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教育》2002,(4):12-15
各市教育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以及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为了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其核心内容是“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  相似文献   

4.
我们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在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动员和部署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加快…  相似文献   

5.
孙国辉 《科学教育》2005,11(4):10-11
1996年6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999年义务教育新课改正式启动,但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则进行得稍晚一些,2004年9月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四个省(自治区)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预计2007年左右,在全国全面展开。为了能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6.
调整和改革中学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正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的那样:“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7.
我们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在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动员和部署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我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讲几点意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国…  相似文献   

8.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导致高考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归根结底,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改革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加入WTO为背景,以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标志,以世纪之交正式启动的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为载体,全面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近年,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的这一决定体现了与时俱进、求真  相似文献   

11.
王荐 《生物学教学》2006,31(3):30-31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表明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改革上正从中央集权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这对于调动学校改革课程设置的积极性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将城市中学环境教育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提出。  相似文献   

12.
黄武 《广西教育》2012,(38):7-8
“新课改”,就是指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兴起。此次改革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力图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是刻不容缓的,而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变化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本世纪初陆续出版的各个版本的义务  相似文献   

14.
詹世忠 《师道》2005,(11):25-27
课程改革将在2005年进入全面推广阶段。至此,我国将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专家李建平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5.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十年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高质量、均衡发展、促进公平。回顾并追问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新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这必然给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譬如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学生角色的新定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课程研究方面的专家对《纲要》的解读会对我们如何来应对新课程的变化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改的初衷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这样阐述的:“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原有的基础课程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达到新世纪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对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9.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旨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久,又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三个文件的颁布,为广大语文教师积极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要“加快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7月,教育部在大连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