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杭州西湖是中国古代著名城市公共园林,简述西湖随着杭州城市发展,从城郊风景游览地到城市公共园林的发展过程。考虑地域自然人文历史背景,综合文献记载和地图资料,还原近代以来杭州西湖的三次"公园化"历史进程,即民国时期的湖城融合,1949年以后的人民公园化改造和21世纪初的公园城市建设。讨论了时代思想对公园内容和样貌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文化倾向。探索当代"公"园的根本属性,思考公园城市建设的历史语境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有机体,城市在历史进程中需要经历代谢、衰退、病变、更新、再生等生命演替,如何让城市既有设施持续发挥作用、保持活力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纽约将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为供市民公共活动的公园,并成功地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复兴,在观念、方法、策略等方面为城市既有设施的活化再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回溯纽约切尔西区铁路线从废弃到改造为高线公园的活化过程,分析了高线公园在更新过程中采取的地方文脉延续理念、社会参与引导路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深度揭示高线公园空间品质和城市效应形成的内在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衍生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案例对于我国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雨 《中国名城》2023,(11):42-46
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类型,口袋公园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其在提升空间利用效率、提供高品质公共空间、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基于城市发展宏观背景,通过梳理口袋公园在国内的时间与发展历程,总结目前主要的口袋公园建设模式,探索提出城市更新语境下口袋公园建设的思路,分别是更加注重功能的复合性、设计的科学性、公众的参与性、工作的系统性,以及超前的创新性,以期为口袋公园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2018年2月,习近平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及公园城市理念,进而成为学界、业界讨论的热点。实际上这一提法在10余年前就已出现,相关思想的形成与融汇则可追溯本土古代传统、近代西方理念影响,以及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理念与实践。试图从本源和源流的视角探讨公园城市理念,包括:古代"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发展;近代西方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城市农村化,农村城市化"的倡导;大地园林化运动中"把城市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的愿景;城市大园林建设下"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构想;山水城市探索中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的思想;公园城市理念发展中"文化中孕育着自然,自然中蕴含着文化"的内涵,从而在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的当前认知中更完整地理解公园城市理念,并以期有助于当下建设实践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龙彬  李静  王昊 《中国名城》2022,(3):60-65
公园城市是对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空间建设的全新阐释,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稳定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公园城市营建的重要对象,城市野境以其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重要支持.基于文献分析,研究从公园城市视角出发对城市野境进行价值转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得出城市野境营建的3条路径,即搭建多...  相似文献   

6.
响应山地空间特征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容量下降、绿色产品供给不足、风貌特色趋弱等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困境。公园城市作为重要的人居环境建设理念与模型,是营造美好城市生活的创新途径。基于公园城市理论溯源与多元途径探索,对标建设目标与实践路径,针对山地空间特征制约下的地域城乡风景彰显不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较低、山地社区活力品质趋弱等问题,提出城乡一体背景下的区域风景建构、山地水绿交融下的局地生态优化、立体组团式的市民休闲空间布局等建设策略,以期对不同地域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7.
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转型的问题,国家矿山公园是其转型的重要途径,对城市更新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11个位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国家矿山公园进行对比归纳分析,从经济、生态和文化3个维度建构国家矿山公园促进城市转型的动力,揭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发现,国家矿山公园以助推城市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形成先进文化这3种形式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助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设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示,而推动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则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发力点.其生态价值转化的根本逻辑是通过科学合理配置生态资源、社会资本等发展要素,促进生态价值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价值体系的耦合发展,形成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位一体的复合效益,从而满足人民的多层次需求、构建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9.
武盛源 《对外大传播》2002,10(10):62-64
温哥华是通往加拿大西部的一座将都市明与自然美景和谐地融为一体的美丽的花园城市。在加拿大,温哥华是仅次于多伦多、蒙特利尔的第三大城市,散布于市内各处的充满绿色的公园,五颜六色的树木、万紫千红的鲜花和常年葱绿的草坪,使这座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城市充满着恬静舒适的气氛。  相似文献   

10.
当下国内风景园林和城市规划领域高光聚焦公园城市,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启动了公园城市建设。城市是一个构成复杂的巨系统。引入系统论的方法,对当前公园城市的建设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再思考,为公园城市的建设实践提供参考。提出当前的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对工业文明城市的升级与发展,也是系统的、复杂的、缜密的城市建设策略体系;这是一个长期持续、没有完型的动态过程;决定山水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不仅在于生态环境,更在于人;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相同的建设目标,却没有、也不需要统一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城市的主题公园化和主题公园的城市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当代主题公园与城市发展是如何融合共生的。结论如下:(1)主题公园的行业创新及其对"主题环境"的空间使用原理探索,激发了当代城市空间的主题公园化进程。(2)主题公园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共生,能够破局当前中国主题公园行业普遍存在的"一年兴,二年盛,三年衰,四年败"短生命周期现象。(3)常州中华恐龙园的主题塑造及其"馆-园-城-基地"渐进成长模式具有案例启示意义。(4)主题公园行业仍然是朝阳产业,不应被视为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12.
“绿色”作为现代城市主题,将“城市种进大自然”成为由城市建设不当导致生态问题的核心解决策略。依据设计实践和相关案例分析,可提出:(1)海绵城市的核心治理理念和目前建筑能耗相关概念结合,以“削峰填谷”解决环境、城市内涝问题。(2)城市公园设计必须从生态的丰富内涵出发,尊重城市地格,同时注意整个城市的公园联络性,形成城市空间内的自然轴线.。(3)垂直绿化不仅是单一的绿色外观建筑设计形式,还需要和建筑功能空间、理念结合,让自然这个元素由外向内渗透到建筑内部、人居环境、人们健康饮食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甚至是思想观念,从建筑外观或者城市形象来增添城市与自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园内绿道是公园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美学功能,还承载着游憩功能。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绿道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者的游憩动机展开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基于spss24.0软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将众多动机因子降维得到公共游憩动机因子,进一步使用聚类分析,将游憩者划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接近自然型游憩者、多目的型游憩者、无固定目的消遣型游憩者、提升自我型游憩者、情感交流型游憩者,使用交叉分析获取不同游憩动机类型的人口统计学构成特征,探索不同类型游憩者游憩动机的共性和差异。最终根据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比分析获取核心动机要素,分析游憩动机于绿道建设的价值,以期为绿道规划与管理提供改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城市群背景下的浙江省城市体系正在形成“一主+四次”的发展构架。金华市位于浙江省行政单元的中心,在构建金衢丽城市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金衢丽”城市团以金华市为核心,通过整合“衢州市+丽水市”形成,在“承接南北+连接东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龙游县、武义县分别在“金华市-衢州市”“金华市-丽水市”城市链上扮演着节点中心地角色;“金华市-浦江县-诸暨市-绍兴市”城市链是金华市与杭州市连接在一起的通道。除了构建城市链外,也要依托区位条件优越和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中心地发展微中心,进而形成次级城市团,在较高级别的中心地间扮演纽带角色。构建城市链和在中心地之间形成鼎足发展构架,能够快速提升全域城市化水平,在此期间需要适当介入行政力量,使中心地布局更加合理和有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