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奇秀壮美的自然环境,人口的迁徙融合,宗教的深入传播造成信阳民风民俗的多样性,对信阳民歌的生成发展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信阳民歌的发展体现了在继承中不断革新的特点。保护传承信阳民歌应对其继续挖掘整理,避免流失;使其走进课堂培养民歌新人,扩大传习民歌基础;与新媒体、旅游相结合,实现声影同步保存,扩大影响;利用“旧瓶装新酒”、歌舞联袂,新唱法新乐器伴奏保存民歌活力,推动其传承保护。  相似文献   

2.
利用信阳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在高师开展“信阳民歌”特色教育,对于信阳民歌的保护传承、对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信阳民歌”声乐教学要在继承中发展创新,要通过创新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还要进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3.
李杨 《孩子天地》2016,(4):192-193
信阳民歌作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既可以进行美的教育,还可进行爱的教育,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当地音乐教育资源的应用与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信阳民歌在历史的洪流中举步维艰。因此想要保存和传承我们本地区优秀的民族音乐资源,需要我们从幼儿音乐教育做起。本文章我从付玉兰老师编撰的《信阳民歌》一书中筛选了共计36首信阳民歌通过对歌曲的筛选、歌词内容的改编、旋律节奏的改编等几方面的内容,对信阳民歌进行了整合与创编。  相似文献   

4.
信阳民歌是河南文化中罕见的融"豫韵楚风"于一体的珍宝.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孕育了这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发展历程、艺术特征、歌曲中折射出的时代特点及传承方法等方面进行探析和研究,有利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信阳民歌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信阳民歌历史悠久,在唱腔风格、选材等方面更具独特性。信阳素来被称为"歌舞之乡",典型的江淮地域乡音乡情和土腔土调,造就了信阳民歌在唱腔艺术上的新民歌形式。本文将从信阳民歌唱腔的本体特征、演唱形式、以及美学价值进行探讨,并就信阳民歌这一文化遗产进行积极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信阳地处河南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信阳民歌作为中国汉民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南北文化的交融使信阳民歌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它既有西、北方民歌之高亢、嘹亮、奔放、豪迈之风尚,又有东、南方民歌之细腻、婉转、靓丽、悠扬之韵味。民间歌曲极其丰富多彩,在各县流传着许许多多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歌,它们汇成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歌曲海洋。本文主要对河南信阳民歌的风格及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并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究,这对今后进一步研究信阳民歌乃至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李鑫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200+202-200,202
本文通过近年来原生态民歌热的角度对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进行阐述,进一步了解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发展状态;通过对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特征的分析,加深了原生态民歌对民族,地域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也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信阳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信阳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传统使信阳民歌兼容吸纳了南北文化的精髓及多地民歌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人们通常把“豫风楚韵”作为信阳地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然而通过仔细分析信阳原生态民歌形成历史以及唱腔、调式、风格等,发现“楚韵吴调”更具信阳民歌的底色和精神气韵。  相似文献   

9.
信阳民歌唱腔音乐是产生于江淮之间的信阳的乡音乡情和土腔土调,信阳民歌有独腔韵、对腔韵、帮腔调等丰富多彩的种类。信阳民歌本身就是真、善、美完美的统一,有独到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透过先秦典籍、出土文物、活着的民歌和立体的民俗,可以窥视先秦时期信阳民歌在其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的文化形态。信阳民歌巫风交错的意象和率真无羁的性情得到了顽强固守。  相似文献   

11.
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过程,遭遇到了传统文化根基与现代文明间的冲突,多样化保护与传承的需要和选择性保护与传承的无奈,传人的逐渐衰微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漠然。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设置原生态民歌表演专业,紧扣其地方性与职业性特质,把握好保守与开放的关系、培养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中必定会有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12.
郝烨萌 《科幻画报》2023,(3):279-280
本文以山西左权民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大数据背景,探讨了左权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通过对民歌的文化内涵、传统特色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路。研究发现,大数据技术能够为左权民歌的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播提供强大支持,从而为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探索了大数据与左权民歌传承的深度融合,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信阳本体民歌中的歌词含有许多语气助词,它们或长或短构成了民歌中的衬句。衬句作为民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音乐语汇,在运用最初仅仅是情绪表达的需要,随着衬句在歌曲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程式化,就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有的在民歌中发挥着连接或舞蹈作用,有的主要体现为抒情功能,有的则是制造悬念,引起听众情感的期待。探讨信阳本体民歌衬句功能的多样性,便于我们深入地了解信阳本体民歌音乐结构流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从《种瓜调》到《龙船调》,研究传统民歌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能够保证传统民歌发展的稳定性。基于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其中主要包括传统民歌的传承、传统民歌的发展以及传统民歌的创新。以上三个方面能够充分概括我国传统民歌在实际传承发展中的过程以及发展规律,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情况对其展开创新,这种方式能够保持我国传统民歌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吻合性,保证我国传统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5.
“呀呀油”:信阳民歌中的奇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田歌和山歌中运用方言"呀呀油"衬词而形成的民歌体裁。"呀呀油"体裁的民歌可以一人独唱,也可以众人合唱,其在歌曲中的位置靠后。音乐材料的运用或对比或重复,节奏型比较单一,歌曲情感表达颇具特点,由此显示出信阳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6.
民歌作为民俗文化中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密切关联,属文化系统即精神文化范畴。通过繁昌民歌田野调查实践,对繁昌民歌中包含的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中呈现的民歌进行详实梳理并例证了二者的密切关联。民歌记录历史、承接文化,映射着丰富多元的民俗,民俗文化则是民歌传承中重要"物"的载体。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民歌"活体传承体系",将开展民俗活动与传唱民歌链接起来共同发展,才是民歌康健"传承"发展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进入了"十四五"规划时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依然非常的重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此背景下,河北地区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探索河北传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尤其是要为珍贵的民歌艺术拓宽传承路径和发展平台.群众文化是面向大众开展的文化实践活动,因而也为河北民歌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路径,注入了发展动力.所以,借助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大河北民歌的文化传播力度,加强河北民歌的宣传力度,加快河北民歌的传承力度,具有积极的实践成效.在本文的研究中,着重对群众对河北民歌文化传播传承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群众文化活动对河北民歌传播传承策略的探讨,以期通过强大的群众力量来推进河北民歌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金中 《文教资料》2012,(29):91-93
本文分析了原生态民歌面临的生存危机,高校音乐教育应肩负起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歌的重任。采取有效措施,让原生态民歌不仅得到保护、传承,而且能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民间艺术历史发展当中,民歌艺术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对民歌的加工、改造和创作从未停止。本文以民歌的传承为探讨对象,通过对民歌的起源、功能、题材等特点出发,阐述了民歌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受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造成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濒临消失。湖南湘西土家族民歌是宝贵的非遗文化,当前湘西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本文结合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现状,分析现阶段非遗保护措施,对土家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