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钱鹤仙 《考试周刊》2012,(11):170-17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设施农业、种籽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加工农业、订单农业等新兴农业的出现,给农业注入了全新的观念和内容,它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是农村居民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而农民本身的发展与提高又依赖于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真正密切配合,以有力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世界农业发展来看,本世纪50年代以来农业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第一次全球性农业科技革命。发达国家抓住这一机遇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效地改善了粮食供应状况,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序幕已经拉开,并已展现出美好的前景。一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郊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转变”:一是农业正从单纯的传统农产品生产向经济、社会、生态协渊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农村经济正从单一的乡镇集体企业向园区化、外向化、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转变.形成了多种所  相似文献   

4.
郭国侠 《职教论坛》2002,(18):34-34
教育部2001年新颁布的农业类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方案从整体上体现了由传统的知识再现型人才观向现代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型转变,由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灵活多样转变,由终结性教育观念向终身教育观念转变,由分支过细的“小课程”意识向在培养目标主导下实现课程综合化的“大课程”观转变,成为全面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里程碑。其着重突出了以下五个特点:1.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  相似文献   

5.
关于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蚌埠市教委王平,宋振宇农村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出现了四个“转变”:一是高产、高效、优质型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由自给型向商品型方向转变,这种转变迫切要求大面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_二是农...  相似文献   

6.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以及第一张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完成.不仅意味着人类从分子水平认识自身的开始,也意味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人类基因组计划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基因工程产业提供了契机,并使人类基因组计划迅速的由研究领域转向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7.
浅谈农技推广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必须大力提高农技推广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物技术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日趋重要,对相关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农业院校是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起源地,肩负着培养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重任。“农业生物技术”课程的开设是农业高校培养生物技术人才的启蒙环节,其开设质量对相关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以农业高校作物学科相关专业“农业生物技术”课程为例,探索了如何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如何选择教学方式,才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助力,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9.
0前言该课题于1995年9月以“农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及农技综合实验室的建立”为题目正式向省教委外资贷款办公室申报,1996年10月经有关部门和“世行”有关机构批准正式立项.课题获准立项后课题组即正式开始课题研究工作.根据下达的改革课题“实施计划任务书”的要求,课题应于1998年8月结束,其主要成果为:出版一本农业基础教材.该教材约3O万字.其突出特点就是能密切联系我省、我区的农业生产实际,实用性强.发表1~2篇有关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近二年来,经过课题组成员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已完成了课题的全部任务.《农业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物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工业、环境、医药等领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展示了美好前景。但是现代生物技术也在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方面给我们带来种种困惑。本文从转基因技术、人造生命技术和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测定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它们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伦理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对现代生物技术加以科学管理和引导,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化进程中,英国"农业革命"先于工业革命,并且伴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过程发生了两个突出的制度性和结构性的变革:一是符合英国国情的农牧混合体制的定位和完善,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和高效益;二是突破封建小农式的"生计农业"的封闭格局,向市场农业转变,农业专门化和商品化进入由市场调节的高层次阶段.这些变革保证英国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面向市场,加速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和英国现代化经济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何谓自然美,自然何以为美?尽管在中外美学史上论述颇多,角度不一,方法各异,其结论也大相径庭,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那就是强调自然美的自由自觉性或自然向人生成。马克思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了自然美的本源,认为自然美来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将其本质力量“物化”在对象上的结果。因此,实践性是马克思自然美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要面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新世纪呼吁新的教育,从人的本性与社会的本质出发,教育要与时俱进,所以我们要提倡创新教育。在我国庞大的学生当中,存在一部分弱势群体,他们被人们称为“差生”,差生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们国家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长久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人口的整体素质。差生问题,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的化素质教育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章在反思化素质教育不足,剖析其历史必然性,梳理国外化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化素质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为根本,以提升科学精神和人精神为核心,以人格完善为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5.
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文学想象具有明显的虚幻性质,它来源于意识形态对现实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想像忽略了农业合作化对改变农村经济生活与物质生活现状的承诺,其结果是用意识形态幻象全部替代了严峻的生活逻辑。由此便带来了关于这种文学想象的虚幻性的评价问题。但另一方面:农业合作化小说的阅读语境至今也没有走出意识形态的限制。当我们提出此类小说追求的是一种“伪意识”时,并不是相对于存在某种客观的“真意识”而言的。所以,对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评价依据不应是“真”与“伪”,而应是与现实的接近程度。  相似文献   

16.
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中,人这种此在的存在论表现为生存论.虽然没有明确地涉及技术问题,但技术已经作为背景发挥作用.从生存论立场来看,技术在生存“在世”中显现,技术显示为对器具等世内存在者的上手性的揭示,技术是此在的存在与世内存在者的存在之间的关联环节.世内存在者和此在的在世都显示出具有空间性.世内存在者的空间显示为位置关联,此在的空间显示为“去远”近化的接近的环围.世内存在者的空间和此在的空间,都是通过技术而被设置的和被给予的,技术参与了空间的构成.  相似文献   

17.
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现代高等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 ,素质教育是“绿色”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核心。应当“以‘绿’育人 ,而非其他”,人是有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个性的 ,是有“灵魂”的 ,“育人”主要是正确“开发”人脑 ,化育“灵魂”;应当“科学人文 ,交融生‘绿’”,科学与人文各有其独特作用 ,但不可分割 ,两者的交融可生成正确的追求目标、优秀的思维、良好的同外界的关系 ;应当“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营造“绿色”环境 ,包括学科建设、大学功能、素质教育观念、学术竞争平台以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 ,以在此环境中“育人”  相似文献   

18.
以闻音为依据预见及其相关现象 ,是关于听觉神秘崇拜的一个验证。其作为从印度传来的佛经故事母题 ,确立了中土闻音预见母题的文学构架。在此“六道轮回”观念支配下 ,动物才在观念与形象世界里 ,超越了先秦寓言哲理性比况寓托借用功能 ,切实被赋予了与人同等的地位。总之 ,佛经故事一再重复的是 ,人所能达到的 ,动物也能达到 ;许多动物不过是人轮回过程中的一个“异相”。唐代王权专制受到挑战 ,母题演化为政治性预言。明清时代 ,母题则灌注了忠奸斗争的伦理质素。  相似文献   

19.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自制与节制两个重要概念。在书中,亚里士多德没有明确界定何为自制,相反他更多地讨论了不能自制,借此说明何为自制。在他看来,自制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它处于恶与德性之间,虽然不能算是一种美德。但它是达到节制这一重要美德的中间环节。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等,因此培养节制美德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