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年的林语堂服膺钱玄同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进入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对国民性的看法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仍然采取批评的态度,但锋芒已不毕露,且多有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国民性”认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以“一元论”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理解。晚年,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人格的欣赏往往大于批评,肯定往往大于否定,表现出复归的倾向。林语堂对“国民性”的认识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的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一,“和平”、“容忍”与“和谐”等内涵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对话”的主调。第二,“知足常乐”与“诗化人生”的人生观,对于冲破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迷雾,十分必要。第三,理想与梦幻、奇思与妙想、放逸与优雅,这些灵心对于克服当下过于现实的人生困境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揭示林语堂“性灵说”的基本内涵,并将它放到中国古代“性灵说”理论发展史和林语堂所接受与改造的浪漫主义、表现派理论坐标中进行综合考察,揭示林语堂以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理解,对传统的“性灵说”理论所作出的创造性的综合与改造。并从文体论的层面,对林语堂的“性灵说”理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立人”思想是“五四”时期许多激进知识分子共同的启蒙思想,林语堂也以“浮躁凌厉”的姿态极力呼唤“科学”、主张“欧化”和提倡“幽默”,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与视点迥异于鲁迅等其他知识分子,表现了他“立人”思想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完整地了解林语堂的人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立足中国传统美学,提出文学有“声音”“意义”“形式”“文气”和“传神”五种美感,并借由其英语文学作品传递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化。林语堂的“五美”在文学中相互独立,在内涵、所指以及文学效果上均不同,但又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共同构建出林语堂的中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以前曾抄过几首林语堂的诗,从什么地方抄来的已忘了.今为写此文,又将它们翻了出来.林语堂对“左派仁兄”是很不以为然的,有《赠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表现了他的“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相似文献   

7.
前代和当代的文坛上,谈林语堂的书籍和文章已经太多太多。从前贬者有之,今日捧者尤多。贬林的人中自然包括鲁迅。林氏正被人誉为“幽默大师”时,鲁迅就不只一次地说过“林语堂最不懂幽默”,还曾在《玩笑只当它玩笑》一文中,将林氏文章的水平定为“玩笑”级别,易言之,没有什么像样的见识和学识。林语堂用英语写了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剖析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可以发现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最深层、最独特的认识即是对儒教思想的体悟。林语堂把儒教的精神本质归结为一种近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即所谓中国的“人文主义”。他对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心悦诚服,并对达到这种“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的“情理”精神,即“中庸”之道大为叹服。他赞扬儒家注重实际生活及在社交上有用的教育,坚持认为孔子是一个近情的人。林语堂还总结出“中国式人文主义”的发端在于明理,但他对孔子不关心“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点不满意。  相似文献   

9.
近代作家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从“气韵”、“性灵”、“韵律”、“自然”等角度论及中国书法特征,显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以及对中国书法美学的精深把握。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展示出中国书法共时性发展规律。作为近代中国书法美学的初步奠基者,林语堂书法观具备向西方介绍中国书法文化的积极意义。辩证对待林语堂书法观,有助于当代中国书法研究多向层面的展开。  相似文献   

10.
案头摆着的这本书是施建伟教授潜心研究的硕果,很耐读很有味道的《林语堂在大陆》。时下国内正流行林语堂人生小品,而真正理解林语堂者有几人?著名作家徐訏说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施教授知难而进,很厚实地写就了这一章,可谓林语堂的知音。掩卷之余,一个活脱脱的、热诚的、讲义气的、幽默的林语堂走到我面前。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林语堂。 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其用英语写成的《生活的艺术》自1937年发行以来,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久盛不衰。而正是这位大作家一度被中国大陆批评家斥为“反动文人”、“洋奴”。他的“论语派”也曾被  相似文献   

11.
尼采与林语堂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是林语堂构筑中西文化融合理想的重要参照。本文探讨了林语堂文化世界与尼采思想的关系。通过古希腊酒神文化、基督教文化及审美艺术观三方面的分别讨论,本文着重指出林语堂一方面吸纳尼采思想,显示了林氏追寻西方精神的文化动意,同时又指出林语堂是在“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前提下接受尼采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在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困惑于“乡村”与“都市”的艰难选择时,林语堂倾向于二者的融合贯通,追求“田园式”的都市文化理想。这种文化选择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意义:一是对现代工商业都市文化进行反拨,有利于克服现代都市文明的异化现象,从而建立起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都市文化景现;二是有利于改变被异化的文学艺术;三是可避免过于依恋自然田野的保守主义思想倾向。但是,林语堂的都市文化理想显然更多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式特点,这就决定其难以避免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与沈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俞平伯与林语堂的介绍,清人沈复与他的《浮生六记》才得以崭露头角,为世人所瞩目。尤其是林语堂对《浮生六记》情有独钟,不仅赞赏有加,而且还将它译成英,广为传布。林语堂受沈复笔下的芸娘影响最大,主要是她的贤德、风韵、乐而忘忧的人生观等方面。另外,独抒己见、善写生活琐屑、亲近自然、体察物性、笔调从容平淡,这也是林语堂与沈复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代林语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郑镛从二十年代初开始,林语堂便一直关注文化,并就中西文化的特质发表议论。作为“受酉洋教育过度的中国人”①二十年代的林语堂对中学所知甚少,他以西方的价值体系为坐标,“爽爽快快地讲欧化一法”,对中国“古人之精神”予与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教女     
程勤华 《小读者》2013,(5):78-78
林语堂有三个女儿,二女儿玉如最为机灵聪慧,从小就效仿爸爸写稿。当年不少人发表文章都用笔名,玉如就让爸爸给取个笔名。林语堂给她取了个“无双”的笔名,谓其聪明才智举世无双。可是玉如觉得“无双”不吉利,总是单打一,还能嫁得出去?林语堂经女儿~提醒,觉得是这样。那天他正在翻阅《吕氏春秋》,忽然发现了“太乙”两个字,觉得用作笔名很不错,就对女儿说:“叫‘太乙’如何?”玉如觉得这个名字很新奇,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林语堂给她解释说:“你看,《吕氏春秋·大乐》里有‘太乙’这个词,它是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出于好奇,玉如就接受了这个笔名。  相似文献   

16.
纵观林语堂一生的述与生活,自由已成为其所有思想的内核。它以各种面目或明显或潜藏的存在于林语堂的人理想中,所谓别人眼里或自己笔下的“中庸”、“闲适”、“幽默”、“性灵”等说法无不包含于自由这一概念里。在上个世纪“风沙扑面,豺狼挡道”的三四十年代,抑或在国外有着巨大创作成就的几十年里,自由是原则,也是武器。  相似文献   

17.
论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深重,使他由早期的“文艺必谈政治”转为文艺必须“超政治”、“近人生”,并建立了“幽默”、“闲适”、“性灵”论,追求道家美学的审美特质,如尚“自然”、主“真”、求“趣”等。林语堂的文学观点是中国道家美学与西方表现论“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林语堂的名掩盖了其作为一位颇有创获的思想家尤其是新道家的重要角色。事实上,林语堂使道家思想成为了体用不二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资源,他超越了一个学家的化视野,将道家思想作为理解与构建20世纪中国之自然观、政治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的精神资源,藉此开掘出一种有效回应西方挑激下的20世纪现实问题的新道体与新道用,其作为“新道家”的品格是相当突出的。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认识一是中国儒家的伦理观念,一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在中、西宗教文化思想中,道教文化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最为巨大。他总结出老子的全部哲学是以柔弱的教义为基础,他特别欣赏老子的隽语,对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给予了颇高的评价。正是出于对“道”的独特领悟,林语堂的道家生命观、道家人生观形成了,并领略到了道家独特的人文主义景观。  相似文献   

20.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是林语堂最为钟爱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既各自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化取向代表了林语堂心目中的理想人生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