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致读者     
本刊读者调查活动中,曾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他说:“《中国记者》和读者交流的机会不多,交流也仅限于刊登一些鼓吹刊物效果的文字,对敢批逆鳞者,《中国记者》能否耐得住心情?”读到此信,本刊总编辑即刻旁注:“欢迎批评!”这是真心话。我  相似文献   

2.
2011年度征订报刊工作一开始,兰空驻疆某飞行学院二团政治处战士报道员李强就到驻地邮局订阅了一份《军事记者》杂志,这已经是他入伍后连续5年自费订阅了。他说:“《军事记者》特别有益于自己写新闻报道。”李强入伍5年来,在《军事记者》杂志这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新闻采写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军事记者》《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半月谈》《空军报》和《新疆日报》等媒体发稿150余篇(幅),他因此多次荣立三等功。李强说,是《军事记者》杂志帮助了他。  相似文献   

3.
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说:“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荡奔腾之日;基愈同,则人生事业愈不敢限其将来。”范长江五十多年前说的话,在首届“范长江新闻奖”的得主身上,充分得到了证实。如解放军报社的主任记者江志顺的三条成功“秘诀”中,就有一条是“积累”,他说是“全部生活和知识的积累。”新华社总编辑、高级记者南振中说,“我靠学习,靠一点一滴的经验的积累”。可见,“积累”二字对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的记者(通讯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采访中,“抢”字值千金。然而,千万别抢过了头。美国著名记者.后升为《纽约时报》副社长的特纳·卡特利奇,在他所著的《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一书中叙说了他的“记者生涯中一次最惨痛的失败”。那就是因为他抢过了头。1927年春,密西西比河洪水泛滥。特纳·卡特利奇当时身为《商业呼声报》记者,前去报道水灾。他从伊利  相似文献   

5.
刘根社 《今传媒》2005,(3):61-63
2003年11月,赵世龙入选央视推出的年度“中国八大风云记者”。原《南方周末》主编江艺平用这样一段话评点他:“流浪记者”出身的赵世龙,入选“风云记者”,与其说是公众对他的一种嘉许,不如说是他给公众的一个证明——证明了他是中国最出色的调查型记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访员阶级”一说最早来自报人孙玉声的《报海前尘录》,他曾论述晚清时期报馆中的“访员”与外勤记者的差别之大:“于是外埠本埠访员,当日乃有阶级之分,外埠者偶然至沪,编辑员彼此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7.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8.
我 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 ,并拿来激励自己 :“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 ,同仁们褒贬不一。褒者说 ,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 ,难能可贵 ;贬者言 ,此乃功利心太重 ,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万千条 ,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 ,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名记者” ,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 ,大凡有成就的记者 ,都是深入群众 ,“为民谏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  相似文献   

9.
看样子,他的个头足有一米八几,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显得很斯文。在宝应县汜水镇,人们不呼他的大名许道海,而亲热地叫他“大个子记者”。说他是记者,他确实是《中国乡镇企业报》、  相似文献   

10.
我们和国人共同关注着张君犯罪团伙从作案、落网、庭审、伏法的全过程;出于职责的需要,也关注着记者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情况。为此,本刊编辑约请《武汉晚报》记者刘国勤写了《迎着劫匪的枪口我按下快门》(2000年第10期)、《新闻110与全天候记者》(2000年第11期)、《出庭作证审魔头我拍张君生死照》(2001年第5期)以及《人民警察》特约记者罗学知采写的本期刊发的《透视魔头张君》。刘国勤在他第一篇文章中,介绍了迎着劫匪枪口拍照的惊险一幕。为了对这次报道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挖掘,把采摄经验加以提炼和总结,本刊编辑向刘国勤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刘国勤针对编辑提问在第二篇文章中,谈到多年来已养成随身携带相机拍下突发新闻的习惯,这也是记者的职责所决定的。由此他发表了对突发性新闻中动态性真实的精辟见解及记者胜任这项工作的必备务件。刘国勤在第三篇文章中,介绍了他在出庭指证魔头的庄严、紧张时刻,如何巧妙打好“时间差”,拍下张君“生死照”的经历。罗学知在《透视魔头张君》一文中,叙述了在直面张君以前,查看约40万字的审讯记录、文字材料,定下正确的采访方案,抓住张君的心理弱点,由表及里剖析其罪恶灵魂的过程。两位记者极富挑战性的采摄经历,可以说是一组具体、生动的业务教材,本刊奉献给读者,以期大家在掩卷之余能有所收获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罗伊是最不可信的消息来源”,全国性的辛迪加报纸《纽约每日新闻》的专栏作家里兹·史密斯说。“他晓得任何人,又喜欢谈论他们。他确实是一个专栏作家的金矿,因为要他不闲谈不可能。当然,和罗伊打交道你必须十分小心、可别被他利用了。”但是考恩对纽约城的报界十分有用,报界对他都不加提防。考恩对于他的关系户报纸,  相似文献   

12.
有时,回忆是一件辛苦的事。而对于一位93岁的老人而言,回忆已经不是心灵煎熬,却是体力的一种消耗。“这些有什么好说的吗?”陈志竟淡淡地看着记者。接下来的叙述让人感觉到,他并无倾诉的冲动,或者是没有倾诉的习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提到对他的“事迹”一笔带过的《蒋经国传》,他还是淡淡地说:“书中好像把我的名字写错了。”  相似文献   

13.
“土记者”,是许多人在非新闻媒介从事新闻报道者的俗称。说他“土”,是指他不在正规记者队伍的行列,无编制,无头衔。叫他“记者”,说的是他要以主要精力从事专业记者所要从事的工作,采访、投稿,写内参。别看这支队伍“土”,它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心  相似文献   

14.
王化云 《新闻界》2003,(3):52-52
我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并拿来激励自己:“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同仁褒贬不一。褒者说,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实难可贵;贬者言,此乃功利心太重,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千千条,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好记者”,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大凡有成就的记者,都是深入群众,“为民建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奖”,其中有一个是…  相似文献   

15.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见到林间同志是在一次会议上。天津日报副总编辑范瑾指着他,向我们全体外勤记者介绍说:“这就是你们采访科的科长。”社长王亢之在旁补充介绍说:“林间同志经验丰富,是老记者了。”其实,当时他最多也不过30岁。后来知道:从1942年起,林间就在延安《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17.
在陕西报纸“‘三个代表’在三秦”众多的报道中,有一篇《我们是土地卫士》的访问记,是《三秦都市报》记者采写的。被采访的咸阳市渭城区国土资源局局长,向记者谈了他如何将“依法行政”与实践“三个代表”结合起来的认识与实践。他说,“依法行政”与“三个代表”并不矛盾,是互相促进的。群众首先需要的是行政合法化,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他强调要提高征用后现有剩余土地的质量,引导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民群众减少面积不减产,提高农民对执法者的信任。他还说,行政执法还应包含“行政服务”这一新内容。通过“行政服务”  相似文献   

18.
戈尔巴乔夫的新著《难以决断的年月》序言和结论,同他去年对俄《共青团真理报》记者的谈话相互呼应,以巧言雄辩之才倾吐冤屈。他在去年8月的那次谈话中说:有人指责他是苏联“帝国”的卫道士,也有人说他摧毁了  相似文献   

19.
仁义 《传媒》2003,(10):46
《北京娱乐信报》的“戏剧电影周刊”,今年8月9日第7期,用重大分量和众多版面,反复炒作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男女主角李亚鹏和周迅的“靖蓉恋”,称得上报纸炒作明星婚恋之典型一例。 该报一版头条通栏大标题为:《针对“靖蓉恋”传闻李亚鹏亲口向本报记者证实——李亚鹏:我和周迅从未分手》。封面照片是由该报记者拍摄的李亚鹏和周迅的合影,占据了头版的大半个版面。同时,该照片右下角还标出一段话:“昨晚9点,记者拨通了李亚鹏的电话,他刚下飞机正在去宾馆的大巴上。当记者问到他和周迅近期的状况时,他很轻快地说‘我们还合着呢!’”  相似文献   

20.
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编辑出版了一本《当代摄影大师》,书的副题是“20位人性见证者”。其中第14位是尤金·史密斯。史密斯一辈子都在干新闻记者,1958年曾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家之一。书中这样评价史密斯:“他不理会什么样的表现才够得上艺术水准,他只拍人,只拍受苦受难的人,只拍勇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只拍为别人而付出的人,只拍需要大家去关心的人。”能够印证这一点的最典型的作品,同时也是史密斯新闻摄影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就是他的关于日本“水俣症”的图片报道了。水俣,是日本九州熊本县的一个小渔村。渔村附近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