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句话充分地告诉我们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阅读会给孩子以后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的作用。所以作为老师家长的我们有责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2.
何文明 《现代语文》2013,(8):116-117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更是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交互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是运用知识完成阅读活动的一种能力,它是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发生发展的,又是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而现在的农村初中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怕"阅读,学生更是"忧"阅读。再加上学生平时看书少、阅读量少、知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对学生阅读是这样要求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事教学十余载,我发现阅读一直是学生的弱项。每次批改练习卷,总发现第一、第二面的字词句基础部分还好,批改到第三面的阅读部分就一团糟,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学生似乎抓不到要领,阅读也成了除作文外令学生头痛的一大难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朱熹曾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说明了读书必须掌握良好的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对于中学生,尤其是职业高中学生,教师必须教给他们良好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撰写课外阅读笔记,掌握阅读技巧,适时开展阅读交流,进行科学评价,阅读教学就更加有效,学生都成为志存高远的新一代读书人。  相似文献   

6.
潘玲 《西北职教》2007,(9):38-39
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训练"。但由于受精读的影响,学生在阅读中常逐字逐句进行阅读,一旦某个单词或句子读不懂,便感到阅读受阻,无法再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技巧入手;以限时训练为突破口,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小学高年级正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形成一定阅读能力的关键期。那么就小学高年级而言,整本书阅读究竟有哪些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自身实践,笔者谈谈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建构策略。一、立体推进:"共读"与"漂读"相结合,辅导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考语文分值的提高,试卷中的主观题目越来越多,对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阅读理解题已经成为中考试题中的重头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现代文阅读可分课内阅读和课外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对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意义十分重要,它能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深度与广度。一、创设"书香"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对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0.
杜秋华 《江西教育》2012,(Z2):45-46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智能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认为阅读能力对于人的智能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学生智能必须从培养阅读能力抓起。课程标准也要求"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长沙市教育局在推进建设书香社会方面通过经费保障、政策实施、活动举办等多举并重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性工作。为进一步了解中学生阅读习惯状况以及政策推进的有效性,2018年对全市中学生采用问卷方式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阅读习惯良好,但阅读时间相对不足;(2)众多父母有较好的阅读习惯;(3)校园阅读资源较丰富;(4)有阅读习惯的父母及家庭藏书量较多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5)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及每周开设阅读课程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6)市教育局推出的全民阅读相关政策为中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提供了"沃土"。对此,本文建议从倡导家庭阅读、扩大多元阅读、改善校园阅读、持续落实政策等方面培养中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2.
正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说:"我相信许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和我有同感: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1]人有两种成长,一种是躯体的成长,一种是精神的成长。躯体的成长靠的是食物,精神的成长靠的是阅读。一个人的人生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的质量。要使一个人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饱满、奋进、愉悦的状态,除了一小部分需要食物的保证,绝大部分是由阅读来提供"能量"的。因此,采取"立体"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全方位、多角度地引领、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最终让学生养成自能阅读的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情绪、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校园阅读环境的创设上我们花了一番心思。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阅读和积累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这些至理名言揭示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小学低年级阅读是增加学生识字量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低年级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以文本为依托,深入阅读感悟利用课本文本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出感情。课堂教学中的阅读要分层次、形式多样,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首先让学生在朗读中认识字,然后,朗读中要边读边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还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学生的阅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终生受益。本文探讨了阅读的重要性,并指出阅读对写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主动阅读,通过阅读点亮他们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传授良好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是,仅仅依靠课上的阅读时间是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  相似文献   

19.
李元江 《成才之路》2013,(22):62-62
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立人"为本提出阅读鉴赏目标,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20.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1.优化阅读环境,建设儒雅班级环境对帮助塑造人物性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环境能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形成阅读意识。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他们在学校期间活动时间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