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冲 《记者摇篮》2006,(10):39-40
在开始本文之前,我们先看这么一段台词:“一个表扬就那么重要吗?杨红旗需要什么,我都可以尽我的努力去帮助他。什么都可以。可是这件事情,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我是一个女孩,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我将来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几个月,我一直强迫自己忘掉,可是你们一步一步地把我逼回来,回到那个我根本无法面对的晚上。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分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痛哭……)我现在就像被扒光了衣服,站在所有的人的面前,工作没了,朋友没了,什么也没了。你们满意了?在我心里有两个凶手,第一个凶手是那个坏蛋,…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可是,再普通的中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特点呀,你说对吗 ?  我的特点就是乐于助人。这是因为在我小时候,老是听爷爷给我讲一些人与人之间要互帮互助的事情。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形成了一种思想,我一定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的好品质。上小学了,我也因为具有乐于助人的性格,使得老师和同学经常夸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同学李苗苗在准备做作业时找不着钢笔了,向我借。当时,我就只有两支钢笔,一支是我常用的,一支是妈妈送给我的,妈妈送我的这只钢笔我一次都没有舍得用,可是,当我看到她着急的神情时,还是毫…  相似文献   

3.
“有钱多办事,无钱想法也要办好事。组织上把我放在这个位置,我只有尽职尽责地把工作做好,才无愧于党和组织对我的关心和培养。”这是资源县档案局局长李秀兰同志的座右铭。步入不惑之年的她,在兰台这方热土上,已工作了20余个春秋。20多年来。她从一个普通的档案管理员一步步地走上了领导岗位,这其间有成功和喜悦,也有艰难和眼泪。  相似文献   

4.
汪向阳 《视听纵横》2005,(2):115-117
我是一名电视编导,可是凭我现在的经历,还不能算是一个电视人,充其量也只能是个做电视的匠材,所以我这里说的对电视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浅肤的层面上。但是有一点我是可以保证的,我这里讲的确确实实是我这几年做电视真切感悟,所以称之为肺腑之言实不为过。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总编辑给我写回信1996年12月21日上班时,我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封人民日报社给我的信。我以为这不过是一封千篇一律的铅字退稿信。可是拆开一看,是一封手写回信。那清秀工整的笔迹,亲切的话语,使我异常高兴,我迫不及待地逐字逐句地阅读,等我看到最后...  相似文献   

6.
负笈而行     
我一直没有改变外出总要带上一些书籍的生活习惯。我坚信,这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也无所谓苦楚。二十年前,我的求学生涯伴随着一挂印有红色“为人民服务”的军用书包的出现而无限展开。这是我至今认为从哥哥那里承继的最为珍贵的财产。如果说,我今天能够认知世界的能力绝大部分是从书本上获得的话,这一点儿都不需要夸张,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聪慧,从感性走向理性,我以为,悬于双肩的那挂书包助我一步步向知识的高峰攀登。十载寒窗,有什么能比头脑的充实更重要吗?随着书包和知识的一并膨胀,在我脚下的路竟漫长了。我先后辗…  相似文献   

7.
简明是新闻语言的一种魅力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新闻研究所张秉政作家老舍曾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炼的文字,哪怕只有几个字,别人可是说不出来。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字。”写新闻就要做到这一步,要以简练的文字去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庄葳 《编辑之友》1997,(1):56-56
我国有好几百家出版社,每家出版社又有不步编辑.成千上万的书籍就经由他们的手发稿出版。他们为读者出版了各式各样的书.可是我们却很步看到直接为编辑写作的书。最近.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编辑出版规划教材”中的《编辑应用写作》(吴添汉编著)一书,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9.
最佳消费者     
服装店是危险的地方,我想我不应该轻易进去,可是路过那家专卖店时,又忍不住推门而人,也许不会遇到我喜欢的衣服——后来再想这句话真是自欺欺人,要是那样更没必要进去,然而我进去了,遇见了,又一场宿命的失足。  相似文献   

10.
许佳文 《军事记者》2004,(10):51-51
我是从连队业余报道员一步步走上领导工作岗位的,1996年10月离开野战部队,先后到浙江省遂昌县、松阳县和临安市人武部担任政委。虽然工作的时间都不长,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改变了这几个单位报道工作落后的状况,而且带出了一批在报刊频频亮相的报道骨干。我感到.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像我这样靠写稿起家的基层领导干部,要甘作园丁育新苗,给初学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我是记者     
我是记者。于是就遭人羡慕遭人喜欢遭人讨厌。只是干记者这活的基本功,除了手快腿快脑子快之外,还有最要紧的一件,就是“脸皮要厚”。年头儿一长,对好些事都有些满不在乎,尤其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可是1995年夏天的一件事情,却至今使我心里很内疚。那是六月初吧,孔繁森事迹报告团来成都,要在锦城艺术宫作一场报告,领导让我去采访,说是无论如何也要抓个好新闻回来。我们还预先设计了一个方案,说是搞广播的就采访同行,采访那个叫卓玛的播音主持人,这样角度新一些,容易“出彩”。可是一到现场,才发现任何“设计”都是白…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人生     
25年前,当我迈着稚气的步子走出家乡那个小山村时,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天会成为挑起南京军区新闻工作担子的一名处长。这个职位对我来说,犹如登上了当初可望而不可及的山峰。站在山上,回头看身后的脚步,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是什么力量让我一步一步攀上人生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在如雷的掌声中,我登上了高高的领奖台,系主任微笑着把一枚亮闪闪的军功章佩戴在我的胸前。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在心中默默地呼喊着:母亲,听到这掌声吗?它为我的成功,更为您的恩情。军功章里有您的一半。1996年我刚考入军校时,自以为进了保险箱,整日无所事事。母亲觉察到这一点,便接二连三来信勉励我趁年少多学点本领,井告诫我“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我有所触动,便试着在课余饭后写写稿子,可是当一本本的稿纸用完后,面对的只是一叠不断增高的退稿。我自认不是那块料,心灰意冷,准备歇手不干时,却收到了…  相似文献   

14.
我刚从基层中队调到支队报道组时,怀着对新闻报道的热望,不分昼夜地写稿。两个月时间,我竟写了100多篇稿。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投出去的稿件都石沉大海。我整天在企盼和失望中煎熬,后来,我干脆连报纸都怕看了。一天,隔壁的张参谋对我说:“你听搞报道这一行的人说,现在是‘报社无人莫写稿’,我的大记者啊,你还是到报社去烧烧香,拜拜佛,疏通一下吧!”我将信将疑。说实在的,这以前,我也想去报社送稿,可是每次走到报社门口,不由得停下脚步,像我这样的“新兵”,人家编辑会理睬我吗?这次我一定要试试。找谁呢?前不久金华日…  相似文献   

15.
孙君飞 《出版参考》2010,(12):42-42
我曾经认为优雅是一种仪表,所以我花费了不少钱,在自己身上贴上时尚的标签。可是始终有人议论我肤浅和浮躁,我知道这绝不是优雅。  相似文献   

16.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心情很不好,因为没有钱。还因为不得不每天上下班走一条痛苦不堪的路。这条路很让我战战兢兢,可是又不得不走。我每天都得从那儿经过,一天两趟。因为离单位很远,我从来都比别人去得早。回得晚,早上披着朝霞,晚上戴着月光。  相似文献   

17.
牟国云 《军事记者》2005,(10):56-57
10年前,我从重庆通信学院毕业,两条路摆在面前:回首都北京,或是主动申请到最艰苦的新疆高原边防哨所。我选择了新疆,选择了南疆最苦最远的帕米尔高原。雪域哨所生活单调寂寞,执勤巡逻之余,我拼命地读书看报,也试着拿起笔给《解放军报》写稿。从那时起,我认识了《解放军报》,喜欢《解放军报》,是这位启蒙老师给了我在边防哨所无穷的动力和对生活的热爱,鼓励我一步一步朝前走,  相似文献   

18.
许珂 《海南档案》2004,(4):37-38
终于盼到了暑假,这也许对别的孩子来说是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时期,可是我并不感到有多么的可喜,因为我的假期生活总是那么平淡、乏味.再加上这次考试没考好,使我更加感到空虚、寂寞、无聊。就在这时,我带着沉重的心情踏上了省档案局组织的夏令营之旅。  相似文献   

19.
在我的一生中,被我称为老师的人可谓多矣。然而随着日月的流逝,有的疏远了,有的淡忘了。但决定和影响我一生的老师恐怕无论如何是不会在心中消失的。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国内政治部副主任尹品端就是这样一位永远矗立在我心中的老师。她10余年孜孜不倦地教诲我,领我一步一步走进新闻这块神圣的殿堂。每当想到这些,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几欲涉笔成文写下这段情谊,但苦于整日忙忙碌碌终未如愿。近日收拾书橱,又见尹老师十年来给我的近百封来信,重读那业已发黄的信笺,禁不住思绪万千,往事又浮现在眼前……(-)1984年由于工作需要,我报…  相似文献   

20.
父亲离开人世整整16个春秋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他老人家,他是我的慈父,也是我的严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