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即地理名称,是表示一定方位与范围的地理实体的标记和符号。它在地图上表现为点、线、面,分别与城市、交通线或河流,以及国家和地区相对应。地名是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任何地理知识几乎都和地名联系在一起,没有地名就无法表述和区分各种地理事物的个性,也就难以弄清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难以揭示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更难以进行地理教学。因此,地名在地理知识体系和教学中均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应用地名教学讲授世界地理课,关键要使难以记忆的外国地名变得易于掌握。外国地名大多为音译名,很难象中国地名那样顾名思义,如果不加以引导解释,外国地名的记忆就变为纯粹的机械记忆。地名教学主要利用人的注意及记忆的选择性,增加某些地名信号对学生大脑的刺激,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世界地理课中的地名量很大,首先要依据《大纲》要求,分清主次、难易。在教学中,可将地名大致归纳为五个类型,加以简单的讲解,增加这些地名信号对学生大脑的刺激。  相似文献   

2.
地名是地理知识的主体,即地理实体的知识标志和符号。每个地名都表示特定的地理实体,并且有自己特定的空间位置;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的来由和发展变化历史。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名数量多、分布广、种类繁,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不仅记得住、用得上,而且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地名知识体系,这是地理教学中一项基本而又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地理知识渗透于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可以说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但由于中学生年龄、思维能力、知识面的局限,还不能将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地于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联系学生的实际和已有知识,做好课外学习辅导,交给学生如何收集积累地理知识的一把钥匙,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转化的能力。首先,利用学生生活中收集到的知识导入新课,达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课堂教学导入,犹如乐曲中的“过门”,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  相似文献   

4.
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0题,是一道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和现在“欧亚大陆桥”的试题,共占34分。试题给出了一幅“丝绸之路示意图”,但图中是现在的地名,而非历史教科书中古代地名。要求回答的问题中包括“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市附近的高原和山。”答案是“喀什”市附近的“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2001年和2000年的文科综合卷中也有类似的、以地图设计问题的试题。这类试题中的地图实际上就是将史地知识结合起来。于是我们想到,在复习中应当注意教材中的重点地图,注意古今地理位置对照,用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小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语文课中也有一些有关地理知识的课文”。并要求地理教师应该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本的内容,同时注意与这些课程有关知识的联系,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打开小学语文课本一至十二册,里面有关地理知识的课文还真不少。以第八册为例,与地理知识有关的课文就有六篇之多,如《颐和园》《趵突泉》《参观刘家峡水电站》等。因此把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巩周学生在语文课获得的有关地理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在地理课中所学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6.
朱红波 《教师》2012,(18):43-43
魅力就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地理课堂中如何做到很有吸引力呢?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切,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地理知识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地理知识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活泼的教材,这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那么怎样使地理教学贴近生活,让地理知识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呢?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世界地理研究与教学中,要接触到大量的外国地名.外国地名大多数是音译成中文的,似乎是由一些简单枯燥的音节组成,读、写、记都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对外国地名作一些研究,就不难发现外国地名都是一些意义鲜明的符号,并有一定的命名规律.研究外国地名,不仅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大量有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对世界地理研究与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菁 《现代语文》2008,(8):59-59
中学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我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等指的就是知识的相互渗透。语文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广泛性,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学生平时所学的各学科之间并不都是互相排斥的,如果能注意学科的融合,那么就有可能从学习其它学科中,得到一些学习另一门功课的启示。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尤其是古诗词中隐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可谓地理知识的宝库。  相似文献   

9.
在古典文学中,我们会常常见到通名或专名甚至整个地名均一样的类似的地名群。以“东”字为倒。就有“河东、江东、山东、关东”等;再以“河”字为例,就有“河内、河外、河东、河西”等。对此,我们有必要说清楚其中的“异地同名”和“同地异名”现象。  相似文献   

10.
黄再兴 《考试周刊》2011,(78):170-171
人们都钦佩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首先是钦佩他有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其次是钦佩他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是无处不在的,它涉及人口、资源、环境、政治、战争等热点问题。因此,要学好地理.就必须注意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把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相似文献   

11.
有位语文教师在上完九年级(上)《诗词五首》后,让学生展开的一次古诗文地名探究活动——戏说古诗文地名。老师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大漠”、“长河”指什么地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江南”有何美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中的“属国”、“居延”的历史渊源如何引出,让学生搜集古诗文中的地名,打通语文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实现由课本内容向自我潜能及创新思维层面的延伸和对接。活动程序设计如下:前三周课外阅读《古典诗词百科辞典》、《唐宋鉴赏辞典》,或网上阅读、搜集有关古诗文,然后用一周的时间针对有关问题探讨、研究、整理、展示,最  相似文献   

12.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似乎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即每年都考了一个有关地图的阅读理解题,且无一例外地要求判断某某国家或某某城市的正确地理位置.这种情况被我们圈内人士称之为英语高考中的“地图现象”.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在进一步重视语言的实用性,着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各学科的横向联系正在日益加强,也逐步体现了科际知识的融合性.本文仅就地理知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一、地理知识的记忆,重在讲究方法。记忆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只有把所学的知识牢记,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再现,才能联系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解题的速度与能力。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记忆效果,减轻记忆负担,加强知识积累,可采用以下方法:1.与其它学科进行横向联系。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较强,广泛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使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表示东西经、南北纬的符号是英文单词“East”、“West”、“South”和“North”的首字母,而这四个单词的中文意思也即分别是“东”、“西…  相似文献   

14.
一、地理知识的传授与学校地理课程的设置 地球是人类之家。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都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人类之间的交往、旅行、商业活动、信息传递,以及国际关系都是在一定地域空间进行的,因此地理知识是人们经常的和必要的知识。远在有文字记载以前,人类为了了解生存环境,就注意考察周围的地理事物,区别一个地方同另一个地方的差异,并将自己的见闻和臆测去告诉别人。  相似文献   

15.
地名作为地理实体的标记和符号,在地理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属于地理学科学习中的识记内容,区域地理知识几乎都和地名联系在一起,如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地名,就难以了解和表达区域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16.
一、走进生活寻地理,生活处处有地理 生活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和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怎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使学生产生一种对地理知识的需求感和地理学习的内驱力呢?”  相似文献   

17.
如何查考中国古代的人名地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学历史,阅读古今中外的著作,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例如一翻开中国古籍,生疏的人名、地名、职官、年代等等就纷至沓来,这就需要我们熟悉并充分运用有关工具书,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藉以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这里,专就中国古代人名地名的查考方法,作一些概括的介绍。《辞海》(1979年修订本,下同)是我们常用的工具书,一般的人名地名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例如赵翼是清代著名史学家。每当我们翻开赵氏的书,便有“阳湖赵翼耘松”六个字首先印入眼帘。这是作著的署名,其中包含了人名和地名。阳湖是作者的祖居或出生地。但今天没有阳湖县,这阳湖县究竟在何处?一查《辞  相似文献   

18.
如何上好高一地理绪论课?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好准备。一、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地理学是一门知识内容丰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乡和祖国,到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从地球上的天气变化、自然灾害、战乱,到每天收看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最主要、涉及信息量最多的还是地理知识。如一年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有的地方为什么感觉不到季节的变化?为什么月有圆缺、海有潮汐?为什么天气会变化、海陆会变迁、地壳会…  相似文献   

19.
一、解题: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是向读者传授地理科学知识的.但文章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富有文艺性和趣味性,使读者读起来有兴趣,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想读下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文章是说明有关“死海”的地理知识的.一般情况题目用“死海”两个字就够了,但却用了“死海不死”四个字,这就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为什么叫死海?死海又怎能不死呢?  相似文献   

20.
在地理教学中,地名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地名,地理知识的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中楼阁。地名可以说是人们对地球上某一区域所给予的专门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