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郊游散记     
柴鱼 《生态文化》2002,(2):47-49
“五·一”长假让许许多多的人穿梭于大江南北或世界各地,尽情领略名山胜景,遗文古迹,异国风光。 我不愿加入到这人流如涌的旅游大潮中去,约了几位老同学择了风高气爽的“黄道吉日”——立夏这一天,去看京郊大地。看什么,心里没谱儿,就觉得轻轻松松地敞开心怀,抛开都市的喧闹,远离拥挤的车水马龙,让双脚实实在在地踩在松软的黄土地上,享受走在“田间小路”上的舒心与惬  相似文献   

2.
神奇的造物主孕育了无数的名山胜水,雄峙于中国江西上饶地区境内的三清山,就是大自然精雕细刻的一件艺术杰作。三清山原名少华山,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似道教鼻祖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而得名,景区面积220平方公里,其主峰玉京峰海拔1817米。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3.
终南山怀古     
细雨如丝,天色如铅,看不清远处的终南山。据说从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在此修行后,终南山成为道教名山。其实,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就在这里祭祀过太乙神。历代隐士结庐终南者不在少数,这里距京城仅40公里,由隐士而成朝臣颇为便捷,唐代重臣卢藏用即从终南而入朝廷。当时颇受皇帝器重的高道司马承祯固辞还天台山(浙江境内),卢曾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司马对曰:“以仆观之,乃仕官捷径耳。”卢面有惭色。从此“终南捷径”之典流传下来,用以讽刺那些以隐求名捞官的假清高行径。  相似文献   

4.
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境内的三清山,核心景区71平方公里,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三清山历经14亿年地质巨变,造化出了世界上罕见的自然景观: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它是稀有植物的王国,野生动物的天堂,是都市人休闲度假、观光揽胜的胜地。 三清山既是鄱阳湖第一大水系信江之源,又是钱塘江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被誉为“江南第一仙峰”,它“兼具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一代理学大师朱熹曾在三清山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一生钟爱名山大川,吟咏过的名山就有庐山、六盘山、井冈山等。毛泽东也特别钟情杭州西湖山水,曾写了两首歌咏西湖名山的诗《五云山》和《看山》。《看山》系毛泽东登北高峰而作,现在北高峰上一大胜景就是为此所立的诗碑亭。诗曰:  相似文献   

6.
九华山坐落在安徽南部,东倚太平湖,南眺黄山,西邻贵池,北临长江,方圆120公里,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以佛教化和山岳型自然景观为特色,千姿百态的群峰如芙蓉出水,素有“莲花佛国”之称,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是古往今来海内外信士、游人、学向往的胜地。  相似文献   

7.
6月12日,正当龙虎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关键时刻,我专程赶到这方道都仙府、丹霞精华、崖墓大观的“三绝”宝地采访。作为江西老表,2008年7月,在三清山申遗的关键时刻,我曾受邀与全国数十位作家一起登山采风,著文《人间仙境三清山》为故乡胜景申遗造势。  相似文献   

8.
道教信仰与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刘守华道教的信仰与追求什么是道教?可以说至今尚无一个十分确切为各方所完全认同的定义。按照我的理解,道教学说的中心就是对“道”的信仰与探求。“道者,虚无之至真,变化之玄伎也”。道家把天地人视为一体,着力探求贯串其中的道,认...  相似文献   

9.
由国内一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于日前结束,评选出西藏南迦巴瓦峰、四川贡嘎山、西藏珠穆朗玛峰、云南梅里雪山、安徽黄山、四川仙乃日(稻城三神山)、新疆乔戈里峰、西藏冈仁波齐峰、山东泰山、四川峨眉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而一些自古闻名的“老牌”名山如华山、庐山等却因景区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严重等原因遗憾落榜。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因此,旅游开发成为很多地方发展经济的手段。然而,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存在着重开发利用,轻管理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现象。结果造成一些旅游资源浪费、退化,一些景区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发生生态系统失衡的情况。如湖南张家界等地曾因无序开发被联合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委员会警告。适当地旅游开发与赢利是必要的,它可以反过来促进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但是必须看到,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开发要尊重客观规律,要适时而为,适度而为。过度和超载的开发行为,虽然在一个时期可能产生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看,却是对旅游资源的掠夺,这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如今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如周庄、敦...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2月23日,世界遗产颁发证书仪式在北京举行,新一批五种中国的世界遗产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份名单里,最醒目的无疑是被称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  相似文献   

11.
郭江龙 《文化学刊》2012,(6):181-183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演变至明代,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宋代士人好谈心性,讲究义理之学;清代学者则黜虚崇实,重考据之学。明代处于学术理念全然不同的两个时代中间,在学术发展理路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明代史学的研习可探清自唐宋以来学术史的内在发展脉络,可达“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用。谢国桢云,“有明一代,史学最盛,若焦骇之《献征录》、王世贞之《四部稿》、何乔远之《名山藏》、郑晓之《吾学编》,恢弘典则,蔚为巨观。”而清代以降,学者对明代史学甚为贬低,尤以四库馆臣之流。厚诬明人,多有訾议,但闻明人史著,多有“明人恣纵之习,多涉疏舛”之语,诸如此议不可谓持平之论。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立夏那天,我出差到了早先我呆过的内蒙古甘河林业局的古鲁玛奈。这是山林里的一条小河,河流不长,从乌里伊特流下来,汇入甘河的源头。当年甘河林业局源江林场在古鲁玛奈河边建了3个工段。我要去看的是三段。现在人们叫"老三段旧址"。我17岁那年曾在那里工作过。50年了,这是我的魂牵梦绕之地呀!"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我不由地想起了人生起步时的件件往事……  相似文献   

13.
过客     
我必须承认,我一直知道这些人在这儿活着——这些僧人,这些游客,和 这些以寺庙以游客为生的小贩。但我毕竟今天才看见这些寺庙这些脸。 对于我,它们只在此刻才真实地存在,而早晨已经过去,黄昏尚未降临,片刻之后,我就将离去,佛教名山九华的暮鼓晨钟此次我是听不到了,我只听见钟鼓在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的阴影里沉寂。 出祗园寺,拾级而上肉身殿,闻名海内外的九华肉身菩萨即在此殿。绕殿一周,恰好遇见司签卦之职的中年僧人指着一位老尼对佛门和尚说道:“这位老师太八十多岁了,这几年她每年一次从山西太原来我九华进香。”八十多岁?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14.
有一首歌唱道:“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我觉得夸张。他老人家从来就没有来过大兴安岭。 老人家没有来过大兴安岭,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有很多人对大兴安岭了解得不全面,因为大兴安岭实在是太大了!由于工作原因应该说我对大兴安岭了解得相对多些。这里的东南西北,19个林业局还有众多林场基本我都去过了。  相似文献   

15.
在某班同学聚会上,几十名毕业十年的同学重新走到一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资产过千万或者当上了厅级干部的,不要看他们一身名牌的着装,光是从他们脸上的神气,就能一眼看出“成功”二字。然而,细心的人却发现,这个班上其实还有很多人对自己的当下感到满意,不用说,他们也是成功者,套用“第二眼美女”的说法,我把后者称之为“第二眼成功者”。虽然,前者的成功更吸引人的眼球,能抓住公众的第一眼,而后者,只有微弱的光芒,只能抓住周围人的第二眼、第三眼,可这又有什么要紧的呢。“当你第一眼看见我时,你会发现我波澜不惊。可是当你第二眼再看我…  相似文献   

16.
从西安乘大巴北上耀县,换一辆“蹦蹦车”摇摇晃晃地向药王山前进。在我们游历过的道教圣地,几乎都能发现药王庙、药王殿或药王洞,并且香火很盛。从古至今的人们都对药王礼拜其勤,说明人们不仅希望活得长久,而且重视生活的质量。所以无论在北京的白云观,还是在台湾的鼓山庙,全国各地的道观里只要有药王的神像,即使是不信道教的游客见了,也会拈一柱香祈求药王保佑自己或家人祛病延年。药王并非神话人物,而是民间对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尊称。孙思邈是中国医学的一代宗师,也是道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  相似文献   

17.
“中国渔都”浙江沈家门的东南,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小岛,那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普陀山面积12.5平方公里,属古华夏褶皱地带,形成于1.5亿年前。这座岛屿经过长期的海浪冲刷,使得峰壑异常秀丽壮观,岩陡峭的海蚀巷道洞穴遍布全岛,人们把寺院、奇石、金沙、潮音、幻景称之为“普陀五绝。”古人云:“智者崇山,仁者喜水。”也许正因为普陀山与其他三座佛教名山相比,显得有山有水,得天独厚,因而无论是在佛教信徒眼里,还是在旅游爱好者的视线中,它都是圣地和宝地。有这么一个数据可以说明普陀山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山已累计接待…  相似文献   

18.
在群峦叠蟑、碧波万顷的大森林里,有一幢黄墙红瓦的俄式小木屋,依山傍水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时而有人出入,时而有马嘶鸣,时而有鸟儿飞过,远远看去就如同一幅西洋油画,静谧而精美。您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森林旅游去处吧?听我告诉您,这是一个叫做“吉落部”的森林警察外站,三十年前我就曾工作生活在那里。那里撒下过我青春的汗水,播种过我理想的种子,我把“吉落部”外站看做是我人生旅途的第一个出发之地。  相似文献   

19.
佛教道教与中国诗歌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道教与中国诗歌之关系马大品在我国,人们总把中国文化视为儒家文化之统治。实际上,中国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已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混合体,是这三种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辉煌与繁荣。它们之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大至治国方略,伦理道德,小至为人...  相似文献   

20.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403.34平方米的壁画宏伟壮观,壁画的主题是道教众神仙朝拜万神之王元始天尊,名为《朝元图》。101.6米长、4.26米高的画面虽然因岁月的侵蚀而显得斑驳陆离,图中286位神仙依然栩栩如生。青龙、白虎星君为神仙队伍的前导,三十二天帝君为后卫。东、西两侧墙壁和北墙所画的东王公、西王母、玉皇大帝等8尊主神为中心,四周环侍着仙真、星宿、天丁、力士、金童、玉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