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斯密问题引发了学术界长达百年关于人的本性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激烈争论,但实际上在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里,利己与利他可以实现辩证统一。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和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应在利己与利他间寻求其"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做"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有机统一体,这是重新审视斯密问题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之一。  相似文献   

2.
利己与利他并非只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关系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真正做到利已与利他的统一,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证了"经济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并指出两者借助于一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了统一,从而增进了社会公共利益.斯密"经济人"利己与利他人性观的辩证统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5.
“斯密问题”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市场经济一方面承认利益驱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有道德和正义。它既承认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又对经济人有必需的道德要求。解渎“斯密问题”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在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张力中找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实现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论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7.
温旭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54-57
"斯密悖论"指斯密在《国富论》中以利己心为核心的经济人和《道德情操论》中以同情心为核心的道德人之间的矛盾。一个半世纪以来,国内外学界围绕着这一"悖论"的研究持续不断。借助古诺模型的方法对"斯密悖论"中的经济人与道德人进行博弈分析,试图提出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体——经济道德人。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及其伦理原则—论亚当·斯密的“合宜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所有的前现代社会,道德的评价都以利己心和利他心为基本标准,到了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道德的评价却是以在利己心和利他心之间实现某种平衡的"公正心"为基础的.亚当·斯密的学说就从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出发,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就是"公正"、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基石就是"公正心"--他称之为"合宜感";亚当·斯密揭明了"公正心"的内涵和要求--学会从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待并约束利己心.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 ,对正确理解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和对我国当前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 ,亚当·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是一致的 ,并不存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矛盾。错误地理解、歪曲他的思想不仅会带来理论上的混乱 ,而且会给实践带来危害。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应当具体地、辨证地把握。在此基础上 ,提出加强法律和道德建设来协调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市场机制作为商品经济的调节机制,是以市场的存在即商品交换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研究市场机制首先要研究商品交换的原因。斯密认为,交换是人的一种本然的性能,是由人的利己心所引起的。他说:“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  相似文献   

11.
亚当·斯密的经典巨著《国富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进国民财富的整个经济运行流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初步创设了较系统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市场与政府关系上,斯密更加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和经济运行机制核心———自利和竞争的作用。我国转轨经济时期,配合有限的政府干预,以自利和竞争为基础,以达到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财富增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思想来源。该书的每一篇都论及东方大国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文化传统。斯密正确地指出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深层原因。重视农业而抑制工商业,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专制政治,阻碍中国社会过渡到近代生产方式;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最大课题。其论点的准确度和论述的深刻性,至今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亚当·斯密问题"的澄明与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当·斯密问题"之所以引起学术界长达百年的兴趣与论争,实则在于其自身所蕴涵的现实世界中人们利益需要与道德需要的分离与偏颇,而斯密问题能否被真正解决,对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以及人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如何安身立命都具有根本的意义。文章在对"亚当·斯密问题"进行澄明与解读之后提出,中国所追求的市场经济应该是斯密所理想的在道德基础之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好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4.
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中政府干预观以及经济干预政策更是举足轻重;然而,凯恩斯干预观的理论基础——以传统自由放任主义的批判为例,也绝不能忽视。对传统自由放任主义进行历史考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凯恩斯对自由放任主义中非道德性的深恶痛绝,人性中贪婪、自私嘴脸的深刻反思。在"干预"与"自由放任"两种理论互为激荡的背后,凯恩斯的哲学立场其实并未改变,他的哲学观仍是利己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进一步说,对传统自由放任主义的深刻剖析,不仅是凯恩斯干预观的逻辑起点,更重要的是立足于马克思唯物主义中实事求是分析方法的体现——即摆正凯恩斯对自由放任主义批判中真与假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5.
斯密提倡的经济自由主义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斯密那里,政府扮演的是"守夜人"的角色,他反对政府对市场经营指手画脚,主张市场的问题由市场自身解决。斯密的经济理论虽然存在缺陷,但也曾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重提斯密的政府经济职能观,能够对促进转变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指出经济人行为的利己主义和理智行为相结合的特征,"违背理想的理性原则"的"自然的行为"是"心理上正常的行为"。新问题有,能否把欲望及其满足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边际效用理论实际上把对欲望或满足的研究完全撇开不谈。心理学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效用、欲望、满足等概念,而且心理学引入经济学究竟是起到演进作用,还是起到演退作用。福利经济学、福利主义、非福利主义、行为经济学以及行为实验能否帮助我们确认经济学的定位,即是先知性的还是后知性的。中国经济学是否需要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亚当.斯密问题”的再认与消解,试图说明经济人出于利己动机的市场交换行为,能够促进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达到共赢的效果,力求揭示正确对待“亚当.斯密问题”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some critical accounts of emotional life shaped by neoliberalism. A range of literature concerned with neoliberalism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is reviewed. I argue that neoliberal ‘reforms’ in public institutions create an ever-increasing demand for emotional performance. Neoliberals often refer to Adam Smith's The wealth of nations (WN) but this paper focuses on Smith's equally significant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In this work Smith connects competitive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varieties of challenging emotional experience. I argue that theorists in the present, seeking to understand neoliberal ‘reforms’ in public institutions, should focus on not just WN but both of Smith's major works together. This paper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neoliberalism, extending and developing the field of historically informed critical work highligh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9.
亚当·斯密将人的生产技巧、劳动熟练程度等看作为资本,实际上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诸多内容。他还从人的基本素养方面阐释了人力资本的内涵。他认为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保证人力资本投资正当回报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形式也是多样的。而且,在某些政策和环境条件下,既定的人力资本水平会出现下降的现象。斯密的相关论述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