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博清 《文化学刊》2014,(6):123-131
通过采用实证的方法,以端午节和圣诞节为例,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传统节日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西方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有一定的替代性,部分促进西方节日在我国流行的因素也是导致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因素。目前,城镇化会导致以端午节为代表的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全球化和信息化中存在导致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因素,但其对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具体影响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金智 《文化学刊》2011,(3):111-113
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社会产生的节日,都带有强烈和鲜明的文化语义。同一般语言符号语义的变化一样,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也会随着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发生变化,产生语义转移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特点,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如何从民俗语义发展成为国俗语义,进一步发展为普世语义。文章还探讨了与世界分享中国传统节日的可能性。作者主张近几年提出的"文化和谐论"来看待节日文化跨民族、跨国境的现象,同时提出应该充分利用节日文化的语义变化的特点,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进一步明确化、抽象化乃至单一化,以便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与我们分享过节的各种不同情感。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些不带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普世文化价值,是有可能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群接受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2,(6):127-127
陈洁在《人民日报》2011年5月19日撰文指出,过去,我们常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争论,提倡兼容并包者有之,视西方节日为洪水猛兽者有之。其实,过中国节还是洋节不是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在于,无论哪一种节日,都有其文化意蕴,并通过节日这种民俗方式将其传递,而现在,这种节日的文化和精神正被现代化潮流和商业资本运作所抛弃和碾碎。如今,在政府的重视下,中国传统节日虽有所恢复,但对多数人来说,只是多了一个公休日;年轻人热衷于洋节,却很少关心其文化背景——节日日趋浮浅化、商业化是世界性的问题,是现代商业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侵蚀。所以.现在的关键不是过什么节,而是怎么过节。端午节不光吃粽子,也说说伍子胥的家世,吟两行屈原的《天问》和《国殇》,这才是真正的过节,这才是节日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2,(6):180-180
房泽庆在《科技信息》2012年第9期撰文指出,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具有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本文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深层结构的挖掘,我们发现,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集体主义,而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则体现了个人主义。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中探讨中西节日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帮助我们客观、系统地去认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及独特性,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洋节热"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自身特点以及经济影响力、商业、教育、宣传等综合因素导致了"洋节热"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措施,舆论上大力宣传,形式上大胆创新,内容上不断丰富,法律上有力保障,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中国传统节日遭受到外来节日的冲击,西方外来节日大有超越甚至取代中国传统节日的趋势,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文化守护者的担忧,为什么会产生种种现象,人们很少关注。本文重点论述了节日文化“洋”盛“中”衰的现状、原因,分析了如何对待两种不同节日文化的态度,并对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苗族姊妹节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姊妹节是贵州最具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节日中的姊妹饭、游方、跳踩鼓舞等文化事象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全球化发展语境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应在理解姊妹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姊妹节的现代意义,使这一优秀节日文化得以传承下去,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2,(6):141-141
董金权在《中华遗产》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节日生活中激活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参与传统节日的模式。家庭作为社会纽带联结人们的功能在逐步减弱,而职业共同体成为现代社会整合的基础。我们可以因时代而变,把传统的血缘共同体节日习俗与现代业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原来在血缘共同体内部的节日习俗与伦理仪式通过现代手段运作,变成业缘共同体内部人人可以平等参与的集体狂欢仪式: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各类业缘组织内部的大众文化(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进行“对接”,从而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10,(6):106-106
董全权在《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2—3期撰文指出:文化软实力衍生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现实的生产力。传统节日文化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文化产业链”,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节日旅游、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节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这些元素如果得到了适当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文化空间构建与传统节日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昕 《文化学刊》2009,(5):55-59
文化空间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如今构建型的文化空间已成为都市民俗活动的一种常见现象,这种文化空间本身并非是民众自发举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域,而是由精心设计和组织,在特定空间内展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场域。在这一类型节日文化空间的塑造中,应注意分析该节日与人们生活的结合形态,打造核心象征物,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创造性革新,从而使之有助于改善传统节日和民众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2,(6):56-56
杜洁芳在《中国文化报》2011年4月26日撰文指出,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文化节数不胜数,而随着近年来保护传统节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地举办节日文化节的积极性也在节节攀升,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文化节的面目却惊人的雷同,统一表现为开幕式演出商业化、公祭活动表演滑、文化论坛模式化,变成了量版式的"工业产品",使人们离真正的节日文化越来越远。那么,究竟该如何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刘铁梁认为,民众过节过得好坏的衡量标准在于他们是否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也表示,应当将传统节日还给民间。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2,(6):148-148
赵书在《前线》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我国的节日多,大体上可分为天文和人文两大类,设计农事、社交、纪念、庆贺、游乐等内容。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时间架构节奏鲜明,文化内涵主题突出,民俗事象可满足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情感要求。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没有充分享受和合理利用,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丰富文化内涵的作用。为此,我们一要深刻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其民俗文化事项,发挥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二要对龙抬头、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进行大力宣传;三要把近年新创造的节日进行梳理,佳节到传统节日的时间架构之中。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及其中坚力量原本是长期稳定的,但在二十世纪,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却发生了速度很快、幅度很大的变迁,这是我们认识乡村文化历史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试图从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非常状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长期失衡、文化人才与文化制度的反复波动等角度,揭示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变迁的历史背景;梳理二十世纪前半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变迁的历史轨迹;概括与古代相比的复杂性、与城市相比的传统性、与他国相比的革命性,这样几方面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变迁的历史特点;提出将增强乡村文化中坚力量置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突出地位、使乡村文化中坚力量与乡村其他文化力量协同发挥作用、让乡村文化中坚力量的发展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几点乡村文化中坚力量的变迁的历史启示,以期在比较宏观的意义上为当代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一些思想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12,(6):172-172
陈进玉在《人民政协报》2009年3月16日撰文指出,办好传统节日,让13亿人在占其一年生命1/24的同一时间里过得开心、充实、有意义,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而要办好传统节日,关键是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量,让人们在热闹中、在欢乐中、在休闲消费中享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所致力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继承和创新。离开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利用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宝贵文化源泉和广阔活动平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的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变迁、企业自身发展变化、员工思想观念嬗变,我国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在呈现出明显特色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内容标签化、理念雷同化、思维单向度、家族色彩严重、社会支持力量薄弱等值得关注的问题和难点。可见,文化的躁动让一个企业即将面世的"文化生命"要么胎死腹中,建设企业文化最终导致无文化可建;要么畸形产出,单纯的把建设企业文化的目标定位在塑造  相似文献   

16.
企业文化对其自身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关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绝大多数企业侧重于有关企业控制权方面的管理,但是却忽略了企业文化这一软实力发挥的积极作用.现下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综合实力,突显出自身优势与其他企业的不同之处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故而文章以此为核心对现代企业治理机结构与企业文化塑造之间...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2,(6):164-164
丁露芬在《学理论》2011年第19期撰文指出,传统中国的节日文化中,没有形成正确的休闲理念,没有延续正确的休闲方式,没有创造公共的休闲环境,没有形成系统的休闲产业,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休闲文化。要构建大众休闲文化,必须发扬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中优秀的部分,重新挖掘它们的内涵,要结合社会转型建立具有生命力和原创性的休闲文化生成机制,不断产生现代的、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方式。在国家的层面上建立一种休闲文化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政策体系与保护机制,是关键中的关键。挖掘传统休闲文化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重视现代休闲文化建设,必须发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并结合时代特征建立具有生命力和原创性的休闲文化生成机制,建成现代的、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2,(6):154-154
李萌在《社会科学报》2008年4月10日撰文指出,利用法定化这一契机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科学、有效的重构与再创造,同时立足于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从"文化资源管理"的专业视角,对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这类"文化资源富矿",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全面挖掘、再创造和再生产,是传统节日文化有机“长入”今日社会生活的关键。唯有如此,传统节日文化才能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正是在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反复“咀嚼”与“品味”的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创造的因子。  相似文献   

19.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节日理应受到国人的重视与保护。但是就目前国内文化局势而言,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由于西方文化冲击和国内保护与弘扬力度不够等原因,一部分传统节日被国人遗忘甚至被国外抄袭进行利用,使得传统节日价值与意义大打折扣。本文以中原大地孕育的寒食节为例,通过分析其来历、发展等方面揭露面临的困境,探究解决措施,旨在唤醒民众与政府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不断开拓创新,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规律,坚守传统核心,让民俗节日回归民间。  相似文献   

20.
文化安全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是文化安全的表现形态。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之间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关系。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相统一的关系是文化安全在受到威胁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是新旧文化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条件下而形成的合力。认识和理解我国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丰富和完善我国当今文化哲学的发展观和安全观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