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真、反复地读了《中国钓鱼》1996年第二期《走出台钓理论分析的误区》(以下简称“误区”)一文后,觉得作者的观点值得商榷。 一、台钓的基本钓法究竟是几饵落底?从《中国钓鱼》众多介绍台钓的文章中看到的都是一饵落底,一饵悬浮。况且,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是“以调四目钓二目,一饵落底、一饵悬浮,浮漂变化相同目数为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没有排除两饵落底也属于台钓范畴。跟“误区”作者的看法相反,笔者全面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探讨台钓的文章中,常有调灵调钝、钓灵钓钝的提法,李维明钓友的《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下简称《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十一期)一文,进一步对这种提法给予了细密的考证。细读这些文章,联系自己的垂钓实践,总觉有关灵钝的提法似嫌牵强,不愿苟同,贸然陈疑,望诸钓友指正。 一、钓几目由谁定? 不少人认为调几目钓几目是由钓者自己的意愿决定的,钓者可以根据天气、水情等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3.
李维明钓友在《台钓钓组灵敏与迟钝的动态分析》一文中(见《中国钓鱼》1998年第五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对台漂有力一顿的漂相成因及钓组的动态灵敏度进行了很好的分析,开创了钓组灵敏度动态分析的先河,给人以启迪。深受教益之余,又感其分析的深度欠缺,致使其结论有...  相似文献   

4.
“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这一命题作为台钓的调漂原理已被广大钓友接受,很少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以此原理为前提推出的“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四种组合方式(简称四组合)被一些人抬到“只有台钓高手才能掌握”的高度,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 《中国钓鱼》总第105期发表了王佩珩先生的《台钓调漂新说》,揭开了人们重新审视这一原理的序幕。《新说》直言不讳地指  相似文献   

5.
张铨 《钓鱼》2003,(20)
读《灵敏及迟钝区域的划分》(见《钓鱼》2003年9期)后,对“双迟钝”及“双灵敏”有一些疑惑,提出来与该文作者商讨。文中说“没有正确的调漂方法及不知道鱼饵在池底的状态去凭空讨论什么叫‘迟钝’,什么叫‘灵敏’都是徒劳无益的。”说得非常中肯。认识人所共知的“钓灵”与“钓钝”正是需要知道鱼饵在池底的状态(简称饵态吧);认识“上迟钝”“下迟钝”“双迟钝”“双灵敏”也应该抓住饵态的特征。文中说“我们知道‘上迟钝’的形成是鱼钩、鱼饵的重量大部分或全部由鱼漂的浮力向上牵引形成的,而“下迟钝的形成是鱼钩、鱼饵的重量由于鱼漂调…  相似文献   

6.
在《也谈台漂的灵敏与迟钝》一文中(见《中国钓鱼》1996年第一期),我们曾分析过台钓钓饵对水底的压力大小与台漂是否灵敏没有关系。施钓中,我们可以根据水底鱼情不同,使用大小不同的钓饵。在水底没有大鱼的时候,钓饵重量可以轻一些,体积可以小一些,水底如可能有大鱼,钓饵的重量与体积可以稍大一些。在钓饵的重量与体积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我们应注意考虑钓组结构中是否出现盲区。现将台钓钓具组合中可能出现的盲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程宁 《中国钓鱼》2001,(2):25-27
1997年我在《试论竞技钓鲫法——漂的标点与漂的语言》一文中介绍过浮漂的“上调法”(见《中国钓鱼》1997年4~6期)。  相似文献   

8.
《钓鱼》2007,(11)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  相似文献   

9.
衣善新 《钓鱼》2007,(6S):24-25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 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钓鱼》1995年1~3期连载了我写的《台钓浅说》一文。文中校漂方法我称为垂直归零钓,是根据悬坠底钓术的特点和我在北京、贵州、湖北等地混养塘、自然湖泊河流中的3年垂钓实践而总结出的一种实用校漂法,它超出了台钓中调四钓二的范畴,是为那些没有条件去标准精养塘钓鲫又喜爱台钓的爱好者们归纳的。因篇幅关系未能详细论述垂直归零钓,不少钓友向我提出质疑:“你这方法和调二钓一没什么区别。”广州林汉明先生(《中国钓鱼》1995年9期10页)也认为这种说  相似文献   

11.
史为林 《钓鱼》2008,(8):14-15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浮漂的话题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07年的《钓鱼》杂志发表了多篇关于浮漂话题的文章,在阅读了钓友的文章包括笔者自己的文章后,总感到对于浮漂和漂(钓)组灵敏与迟钝的分析和认识存在一些缺陷,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尤其是理论根据不足,有的文章说得很含糊,不能使阅读文章的钓友从根本上了解什么样的浮漂更灵敏,钓组在什么样的调、钓状态下更灵敏,使人无所适从。如钓友们普遍认为小钩细线轻坠小漂钓灵敏,  相似文献   

12.
籍英志钓友的《论钓点囿区 说调漂新法》(见《中国钓鱼》1999年第八期至第十一期,以下简称《新法》)提出了调漂的新论点。本人读后,有些不敢苟同。谈些看法,就教于籍钓友。  相似文献   

13.
我在《台钓在自然水域里的运用》(《中国钓鱼》1995年第5期)一文中,曾提到过台钓调漂平衡公式。为得到广大钓友的指正,,本文再抛引玉之砖,简要分析漂体在水中的几种受力模式。 公式 漂体浮力=坠重 钩重 水线重 1/2人水风线重 简写成:  相似文献   

14.
台钓的调漂理论由“调”和“钓”两部分组成,概括为“调灵敏,调迟钝;钓灵敏,钓迟钝”。其中,“调”是“钓”的基础,是关键所在。“灵敏”与“迟钝”是描述灵敏度的简单术语,“灵敏”是灵敏度高的意思,“迟钝”则是灵敏度低。毫无疑义,调漂的核心是灵敏度问题。注意到“调”的实施对象是钓组,而“钓”是挂饵的钓组,二者的物质基础不同,但都打上了“灵敏”与“迟钝”的印记。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不同的物质基础能有相同的“灵敏”与“迟钝”吗?还有,“灵敏”的上限是什么/迟钝”的下眼是什么?都应该界定。否则,“灵敏”与“迟…  相似文献   

15.
马建华 《钓鱼》2005,(19):33-34
《钓鱼》杂志2005年第10期发表了四川柳树仁先生的一篇《调灵敏和钓灵敏是两码事》的文章,其本意是就《钓鱼》2005年第2期《调灵调钝是基础》一文.同河北建国先生共同探讨调灵调钝和钓灵钓钝的有关认识。本人拜读了上述两篇文章.为了全面的把握两人争论的焦点.又进一步拜读了柳先生在《钓鱼》2004午17期上发表的《推倒灵与钝的围城》一文.进而也有了一些认识,很多看法同柳先生的见解不同.斗胆说出来请柳先生斧正。  相似文献   

16.
蔡健 《中国钓鱼》2004,(11):46-47
两年前程宁先生在《中国钓鱼》上连载《讨论竞技钓鲫法》一文(以下简称《讨论》),文中提出了与流行调钓理论相左的看法,即因为浮漂杆大多为下粗上细,且浮漂受水面张力的影响随示标杆的直径增大而增大。所以,浮漂调的目数越多,受水面张力越大从而越迟钝,浮漂调的目数越少受水面张力越小、越灵敏。  相似文献   

17.
与钓友交谈,不少人都说:台钓好是好,就是调漂难。《中国钓鱼》陆续介绍了多种台钓调漂做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不太准确,钓友们应用起来难以得心应手,直接影响着台漂的灵敏度。如果明白了台钓调漂的力学原理,正确理解了台钓调漂平衡公式P=G Z S 1/2f,台钓调漂并非难事。 《中国钓鱼》1995年第四期中,屈济道钓友曾在《台漂的“数学问题”》一文里对台钓漂尖做过精密计算:“……该组合已类似精密的测量仪器微量天平了,具有千分之一克的感量水平……每目浮力在3.9毫克左右……”屈钓友的计算是正确的。其实,台漂  相似文献   

18.
尚立和  李安景 《钓鱼》2012,(7):20-21
影响钓组灵敏和迟钝的因素很多,论述钓组灵钝的文章也很多。《钓鱼》2011年第24期刊登的《浅谈钓组灵敏与迟钝》(以下简称《浅谈灵钝》),就是关于钓组灵钝的新作品。该文作者帮助一些初学者走出迷茫的态度和精神可嘉;然而也有某些论述是片面的,今提出来,与《浅谈灵钝》的作者商榷,也与广大钓友共同探讨,如有不对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柳树仁 《钓鱼》2005,(10):22-22
针对《钓鱼》杂志2004年第17期拙文《推倒灵与钝的围城——需要破除“调灵调钝”之迷信》,建国先生写了《调灵调钝是基础》(见《钓鱼》杂志2005年第2期),提出很多问题同我商榷。为了深入探讨钓技,共同提高认识,我直抒已见,算是一个回答。  相似文献   

20.
苏群 《中国钓鱼》2006,(3):18-19
近几年来,牡丹江地区的传统钓手在钓跑漂的基础上演变出一种传统与台钓相结合的全新钓法(见《中国钓龟》2004年第十一期《张师傅的江钓高招》一文,作者牡丹江那铁华)。新的跑漂垂钓方法突破了旧的钓法中的随意性,它是以蝇蛆为诱、钓饵,在小溪或江河中走钓的钓鱼方法。这里,向大家介绍溪河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