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从中师《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看,中师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教等五方面的知识和智能。这五个方面,既要全面培养,更要有所侧重。从听与说来看,重点应放在“说”;从读与写来看,重点应放在“读”。而“教”本身是能力的一部分,但听、说、读、写能力都得通过“教”来检验,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现。所以说,“教”是中师语文教学的焦点。中师语文教学要具有师范专业的特征,必须从中师的培养目标出发,对中师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和语文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2.
中等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师范性”,这是由中师语文教学的任务和要求所决定的.中师《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较系统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显然,同普通中学相比,中师语文教学的任务,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而要具有这个能力,就必须在“听、说、读、写”几方面有更高、更全面、更具体的要求.这几年来,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这个总的要求,进行语文教学师范性的一些探索,具体的做法和设想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师与中学的语文教学虽为同宗,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本文试图从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听、说、读、写”来探求其差异。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中学语文教学较多强调听的获取和说的内容,阅读侧重于分析,写作一般以形式为中心。而中师语文教学则强调听的感悟和说的过程,阅读侧重于欣赏,写作以内容为中心。认识这些差异,对中师语文教学走出自己的路子是极其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中等师范学校加强口语训练,是促进语文教学师范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中师语文教学师范化的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教的能力。其中把听、说和教的能力培养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中师语文教学意义上的听和说有别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听和说,而“教”,更是中学和其它职业学校所不具有的。它们主要体现在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做到师范化。 “中师语文教学大纲”,已对中师语文教学的以上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就“听”而言,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耐心专注地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必须具有  相似文献   

5.
林锦坤 《云南教育》2000,(23):17-18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中特别强调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即每个有差异的个体,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   过去语文教学大纲片面地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对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知识点以及训练内容,规定得非常全面、周密,片面地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作文要“发展个性”“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应该坚持走个性化之路,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活动中成长为个性特长鲜明的人才。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写自己想写的事,抒发真情,张扬个性,成为今天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在听、读训练中理解语言,在说、写训练中表达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般来说,教师大多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对“说”的训练却有些忽视.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因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交际能力,就应让学生从小就能说会道.在这方面,语文教学责无旁贷.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课的听、说、读、写教学中,很多人都侧重于“写”的教学,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视了对“说”的训练。事实上“说”比写更重要。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重要性。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随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七种。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中师语文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有些做法存在着形式主义之弊,缺乏对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主要表现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始终抱住一本教材精研细讲,忽略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是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优势出发,而是或一味模仿或一包到底,或翻新花样做表面文章。凡此种种,我以为关键在于没有找准中师语文教改的“立足点”。中师语文教改的立足点在哪里呢?应该从中师的培养目标和中师生的自身特点去认识和把握。中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强、富  相似文献   

10.
《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师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这两个"具有"是一个统一体,而"教"(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本身既是这个统一体的一个方面,又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培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是中师语文  相似文献   

11.
小语新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中特别强调指出 :“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 ,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 ,发展个性。”这一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 ,即每个有差异的个体 ,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 ,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过去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 ,语文大纲片面地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对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知识与训练 ,规定得非常复杂 ,错误地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的“技术训练” ,是以有关知识的获得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生语文学习的状况,令人深思:听课不会作笔记;学课文,只知写字词、记段意,背中心;写作文,想一句,写一句;当众发言,结结巴巴;朗读课文,唱腔拖调,添字漏字;写字龙飞凤舞;不善使用工具书……这些不良习惯,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叶圣陶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加强语文习惯的培养,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一、领会大纲要求,注重教案编写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从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应养成哪些习…  相似文献   

13.
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说写句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低年级说写句子训练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谓规范,就低年级来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指导思想,采取读与写相结合、校内课堂与生活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及特长,帮助学生克服害怕作文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学生想写、乐写、会写,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15.
新颁中师语文教学大纲非常重视语文能力训练,听说读写教等方面都分年级明确了目标要求。究竟怎样实施大纲,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普遍达标呢?沧州师范的做法是:以强化“说”的训练为“龙头”,带动写读听教的强化训练全面腾飞,促使学生语文能力全面达标。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他们的内在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这种教学思想呢?一、巧设教学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我们常说问题是创新之源,怀疑是创新之母。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不但是一个应试学科,还是我国的国语教学。正是由于此种特性,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实用性,包括写、听、说都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教学重点。但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侧重汉字读写、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等内容,显然此种忽略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是十分片面的。基于此,本文就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性教学新模式,旨在促进小学生国语的听、说、写能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中”说”是生活中传递信息,交换思想的最主要的手段,“说”的能力更贴近实际生活。以前,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走向社会后,成了“心里有,说不出来”或“讷于言”之人。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9.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学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4种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就“写”这一能力而言,笔者认为不仅是指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还应该指学生的“书写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