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洲作物南瓜在明中期传入我国后,作为菜粮兼用的作物在全国迅速推广,因其救荒价值十分突出,清代已经遍布全国。明清文献对其栽培技术记载颇多,内容涉及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南瓜栽培技术发展很快,得益于我国早已成熟的传统瓜类栽培技术和明清劳动人民对南瓜栽培经验的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2.
引种是指从外地区或国外引进新品种 ,通过适应性试验 ,直接在本地区或本国推广种植。通过引种 ,扩大了良种的种植面积 ,促进了本地农业生产 ,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然而我们知道 ,作物生长发育要受到生态环境中如光照、温度、土壤、生物等各种生态因素的作用。一种作物在一定的生态地区范围内 ,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 ,形成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生产要求相适应的品种类型 ,这就是作物的生态型。换言之 ,作物生态类型就是在一种作物中对一定的地区生态环境具有相应的遗传适应性的品种类群。如我国华北地区北部晚熟冬麦区的小麦生态类型表现…  相似文献   

3.
抗战初期,日本封锁中国东南沿海,南起越南海防,北到云南昆明的滇越铁路,迅即成了中国对外交通的生命线,中国从国外购买的各种物资,外国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海外华侨华人支援中国抗战的人力、物力,有不少是沿滇越铁路输入中国。此外,东部沿海内迁西南的战略物资、工厂设备、技术人员、知识精英,有相当一部分是辗转到越南海防,由滇越铁路入云南,在西南边疆构建起抗日大后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云南近代化的许多成果,以及云南战略地位的提升,也与滇越铁路密切相关,而这些对于云南抗战也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菜粮兼用作物南瓜在16世纪初期传入我国。南瓜虽然不是我国传统作物,但推广速度很快,17世纪中期就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同时,南瓜的加工、利用也发展很快,加工、利用技术较为成熟,方式多样,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元朝的宣慰司创设于蒙元时期,经历了一个由内地向边疆的演化过程,在元代中后期突出分布于西南边疆。元朝西南边疆宣慰司是边疆军政管控机构,其长官宣慰使均兼都元帅或管军万户等军事职衔,负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军事招讨和管控,形成了符合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特点的特殊的管理模式,并在西南边疆承担着军事镇戍、屯田、保障交通和疆域开拓重任,为元代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化建设、国族建构和基督教传播等历史背景下,分别由政府、宗教力量和少数民族内部推动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风俗改革活动,对民国时期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产生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代的内边分野格局造就了我国特殊的“内方区”观念.在内方区观念的干扰下,康、藏经常被看做是西部边疆、西北边疆的组成部分,而早期的“西南”或“西南边疆”一般不包括康、藏在内.1930年代以来,受到抗战地域格局的影响,康、藏越来越被看做是“西南”和“西南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张其昀等学者提出的区划思路,明确体现出“西南边疆”的重构态势.近代以来西南边疆的区域重构历程,体现出地域格局主导下的区划内涵变化,亦即“经济第一”还是“国防优先”区划原则在不同阶段下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尤为注重,本文通过对清前期北疆蒙古、西北新疆、东北、川藏及东南沿海治边内容的梳理,简单分析清代治边方略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6,(4):129-133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会和谐程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社会和谐两级分化明显,一线发达省市自治区及东南沿海较发达省市自治区普遍社会和谐度较高,而西北、西南及中部部分省市自治区社会和谐度依旧较低;同一地区的准则层间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各准则层的发展特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后提出几点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困境与安全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冷战后,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安全因素从过去的军事对抗向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综合安全领域转化,安全问题也从过去的单维度向多维度转化,军事安全威胁的因素大大降低,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不断加大。各种跨国犯罪不断冲击着边疆安全,使西南边疆预防跨国犯罪和毒品走私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边疆安全的脆弱性不断凸显,西南边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困境和安全压力。如何应对西南边疆的安全困境和有效治理边疆安全环境已是当务之急,也是该文力图探讨的内容和目的。  相似文献   

11.
美丽的西藏自治区位于海拔 40 0 0米的青藏高原上 ,是中国西南边疆藏族聚居区。简称藏。北连青海和新疆 ,东南与云南毗连 ,西面和东面分别与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接壤 ,东以金沙江为界与四  相似文献   

12.
东南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在近代更显突出.海洋文明到来后,日趋整体化的世界经济对沿海地区形成了强有力的拉动,为中国东南沿海发展提供了先机;清政府仍用一贯的内陆文明思维,采取了"闭关"政策,既限制了东南沿海的发展,也使内地失去了发展机会;列强入侵致使东南沿海畸形繁荣,内地发展陷入滞缓,不平衡状况加剧;因得风气之先,更新迅速的思想观念对东南沿海起到了社会总动员的作用,为其长久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边疆教育指民国时期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专门对少数民族进行的学校教育。抗战时期,广大内迁高校师生投身边疆教育调查研究,积极从事西南边疆教育建设,直接促进了西南边疆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古章安海洋文化,佛道哲理,山水文学,淳朴民情等,开启了东南沿海的古代文明,成为我国最早崛起的古港之一。鲜明的区域特色文化,在我国东南沿海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和突出影响,对台州文化复兴和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树芳 《天中学刊》2015,30(1):128-132
1931年后,由于日军侵华不断加剧,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朝野的边疆视阈随之扩大。此时,国人对沿海、西南边疆进行了重新估价和再认识,为推进贵州苗民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正是在"新边疆"观的推动下,战时贵州苗民教育在办学规模、教育投入、教学方法、民族教育的师资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巨大进展。虽然由于"应急性"及诸多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贵州苗民现代教育问题丛生,然而其经验、教训对今天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仍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南边疆生物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对维护国家安全、处理好周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背景下的时空压缩、重叠和延伸,增加了西南边疆生物安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挑战性。当前西南边疆生物安全识别存在进出境监测难度大、口岸动植物检验检疫能力不足、生物安全识别体系不健全、相邻国家生物安全识别水平较低和生物安全国际合作不力等困境。西南边疆的生物安全识别需立足时空场域,探索口岸检验检疫场域前置,弥合西南边疆生物安全识别短板,构建从“源头”到“口岸”的多级识别体系,增强国际生物安全识别合作力度,着力推进周边生物安全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限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其社会发展进程远比内地缓慢得多,元“大一统”后,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者认识到了云南在全国的国防、经济地位,从而加强了云南的边疆建设.明末陈用宾主政云南巡抚时,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不仅对云南的边疆国防极为重视,而且大力发展边疆经济,构建边疆文化,为云南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南与缅甸接壤,东南和老挞毗连,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块美丽富绕的宝地。“西双”傣语为“十二”,“版纳”意为坝子。西双版纳即为十二块大的坝子,境内800m以上山区属亚热带气候.800m以下的平坝和丘陵属热带气候,澜沧江、流沙河、罗棱江、南腊河等河流横贯全境。在这块面积约20000km~2的土地上,居住着傣族(主要民族)哈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东盟国家语言与中国西南边疆跨国民族地区民族语言的关系,结合在中国———东盟架构下中国西南边疆跨国民族地区外语人才的需求特点,指出了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给当今社会特别是给西南边疆跨国民族地区带来的弊端,最后对外语教育制度提出了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将西南地区建设成为巩固的对日战争大后方,曾对西南边疆进行全面开发。政府各部门、教科文组织和众多的民众团体都跻身边疆建设,一度形成了开发西南边疆的热浪。基督教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战时边民教育作为当时开发边疆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显明的特点。无论从了解基督教传教史的角度,还是从分析国民党战时边疆建设运动的成败得失,总结开发边疆的历史经验的角度,都有必要对战时教会兴办边民教育的历史加以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