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魔鬼教练     
鲍老师是我们六年级的体育老师。他身高1米88,皮肤黝黑黝黑的,看上去有点像印地安人,同学们都叫他“魔鬼教练”。他还有一句口头禅:“生命在于运动!”  相似文献   

2.
水下飞机     
微型潜艇将帮助科学家探索地球的最终前沿。设想你驾驶着自己的微型潜艇象海豚一样自如地在大海中遨游。现在想像你的单人潜艇垂直俯冲扎入幽深黑暗的海底。这是发明家格雷姆·霍克斯的计划。他驾驶着他经过改革的新型潜艇深海飞行器Ⅱ号,潜入海面下11公里以下地球的最...  相似文献   

3.
寻找着眼点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寻找人生着眼点的故事。有个年轻人因为犯罪被判终身监禁,顿时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在准备自杀前,他寻思自己活了20多年,有没有人说过一句赞赏自己的话。他想,只要找到一句,就要为这一句话而活下去。他搜肠刮肚、仔细回忆,终于找到了半句,那是上初中时美术老师对他讲的。当他将一幅涂鸦作品交给老师时,老师说:“画得实在太糟了,不过,色彩倒还挺鲜艳漂亮。”没想到,10多年过去了,这半句赞语竟成了他人生的“最佳着眼点”。有了这一点,他的心灵才没有彻底“失明”,才产生了继续活下去的愿望和勇气。  相似文献   

4.
一个 10 岁的日本小男孩 , 有一天下决心学习柔道。尽管因为一次严重的车祸,他不幸丢掉了左臂。于是他开始跟着一位老教练上课。男孩天资聪颖 , 进步很快。可让他迷惑不解的是 , 三个多月的时间里 , 教练却只教了他一个动作。“老师 ,”忍不住 , 男孩终于问道,“你能不能多教我一些动作 ?”“这是你现在知道的惟一一个动作。可是 , 记住 , 孩子 , 这也是对你永远都有重要帮助的惟一一个动作。”教练回答他。男孩并不是很理解这些话 , 可是他是他的教练 , 于是他继续刻苦地练习那个枯燥单一的动作。几个月后 , 教练带男孩参加了第一次比赛。…  相似文献   

5.
瞧,这些老师     
一首先登场的是地理老师,此人因上课爱问“是吗”?所以被称为“yes”。马皇是yes的爱徒,每当yes说“yesor no”时,全班只有他会狠狠地回答一句“是”。一日马皇因伤缺阵,地理课上,yes仍旧讲着“是吗”。可这回全班都哑火了,终于在“是吗”的连番轰炸下,睡意朦胧的我们大部分倒在桌子上。Yes惊讶他有如此功力而自豪,挑谑地向我们吼着“yes or no”,终于大家在yes面前亮出了纸白旗。但yes更来劲了,扬着他那100分贝的声调“是吗”“是吗”“是吗”……官逼民反,终于,土狗站了出来,对着全班说:“同志们,你们不喜欢罗嗦,是吗?你们不喜欢听‘是吗…  相似文献   

6.
杨汉光 《南昌教育》2005,(B09):51-52
黄发林是我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他讲课喜欢发表一些奇谈怪论。我上高中后学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黄老师说,原文在描写荷花的时候,有一句“又象刚出浴的美人”,编进课本时被删掉了。我们好奇地问为什么要删掉呢,黄老师说:“大概编课本的人怕同学们读了刚洗完澡的美女就去干坏事吧。其实,是小看了我们中学生。”  相似文献   

7.
笑对人生     
人生道路崎岖坎坷,其中包含悲欢离合。而今却终于发现,酸甜苦辣是无限财富。风平浪静的湖泊诞生不了出色的水手,舒适安逸的生活造就不出成功的人才。在斑斓夺目的人生画板上,或许生活应当欺骗我们一次,从而增添一道黑色风景!在《花季雨季》中,曾经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车祸中失去左臂的小男孩,跟着一位老教师学柔道。他很努力,但三个月了,他不明白教练为什么只教他同一个招数。教练告诉他:“这是你要学会的一招,也是你需要学会的唯一一招。”又过了几个月,教练带他去参加柔道比赛,小男孩很容易赢了前几场。决赛中,他的对手个头比他大,力气比他壮,赛场经验比他丰富。刚开始,小男孩有些吃不消。但第二个回合,对手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小男孩立刻赶上去,准确地使出那个招数,击败对手,当上了冠军。当小男孩询问教练获奖原因时,教练告诉他:“你赢得比赛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对柔道难度最大的招数已经掌握纯熟;第二,到目前为止人们所知道的防备你的那招方法,就是抓住你的左臂。”小男孩的生活经历,验证了一条人生真理“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而他又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所以,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欺骗和生命的不幸时,我们没有理由一蹶不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与其盲目地追...  相似文献   

8.
《现代语文》2005,(9):29-29
杰克霍金斯是美国一所学院的橄榄球队教练,他竭力想物色好球员。但是好球员学业不行,院方不愿录取。有一天,教练带着一位优秀的年轻球员去见院长,希望院方同意他免试入学。经过一番劝说后院长说:“那我最好先问问他几个问题。”最后院长说:“那么,五乘七得多少?”学生想了很久,然后回答说:“三十六。”院长摊开双手失望地看了看教练。可是教练认真地说,“噢,录取他吧,先生。他的答案只比正确答案多二。”  相似文献   

9.
于伟利  邵明 《山东教育》2008,(10):19-19
奇怪了,最近小齐好像在有意躲着我。每次在校园里碰见,他总是低着头从我身边匆匆走过。到底是为什么呢?我决定找他来问个究竟。一开始,他只是低着头一言不发。经过我耐心地询问,他才小声说了一句:“老师,您为什么不让我值勤?”  相似文献   

10.
提示指导”在通常情况下被称为“提示”,是训练过程中教师或教练通过口语形式对学生或队员所做的练习进行反俊、评价、指导的一种语言形式,是教学圳练过程中最常用、最直接的指导学生或队员常握正确运动技术与技能的教学手段之一。”提示指导”不同于讲述,它最大的特点是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或教练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使用简短、准确的口头指令对学生或队员在技术、战术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指导,它贯穿使用于整个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教师或教练在教学训练中都要使用到“提示指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优秀运动成绩都是在教…  相似文献   

11.
一位名校的校长在介绍培养青年教师的经验时说,学校有位青年教师刚毕业时,未能尽快地适应教学,学生有些负面反映,该怎么办呢?是让他“撤”下来,还是让他继续任教呢?后来,那位青年教师很幸运,因为他遇到了一位好校长。校长感慨地说:这是位热爱教学的老师,我们应当等待。等了6年,他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教师。  相似文献   

12.
黄发林是我高中语文老师,他讲 不敢这么胆大妄为了。”我小心翼翼课喜欢发表一些奇谈怪论。上高中学 地问:“照这么说,编课本的人很势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 利啰?”黄老师笑一笑说:“从这一月色》,黄老师说,原文在描写荷花 点来看,那些专家就是一帮势利小的时候,有一句“又像刚出浴的美 人。”人”,编进课本时被删掉了。我们好 黄老师的奇谈怪论,让我们长了奇地问,为什么要删掉呢?黄老师 许多见识,更让我们懂得,应该用自说:“大概编课本的人怕同学们读了 己的眼光去看事物…  相似文献   

13.
早自习,老师上台丢了一句:“下节课把桌子拉开。”这个消息无疑于一颗超级炸弹,炸得我们目瞪口呆,半晌,同学们才反应过来。“啊!”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会是要考试了吧。”于是,我们“威胁”班长去打探虚实。  相似文献   

14.
笑话集     
做人要“后到”那天早上,老六起床,然后急匆匆地赶到学校,可惜迟到了,老六怯生生地走到教室门口对正在上课的老师说:“报到!”老师斜着眼看他,气呼呼地说:“你怎么又迟到,太不像话了。”老六低着头,半天冒出来一句:“老师,您不是常教育我们‘做人要厚道吗’,所以我每次都是最后才到啊。”--!!!多退少补体育课适逢冷天,老师让我们先跑上5圈作“热身”。到第三圈时我们已是气喘吁吁,步履维艰,有胆大者向老师请示:“报告老师!我们都已经跑了8圈了,怎么还不让停啊?”“是吗?”老师故作吃惊状,“那怎么办?怎好让你们吃亏呢?”老师严肃起来,喝令道…  相似文献   

15.
毕竟究竟(错句1)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究竟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错句2)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毕竟哪种态度是我们需要的?“毕竟”用在肯定句中,强调原因或结果;“究竟”可以用于疑问句中,追究事情的本相,而“毕竟”不能。例中两词应互换。大抵大概(错句3)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夏间便大概回到母家去消夏。(错句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68虽然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概只能如此而已。“大…  相似文献   

16.
非笑不可     
上小学时,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让我们用“……非……不可”造句。 第一位同学挠了半天脑袋,终于说出一句:“我今天非造一个句子不可。”老师差点儿笑破肚皮,学着他的样子挠挠脑袋,“嗯,马马虎虎。”  相似文献   

17.
六年前,我在以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的长篇小说《学海征帆》中,写了主人公凌俊的高小语文老师文中武。他的“真实姓名”叫王中戊,除了作者为他代拟过一首诗稿外,几乎悉如本事。“石恒基(我的原名),你多写作文吧,我看你在这方面是有前途的。”这是我读五年级时,王中戊老师对我说过的话,至今仍遗声在耳。那是当他得知我父亲想叫我长大了经商之后,郑重其事地对我讲这番话的。经过几度曲折后,我终于走上了王老师40多年前希望我走的道路。可是,他如今在哪里呢?屈指算来,他今年如健在,岁数并不很老,才68岁,还未到古稀之年呢。当时(1945年),他可是真年轻。照今日的观点,才仅仅是22岁  相似文献   

18.
攻心为上     
张大伟 《中文自修》2006,(11):19-19
记一堂生动的美术课,写一位良师。从“教室的噪声越来越大”,到“张大翼更是旁若无人、唾沫横飞”,美术课的姚老师,在不时用目光提醒而失效之时,不得已才使出他的杀手锏——在黑板上三笔两笔勾画出此顽劣生的“尊容”,尤其“画龙点睛”的一笔,使同学在一片“审丑”哄笑声中,让教室终于重归于宁静,从而出色地表现了姚老师高超画技与其“威慑力”。习作运用了诸多的描写手法,将人物刻画得十分传神。[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到了高一,我感觉一下子变了,竟然喜欢上语文课了,为什么呢?请看下面一个例子——在上《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时,老师在讲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这一句时,故意把句中“东”“西”两个方位名词都解成是名词用作状语。接着要求同学们指出他在翻译这句时出现的错误。我们先是一愕,随后才明白了老师的用意:这是在提醒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吸收”,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同学们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来,有些同学认为:“东”和“西”都用在“封”字前面,  相似文献   

20.
我的老师     
吴老师真的是“大力水手”!他真的是力大无穷!读了习作,一个“高大威猛”、“力大无穷”的老师形象,鲜明而生动地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长什么样,我们不知道,小作者没有写“浓浓的眉毛、明亮的眼睛”之类的套话,但我们记住了吴老师那“肌肉胀鼓鼓的”手臂,记住了他“身体微微往前一倾”就拉起像座大山似的拖车“大步流星地走起来”的身影。这就是好的,甚至是出色的人物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和他独有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