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异化劳动"概念虽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成熟概念,但在马克思哲学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黑格尔现象学方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维方式深刻启示了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运思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为二者的巧妙结合,但这种结合却无法归结和还原为二者的简单相加,它彰显着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运思的独特哲学视野;哲学思维框架内实证的经济学研究也孕育着马克思思考人的现实存在的切入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所著的“巴黎手稿”中,劳动无疑是一个重要论题。要完整理解手稿离不开对劳动概念的系统解读。从总体上说,手稿的劳动概念有三重视域:经济学的、哲学的、共产主义的。可以说,手稿的劳动概念经历了哲学视域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对经济学视域生产劳动(异化劳动)的否定再到共产主义视域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奠基于“劳动”概念的“巴黎手稿”在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国民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过程中表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相似文献   

3.
异化劳动和作为前提的私有财产,即私有制,二者孰为本原之因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对揭示私有财产的原因具有意义,但其局限性乃在于确认异化劳动的私有财产的结果,而对异化劳动的前提则缺乏探究.作为前提的私有财产,即私有制,是马克思异化劳动在科学唯物史观视域内的异化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分解.在异化生产力中,异化的私有制关系是异化劳动的应有之义和不可或缺的条件.马克思在阐述共产主义时,就显示出了从异化劳动思想向着唯物史观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过渡.《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成为当今时代的典型劳动形式。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对机器体系的发展做了科学预见,从而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检视数字化时代的人类劳动奠定了基础。对"受众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的概念史考察,引发了数字劳动有无"物质性"的争论以及是否存在异化和剥削的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马克思科学阐明了物质性劳动的基础地位,同时,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数字劳动者依然遭受着异化及剥削,这种生存境遇要求我们在现实中科学把握资本逻辑,从共享上规范数据所有权,在制度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重构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由发展是个体根据自身的特性自由发展全部的才能。因为影响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所以其成为马克思一生苦苦探寻的问题。在扬弃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人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人的自由发展的人学基础。马克思在深入资本主义社会中,研究发现了偶然性个人的异化状况,深刻揭示了异化劳动的产生根源,并尖锐批判了资本剥削的内在本性。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马克思逐步形成了一条以"消灭私有制"为根本、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保障的自由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异化"概念包含着一个最基本的含义,即,当说一种东西成为一种"异化"的力量反过来压制人、左右人时,就有一个预设在里面,即,这种东西本来应该属于人,为人所控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异化劳动"概念的第一个规定性,劳动产品的异化时潜藏着工人的劳动产品本来应该属于工人的预设;在阐述"异化劳动"概念的第二个规定性,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时潜藏着劳动本来应该是为人所自由掌握和运用的人的本质的预设;在阐述"异化劳动"概念的第三个规定性,人的类特性的异化时包含着自由自觉性本来应该是人的类本质的预设.挖掘出马克思《手稿》中的应然预设,有助于我们对《手稿》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曾被马克思称誉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被当今不少研究者认定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起源地和秘密".本文试从异化与异化劳动、人的本质、实践观、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等四个方面,分析这两个"诞生地"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现象学"朝向实事本身"意涵出发,透过现象学的观点,重新思考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自然主义缺陷,进而考察国民经济学的自然主义立场,马克思正是在"朝向实事本身"的指引下,实现"异化"或"物化"的"实事化"(Versachlichung)视野的转换,最终克服了国民经济学的自然主义本质,即相对主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实事化的探究,建立了一门真正的人的自由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对象性存在的概念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有重大影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实际上包含着从四个维度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即:"感性对象性存在""历史-社会性存在""类存在"和"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些构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以扬弃异化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为目的,以自由时间中的科学艺术活动为典范的马克思劳动自由内涵,人工智能或可挑战异化劳动的扬弃、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时间。文章试图从唯物史观维度,将人工智能问题置于历代工业革命发展的视域中,着重阐述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新特征,即替代劳动的广泛性、机器资本化加剧与自我剥削严重,从这些特征中可发现,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根源是资本逻辑的局限性。因此,基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成为消除人工智能挑战的制度性路径;共产主义成为消除智能时代人的自我异化和私有制问题的整体性路径;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基于以人为本形成的理念成为协同消除人工智能挑战的现实性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等数字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数字劳动这一概念逐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数字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异化问题也随之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从数字劳动这一概念的界定出发,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论证了数字劳动的物质性,之后说明了数字劳动异化的四种表现形式。在面对数字劳动异化时要积极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观点,从劳动者、劳动平台、数字技术等多个方面入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去除数字劳动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揭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地位入手,阐释了这部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命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逻辑前提,其理论内涵应历史地视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意义重大的理论建树;论证了"异化劳动"可以创造美,是一种不自由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同时也是对现代社会物化现象的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劳动是现代社会物化现象的早期萌芽和存在形式,而现代社会的物化现象则是异化劳动的当代发展与普遍存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物化批判基于对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体性与自由丧失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著作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代表著作。马克思在文章中详细地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以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描写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无产阶级的异化状态和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本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异化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从源头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与公开,学术界逐渐开始关注"异化"。以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本文从异化的领域、异化劳动的内涵、异化的根源、对异化的态度、消灭异化的方式与力量等方面对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进行比较,探索两者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经过艰辛的探索之后,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在分析与批判黑格尔劳动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确立了现实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观,最终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异化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劳动等相互分裂的存在状态,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出发,揭示了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自由意志遭到压抑、精神世界逐渐枯萎的生存状态。工匠精神是以精益求精、求真尚美、追求卓越等为价值内核的劳动精神。因此,应当发掘与弘扬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消解劳动对象异化、劳动过程异化以及人的生存异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维度分析,指出了黑格尔对劳动本质观念理解的扭曲性、遮蔽性。在分析与批判黑格尔劳动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确立了现实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观。  相似文献   

19.
异化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正是在对黑格尔意识异化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并通过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不断扬弃和对异化劳动内涵的不断丰富,最终在异化劳动的真正根源、扬弃异化劳动的正确道路等方面超越了黑格尔。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为切入点,揭示了生产、劳动或实践在实现人自身类本质时的重要性.由此将劳动确定为人的本质特征,并提出了异化的概念,通过揭示异化中人的本质及如何向人的"类本质"复归这一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本人对于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