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老子思想主旨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君主、王侯的"君人南面之术",更不是老子能动地为统治者提供的一种政治策略.老子"无为"本是老子"道"的一种存在方式,落实到人生实践中来,则首先表现为一种达到其"无不为"人生修养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老子与庄子在人生哲学方面各有建树,二者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发展。第一,在现世人生修养方面,老子主张"致虚守静",庄子则讲"心斋坐忘";第二,在现实人生抉择方面,老子讲究"无为而为",庄子则讲"无用而用";第三,在理想人生追求方面,老子追求"见素抱朴",庄子追求"无何有之乡";第四,在人生境界参悟方面,老子追求"上善若水",庄子则追求"齐物逍遥"。老子侧重于弱者的生存智慧,而庄子更加倾向于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当今时代,老庄人生哲学中的精华依然可以启发世人的处世之道,为精神家园的重建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3.
俞超 《现代教学》2015,(Z1):108-109
在拓展型课程中,我开设了一门名为"入世的限度:《道德经》中的道德伦理"的选修课,重点对《道德经》中的道德伦理进行教学。虽然中国伦理学说主要来自儒家,然而道家的治国箴言里存在着大量教导人们如何处世的道德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行为和思想,对于当代年轻人包括中学生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本人确定了主要讲授老子思想中三个与处世伦理相关的概念:一为"清心寡欲",这是老子的心灵修养;二是"为而不争",这是老子的处世方法;三为"宽忍待  相似文献   

4.
道家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术派别,形成于春秋时期,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世界观。道家认为"道"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起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记录在《老子》一书中。关于《老子》一书的编纂过程,有不同的意见,但人们普遍认为它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在《老子》一书中,老子管理思想的基础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管理谋略是"柔弱之术",而老子的社会目标则是"小国寡民"。  相似文献   

5.
《老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战争军事思想。老子对战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战争是"不祥之器",根源于统治者的贪欲,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害,违背"无为"之道。但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应遵循征战之"道",要秉持"慈爱之心"、"贵柔戒刚",取胜之后也要做到"生而不美"。同时,《老子》中对为将之"道"也进行了深刻论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贯彻征战之"道"。"无为不争"涵盖了老子对将帅武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不争、不武、不怒、不骄等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的语文教育,历来主张"文""道"统一,要求学习者读书做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通过后天的学习,达到修养身心、齐家治国的目的。老子强调"涤除玄览",刘勰侧重"贵器用而兼文采",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事而著,诗歌合于事而作",朱熹注重"格物致知",他们莫不是通过读书学习,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这些美育思想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把读书与美学结合起来,把思想情感的陶冶与知识学习  相似文献   

7.
"为学"的概念在《老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子对待知识论的态度是反对的,他反对"为学"所带来的私欲贪念,这种向外探求的知识论是一种世俗之学。通过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解析,进一步探析老子为学的知识论态度,老子认为,要摒弃私欲,就要"无知",并通过"复观"、"明"以及"玄览"的为学方法,做到内心的无知无欲,实现"为道"。  相似文献   

8.
《老子》一书蕴藏了极为丰富的经典思想,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等重要的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9.
"柔"作为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历代学者对其颇加关注。赞扬者以为此乃老子辩证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人们生活哲学的培养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批评者认为这是老子消极避世的写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各有其依据,且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若用发展的理念来进行观照,就会发现,其教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智慧和一种修身法则。  相似文献   

10.
就老子思想主旨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君主、王侯的“君人南面之术”,更不是老子能动地为统治者提供的一种政治策略。老子“无为”本是老子“道”的一种存在方式,落实到人生实践中来,则首先表现为一种达到其“无不为”人生修养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老子天下第一"之"老子",意有三层:父亲、自称、思想家老子。以我国周时的"天下观"为背景,从学理上对思想家的"老子"可称"天下第一"详加推究,不仅"老子"二字的汉字学意义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就是老子的名与字:"耳"与"聃",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当然,更重要的是,不仅我国先秦各派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于老子,就是历代的多数学者,特别是老子的著名学生孔子也是如此认为的。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修养"美育思想强调内修,以"仁""义""礼""智""信""情"的内容,通过"诚""静""壹""正""独"的方法,实现生"和气"成"气象",产生感应影响人们的"乐仁"行为,最终实现圣人不言而"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神"的君子人格。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需要赋予当代实践美育新内涵,即把先秦儒家拘于"心"的道德行为的"修养"转化为现代劳动实践的行为修养。  相似文献   

13.
郑设善 《考试周刊》2013,(78):10-10
<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早已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教育、规劝人们谦虚好学、自觉修养的警句。正确理解这句话,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修养观影响巨大。人们对它几乎是众口一词地理解为"几个人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就连《辞海》对"行"的解释的第一项也是"走",并且选取的例句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学参考书明确支持了这一观点。笔者总感觉这样解释很别扭,有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感觉,就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5.
所谓"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社会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二是教师自身把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逐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前者被称为"师德规范",后者被称为"师德修养"."师德修养"的形成和提高,被称为"师德成长".  相似文献   

16.
通常人们认为孟子性善论的提出主要基于"心善是性善的根据",把"心"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实际上,我们也可从另一视角——"义"来探讨孟子的性善论。"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养,是对"仁"的精神价值的外在表达的规定性。"人之正路"就是要求人们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义"是开启孟子性善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8.
媒介技术的发展、多元个性的张扬、功利欲望的激发,使得这是一个最易沟通的时代,也是一个最难沟通的时代。交流的无奈正困扰着现代人,老子对人际沟通的逆向思维或许能为世人找到人际和谐的出路。对于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定位,老子主张"柔弱处下",以此减少人际冲突;针对人际交往动机的异化,老子提出"见素抱朴",意图净化被功名利禄所玷污的心灵;基于人们对人际关系的过高期望,老子强调只有抛却过多欲望和期望,才能"知足不辱"。  相似文献   

19.
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影响人们心理和意识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在深受商品大潮冲击的今天,在高校的大学生存在许多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的情况下,其关于道德修养的精辟论述,对今天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化思想言约文丰,博大精深。老子教化思想遵循"遵道而行"的教化原则,坚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教化方式,并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教化要求。老子认为,不但治国要"无为",教化也要"无为"。"不言之教"是身体力行的教导,是一种大道之教。在老子看来"为学"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获得"为道",即实现"绝圣弃智"。把握了常道,自然就可超越直接经验而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的教化观对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