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突发状态下,个体常常根据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由于直觉偏差的存在,这些决策常导致个体非理性行为甚至群体非理性行为。本研究在前景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突发状态下个体的行为决策模式;构建了以风险态度、风险认知和政府信赖为维度的政府信息供给机制分析框架,认为通过有效的信息供给可以缩小公众的群体行为空间,降低突发事件应对的不确定性;通过SARS事件、汶川地震两个典型案例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 102位社会公众的问誊调查,以"脐带血干细胞储存"这项高科技服务作为研究范例,探讨了公众在购买该服务时的认知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公众在脐带血储存中存在4种认知风险:经济风险、误购风险、储存风险和心理社会风险,其中,误购风险和储存风险是最高的两类认知风险.②文化程度高的人,更多知觉到的是误购风险和储存风险;文化程度低的人更多知觉到的是经济风险.已婚者的经济风险和心理社会风险更高.年龄小者更多知觉到误购风险,年龄较大者更多知觉到经济风险.经济水平较高者比经济水平较差的人知觉到更多的误购风险.  相似文献   

3.
风险认知与决策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决策是指决策者在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确定的决策后果,尤其是在面对伴有负面结果的可能性时,所产生的复杂心理过程.对个体风险知觉的探究主要包括风险认知与风险偏好两个方面.风险决策常常涉及多个不确定性的负面结果.因此,个体所知觉到的风险情景也不会是单一的,对动态决策模型的研究成为决策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风险认知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险认知是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因素的心理感受和认识,是测量公众心理恐慌的重要指标,有理性行为者模型、心理测量范式、文化理论和风险的社会放大四种研究方法。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整合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观点,对交流与信任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将风险认知在个体水平上和社会水平上的理论取向联结起来。  相似文献   

5.
冯永亮 《唐山学院学报》2020,32(6):18-23,36
分析了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SSD)的概率生态风险评价的数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首次给出了概率生态风险评价的Matlab函数"PERA",该函数只需要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作为输入变量即可获得SSD曲线、HC5值、联合概率曲线(JPC)以及JPC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的发生有害生物效应的总体风险概率(ORP值)等指标,可用于污染物环境基准的推导和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6.
较传统建筑而言,绿色建筑更多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其风险因素更为突出,而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绿色建筑风险更有利于推广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本文从需求侧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调研不同消费者对20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感知,并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论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认为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较大的因素共4项,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比有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态度更消极,且具有不同学历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感知几乎无明显差异。本文对于有效管理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和推广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风险认知“风险社会”是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出的[1]。此后研究者开始系统探索存在风险与危机的社会问题。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以及判断可以用“风险认知”来描述,但是风险认知受个体经历的影响,存在不稳定性。如果某个体在存有风险的活动中受到惊吓,则会认为该活动风险高。  相似文献   

8.
现代风险研究表明,主观感知的风险和客观存在的风险很不一致,风险常常被放大或者缩小,但造成这种差异的内在机理仍不清晰.本研究以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为例,在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下,利用社交网络的大数据再现了疫苗事件从持续发酵到舆情爆发的全过程,分析了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心理机制包括情感启发式、锚定效应和选择性关注,放大了个体风险感知,社会机制则是通过自媒体信息加工、情绪传染和社会争议等过程放大了社会整体对问题疫苗风险的感知.疫苗事件中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的交互作用为舆情演化提供了强大驱动力.分析表明,自媒体环境中公众和社会的风险感知极易出现偏差,且较难形成自我纠偏机制,规范自媒体信息加工行为、监测和引导公众情绪是危机中风险沟通的关键,而现实中快速有效地处置风险事件是阻断风险持续扩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较高的安全风险阻碍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业的发展。以赴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赴甘南藏族自治州游客的旅游安全风险感知状况以及有关个体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认知差异,并提出一些措施,旨在降低赴甘南游客的风险顾虑,缩小游客对风险的认知误差。  相似文献   

10.
菲尼蒂是主观主义概率观代表人物之一,他拒斥客观概率,坚信只有消除概率中的客观性,才能使这个概念真正清晰起来;他主张"超出个体则无概率",强调概率只能是私人意义上的,认为脱离主观判断的概率不能独立存在。菲尼蒂主观主义概率观有一定的合理性:菲尼蒂之所以将概率本身与概率的计算区分开来,是因为虽然一个用来计算概率的数学系统适合所有的人,是客观的,但是概率本身,即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部分信念则取决于个体当前的背景知识,有着个体的认知成分;进一步看,就是一个用来计算概率的数学系统也总是反映了个体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较高的安全风险阻碍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业的发展。以赴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赴甘南藏族自治州游客的旅游安全风险感知状况以及有关个体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认知差异,并提出一些措施,旨在降低赴甘南游客的风险顾虑,缩小游客对风险的认知误差。  相似文献   

12.
水利工程项目特点决定了发生风险概率高,对水利工程风险进行防范,最大限度规避投标阶段道德风险,为确定工程的进度计划提供了直观依据,有一定工程应用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是对不确定性情境或事件进行感知、解释和反应的认知偏差,它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不论该情境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导致的后果如何,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个体都认为是无法接受的,应该回避.该文介绍了三种主要的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测量工具,探讨了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神经机制,阐述了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导致的不良后果:信息加工偏差和决策能力受损,担忧、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消极应对策略和不良问题取向,文章最后对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不同认识导致应对环境策略的不同。传统的环境危害强调环境问题的损害后果,其策略是事后救济。新型的环境危害强调环境问题的致害机制,要求在损害发生前就谋求控制和减少损害,其策略是预防原则。现代环境问题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环境风险成为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与环境危害相比,环境风险在原因、性质、后果、范围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因此应对策略应当转变为风险防范原则。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及个体都有相应的功能,但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应然功能和实效功能之间发生了偏差,主要表现在不规范的发展模式、不合理的教育分流、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及偏重职业专业性上。文章从地方政府的认知上、公众的认知上以及高职教育所涉及的主体的各自利益诉求上对高职教育功能偏差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延展认知技术”是指在认知活动中,帮助有机体对外部环境中的信息进行获取、选择、理解、记忆,并因此对有机体自身行为产生指导作用的那部分技术。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纠缠性、交互性、持续性与自治性。延展认知技术有着延展认知范围、增强认知能力和拓宽认知途径的价值,但从风险的视角而言,其所带来的各种相关问题亦不容忽视。从个体层面而言,延展认知技术引发了认知主体的“信息焦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认知主体的“认知偏差”,造成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的另外一种形式的“退化”。从群体或社会层面而言,它的普遍使用会加剧社会风险总量,会造成数据“孤岛”和认知“垄断”,产生群体的“极化”现象。学界应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延展认知技术的风险最小化,更好地促进人类的认知实践。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学生流动的规模迅速扩张,由此带来的人才流失风险、预期收益风险、教育服务质量风险、安全风险和声誉风险也日益显现。学生跨境流动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不确定因素多,波及面大。为了规避和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概率,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高校及政府,都应积极采取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认知状况及其性别、年龄和学科差异。采用频数分析、卡方检验方法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部分教师对学术道德规范不甚了解,学科和年龄差异显著;部分教师对失范行为的判断存在偏差,学科差异较显著;部分教师学术道德认知较为消极悲观,存在显著性别和学科差异。应通过加强高校教师及其后备人才的学术道德教育、采取措施转变高校教师的消极学术道德认知来提升其学术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9.
由于股票市场的动态波动特性和不确定性,股票市场中的个体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并且普遍存在投资偏差问题.这种偏差包括投资者对于股票价格波动的认知偏差、投资者对股票价值的估计偏差、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管理偏差和投资者在股票交易过程中的操作偏差.研究股票市场中个体投资者的投资偏差问题,对提高我国股市投资者的理性程度以及推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认知偏差是指人在认知事物过程中出现的带有规律性的误差,它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定势效应、投影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认知偏差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我们每一个编辑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个个体,所以,在编辑工作中,认知偏差也必定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果。因此,我们每个编辑对此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纠正这种认知偏差,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编辑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