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都市叙事与想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3 0年代文学格局中的三个主要文学流派都对都市有不同的文学想象。左翼对于都市的意识形态叙事 ,新感觉派对于都市的现代主义叙事 ,京派和老舍对于都市的文化叙事都是从不同层面呈现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驳杂景观 ,而其在致思途径、文学视野、表达方式等方面反映出的特质则标志着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新增才子九云记》是在韩国岭南大学中央图书馆汶波文库发现的一本"白话"汉文抄本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传至中国后,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作为晚清时期的一本才子佳人小说,它不仅有神话小说的离奇,而且有演义小说的激荡。尽管学术界评论其多有抄袭成分,但是它在叙事上还是力求创新的。而且突破了才子佳人小说专写男女恋情的叙事结构,融合了章回体小说的多种叙事方法。又通过以《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为主要参照物来进行探析,力图廓清这本见藏韩国的珍本小说的叙事艺术,定位其在小说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的版本十分繁杂,由于版本的差异造成了其叙事意义的时代性芜杂。《水浒传》不同的版本,不仅文本叙事、文本构成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主题意旨、人物形象也有差别。再加上不同历史时代的读者各自的问题视域不同、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也不相同,它们与文本中的视野产生视域融合,从而生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而又五彩缤纷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叙事理念和叙事技巧上,格非试图通过“共谋”、意象组合、空白利用等小说叙事手段,以一种曲折的隐喻方式表现现实的某些征象,来突破已经达到巅峰的“复调”叙事。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小说在许多方面都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就叙事而言,最明显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是:独特的叙事视角,细节化的叙事方式,开放多样的叙事结构.这种变化,既与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有关,也与作家的情感态度有关,还与作家力求在乡土叙事上寻求突破的努力有关.这是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也反映了传统乡土美学的裂变.  相似文献   

6.
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作为中国传统叙事的两大重要分支,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同异相参的,不能用分立的眼光去看待。二者在叙事体例、叙事内容以及叙事技法上有共通的地方。同时,叙事性质的不同和情感介入的差异又使二者泾渭分明。通过实际批评与理论批评相结合的研究可以发现,历史叙事是一棵树的根和干,文学叙事是吸取根和干提供的营养而繁荣生长的枝叶,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乡土叙事是新文学以来的主流叙事,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由被改造的角色变为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乡土叙事开始向后乡土叙事转化。路遥的《人生》是后乡土叙事的开始,表达了乡下人如何到城市去,《高兴》写出了进城后的乡下人想成为城里人而不得的困惑。《高兴》与底层文学在题材上交汇,又在叙事语调和身份焦虑上分流。  相似文献   

8.
在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中,西部的农村和小城镇作为一种叙事空间呈现出不同于都市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西部的农村一方面以传统保守落后的姿态进入到我们视野;另一方面,新生代导演又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肯定了农村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西部的小城镇则在传统与现代的纠葛中呈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含义,成为最具有本土历史意义的影像。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性的悖论式语境,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悖论式的生存状态、价值理念和精神结构。这种悖论从近代、现代一直延续到当代知识分子的存在与写作中。“新时期”初期文学叙事的现代性追求从一开始就隐含着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匮乏,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遭遇到更大的挑战,知识分子普遍产生了自我认同与阐释中国的双重焦虑。在全球化、世俗化语境中知识分子及其叙事亟需重建其公共性、反思性、独立性品格。  相似文献   

10.
唐传奇,在继承史传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叙事经验的基础上,于题材的选择、叙事方式与叙事艺术等方面,突破史传叙事的传统范则的束缚,超越了史传的叙事水平,从而迈上了小说文体独立道路.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处置,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转户农民"①自愿退出土地的比率较低。影响"转户农民"退地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有:配套政策未及时跟上、历史遗留问题、现行政策欠完善、土地利用未明确、改革资金周转困难等。"转户农民"退出土地,利于农村、农业更好地发展,利于其在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也利于缓解改革财政压力;而农民转户不退地,可能形成"城乡三元"人口结构,使农村、农业发展陷入僵局,也会阻碍下一阶段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应加强户籍制度改革的宣传,尽快落实户改配套政策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现行户改政策和退出土地利用政策,拓展改革资金来源,为户籍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并允许"转户农民"退回农村,消除其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2.
集体土地作为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资产属性日益彰显,而已有的法律制度与其资产属性呈弱相关,与中央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呈强相关,这就凸现其法律制度的滞后。深化集体土地法律制度改革总体取向应是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经济发展的速度、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综合决策的理念下,来完善集体土地法律、法规建设,使其为农业生产力的组织结构调整保驾护航,为创新集体土地市场调节机制夯实理论基础。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流转是土地承包制的一种衍生制度,依法流转是健全集体土地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重庆地票制度是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重要实践,以"先补后占"代替"先征后补",建成了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显化了农村土地价值,优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对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地票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运行情况良好而稳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应鼓励农民参与复垦,规范复垦验收环节,动态调控地票价格,扩大地票适用范围,完善地票价款收益分配机制,以深化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身份不明,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在现实中被弱化,需要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和制度创新。我国现行制度下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物权,欲革除其"主体虚位"、"权能缺失"等弊端,则必须对其进行民法上的构建。农村土地所有权应当符合私法固有的逻辑与价值理念,农村集体应当被视为独立、自主的民事主体,即私法上的人,其权利的行使应当体现私法自治原则,尽量淡化公法化色彩和排除行政权力的干扰。应当将目前的三种集体形式统一为农民集体,并在民法中明确农民集体是法人;应当采用股份合作制方式进行农民集体法人化改造,并构建农民集体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研究了地租问题,其中有许多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配置一般规律的分析,如地租形式演进的机制、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土地所有权与地租的关系、土地资源配置的特点及使用流转中的利益关系等,这些理论对诠释我国当前土地制度变迁趋势及农地流转中的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票作为权利价值凭证,具备可流动性;地票二级市场的开放,有利于地票市场的发展、交易体系的完善以及地票持有者和需求者的利益保障,也符合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近年来,重庆地票交易量逐年扩大,交易均价稳步上升,质押规模也越来越大,基本具备了开放地票二级市场的条件。开放地票二级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地票一级市场,控制不合理的市场炒作,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并建立有效的交易信息平台和严格的监督制度。目前重庆可以先开放非证券化的地票二级市场,并积极为开放证券化的地票二级市场做准备。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方法及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必须符合时代的需求,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该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等研究方法,探讨体育教学相对独立的方法体系,分析新、旧体育教学方法的现状与改革趋势,并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重庆成立的地票交易所为城乡土地流转开辟了新的路径,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也将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放弃了理性假设所要求的完美预期,而是以有限理性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一个正式的制度变迁模型,旨在说明这种地票制度变迁是如何随着中央政府的意识形态调整而逐渐演进的。在此框架下,我国的地票交易改革将有可能收敛于一个完全改革的均衡状态,但这一均衡结果将受制于由此制度变迁所引起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成本,即是以企业能够提供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9.
英国土地管制的效果明显,在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互动下,中央与地方土地管理制度相融合,其土地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制度优势。而我国当前的土地管制中存在诸多突出难题,借鉴英国土地管制经验对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体系大有裨益。应进一步优化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制,构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及增值收益的良性互动和协同机制,调整土地出让金征收及土地收益账目管理,并完善国有土地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现实中,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着制度缺位导致土地争端、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等问题,需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条件应当严格法定;取消现行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的限制性规定;构建科学、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体系;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加强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法律,从国家立法上给予农村土地市场化以规范管理,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