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度诠释——论董仲舒解释《春秋》、《公羊传》之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在解释《春秋》、《公羊传》时表现了较强的主观性,这主要基于他解释之目的:其一,通过解释,董仲舒把《春秋》经传之义理论化、系统化;其二,通过解释,他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为其思想体系建立经典的根据;其三,通过解释,董仲舒论证了大一统皇权专制政治的合理性,且通经致用,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春秋》之义解决现实社会政治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公羊传》针对"春秋笔法"的一字褒贬,阐释了《春秋》的"微言大义"。据此,针对《公羊传》的词义研究以"春秋笔法"为研究切入点,分别从措辞、书例、语序等角度展开,探讨《春秋》大义。  相似文献   

3.
胡安国《春秋传》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其中极力宣扬《春秋》复仇大义,强调"臣子于君父有讨贼复仇之义"、"仇者无时焉可通"、"能与仇战虽败亦荣",许多三传都没有解释成复仇的史事,在胡安国的笔下都有了复仇之义。《胡传》复仇说是在《公羊传》复仇说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的,但又反对《公羊传》九世复仇及臣可向君复仇等主张。胡安国推崇《春秋》复仇之义,从现实角度讲,固是为向金复仇张目;从根本上讲,则是为维护儒家伦理做出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4.
谷梁子是《春秋谷梁传》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谷梁传》的最早的作者。《春秋谷梁传》的产生先于《春秋公羊传》,荀子对《春秋谷梁传》学术特色之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其间当对《春秋谷梁传》多有损益。《春秋谷梁传》在先秦时代即有古文文本流传,《春秋谷梁传》的成书明显先于《春秋公羊传》。  相似文献   

5.
"大一统"最初是《公羊传》阐发的一种儒家思想,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弘扬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史学观,他在《史记》中运用大量历史事实诠释了"华夷有别""华夷同源""华夷一统"的民族"大一统"史观,对巩固历代统一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一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春秋》所言“春王正月”,即王所颁行的历法的春季之正月。董仲舒将传统的“天命观”予以新的诠释。“大一统”被董仲舒说成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的根本大法。认为“大一统”是天地间最习常的规律,是古往今来皆通用的矩矱。这个学说的构建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固发展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尽管都是解释《春秋》的作品,但《左传》解释的方式与后两者是大不相同的:《左传》解经重视历史事件的详细交代,补充了很多"无经之传",而且叙事艺术高超,从而最终形成了不同于《公羊传》和《谷梁传》的独特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公羊传》是解说《春秋》的经学著作,书中叙述了一些精彩的故事,叙事中蕴含小说化因素。《公羊传》所叙故事富有传说色彩,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细节描写非常生动,使得《公羊传》在解经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研究《公羊传》叙事小说化的成因对于全面认识和评价《公羊传》至关重要,究其原因,主要和公羊先师解经的需要密不可分,也与《公羊传》的成书过程有关,还受到了齐文化和战国小说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其重在挖掘<春秋>的微言大义,它在儒学中,属于偏重于外王的政治学说.在对<春秋>的注解中,它宣扬儒家思想,强调以尊王为核心的大一统.严君臣上下之分,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提供了思想武器,并总结出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中国讳"的"四讳理论".  相似文献   

10.
春秋三传:《春秋》是由孔子编定的,被称为儒家经典。春秋三传就是关于《春秋》的三部解经之作,即《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相似文献   

11.
【作者】《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部编年体史书的合称,均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相传三部书的作者分别为左丘明、羊高、毂梁傲。  相似文献   

12.
传统训诂学以解释词义为首任,训诂方法多种多样,《春秋公羊传》正文训诂主要采用了据境索义和因声求义两种方法。据此认为,传统训诂学在先秦已经萌芽,在《春秋公羊传》时期已经基本成熟。穷尽性地整理与研究古籍中的训诂资料对于新时期训诂学的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学小常识     
关于"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类别。  相似文献   

14.
"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历代多有论述。传统大一统观源自《春秋》,且强调华夷之辨、内外之别,这造成了该思想理论在处理边疆民族问题时存在巨大缺陷。到清代,雍正提出了合中外为一家的崭新大一统理论,这是对孔子以来的大一统理论的空前超越。雍正大一统思想集中反映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本文通过梳理雍正对华夷、正统、君臣、封建等问题的新阐释,论述雍正帝的边疆民族"大一统"观及其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5.
《集宁师专学报》2016,(4):18-21
《春秋·桓公十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庄公三年》"夏,五月,葬桓王",周桓王自薨至葬历时凡七年。历代学者对经文中的"葬"字有两种不同的说解,一说是缓葬,以《左传》为代表;一说是改葬,以《公羊传》为代表。此两说,各以为是,至今无定论。从《春秋》经传字例、《春秋》经传书法、周王室在东迁后的政治经济情况各方面考察,缓葬之说既符合《春秋》经义,也符合当时周王室实际。  相似文献   

16.
通过贾谊对《左传》的引用可以看出贾谊在西汉《左传》学史中的重要性,证明前人关于贾谊传《左传》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同时,由贾谊的《春秋》观和他对《春秋》之元的认识上,可以看出他对《公羊传》的熟悉程度。证明了在西汉初年,《春秋》三传之间并没有森严的壁垒。  相似文献   

17.
"为尊者讳"出自《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完整表达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孔子编纂删定《春秋》的原则和态度,也是儒家"礼"文化的体现。这种传统思想在封建社会或有其进步意义,但放在今天,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今天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但要有知识技能,更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需求,也是教师选定教学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联系史料浅谈《史记》对春秋公羊学"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笔者认为与思想家董仲舒关于"大一统"之义所作的义理阐发不同,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主要是通过一种史实的叙述来表述自己的大一统思想。司马迁的《史记》把当时中国各民族,无论华夏之帮,还是蛮夷之地,都作为炎黄子孙,他都从族源上力证夷狄民族都是同根同源,与华夏同为黄帝的子孙。在其《史记》中所体现出的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这种思想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文化多元一体之形成,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史”之别是王闿运《春秋》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并形成了他治《春秋》的整体思维意向。他认定《春秋》及《公羊传》、《榖梁传》是“经”不是“史”,在“义”不在“事”,而《左传》为记事之书。在此前提下,王阎运展开了对《春秋》学的研究,沿袭公羊家之“义例”解经风格,阐释经典之微言大义,以达通经致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要求,岳麓版教材必修三编写了“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的内容。何谓“大一统”?教材在第14页小字部分简介提到:“大概在西汉初年,出现了一部《公羊春秋》,传为公羊高所作。它以大一统思想解释《春秋》,为汉武帝所提倡。”仅以此只言片语学生很难理解“大一统”的真正内涵,故写此拙文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