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名记要想成为优秀记,需要掌握多种本领。不仅要从小人物、小事情中挖掘新闻,做到以小见大,反映出深刻的立题,而且要懂得从名人身上,特别是老典型身上挖掘新闻,这是一名优秀记不可缺少的本领之一。  相似文献   

2.
新闻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社会是新闻活动的舞台,社会上的人和事是新闻报道的对象。因而新闻工作必须面向广泛的社会生活,否则,新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基础。这势必要求新闻工作的从业人员——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与此同时,记要搞好新闻工作又必须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这不仅是记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甚至可以说是记的新闻生命。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不是字匠,新闻记应当是社会政治观察家。记要关心国内外大事,不要只写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然人民中的小事也可能是大事,但最重要的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相似文献   

4.
杨晓燕 《青年记者》2006,(12):95-95
现场报道,是指记在新闻事件现场以口头方式报道新闻.构成报道的记口头语言和录音素材,是在记采访的过程中直接融为一体的,而且是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完成的,集现场采访、现场录音、现场述说三位一体.现场报道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录音报道,这种新闻体裁的特殊性,就要求记要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收放自如的现场驾驭能力以及流畅清晰的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5.
媒体公信力缺失与加强新闻伦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为官要有“官德”,行医要有“医德”,从教要有“师德”,当记要讲新闻职业道德。记“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新闻媒体由于联系着最广泛的世界事物和受众,以新闻传播的方式对所反映的事实进行一种价值评判和舆论引导,新闻职业道德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唐楠 《军事记者》2004,(11):31-31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构成新闻的因素的总和,因此,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固有的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这些客观存在要体现在新闻之中,又同新闻工作的识别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大关系。一名记要想使自己的日常采访工作与别人有不同的地方.即在众多记对同一事件进行采访报道时,写出与众不同的稿件来,就必须下一番苦功,磨练出一双敏锐的慧眼,把看似平常的事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好的新闻报道,实际上就是一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视角的记,对一些看似平常的“旧闻”冶炼成新闻的过程。“冶炼”就是对所报道的事件选准独特的视角,将其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开掘出来。  相似文献   

7.
创优三得     
一篇好作品问世,是记政策水平、认识能力、社会实践和新闻业务实践的综合体现。创优要做到下力“找”新闻、费心“捡”新闻、用功“跑”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付费采访”之弊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新闻记凭借“无冕之王”的头衔,大搞“有偿新闻”,结果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抨击。时至今日,另一种形式的“有偿新闻”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只不过这次付费的主体变成了媒体和记:记要想采访,必须先付费,采访金鸡百花电影节交费、采访金鹰电视节交费、采访皇马交费,甚至连采访古墓发掘也得交上钱才成。毫无例外,向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9.
王晓红 《视听纵横》2003,24(6):107-108
电视不靠现场是活不下去的。电视传媒的最大优势就是现场感。电视最能有效地传播现场。而要体现新闻现场的优势,关键的环节就是电视记要有很强的现场提问能力,观察、判断、描述、甚至控制现场的能力。记在现场“怎么说”,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0.
马良柱 《视听界》2002,(5):36-36
长期以来,人们对记的考察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其思想素质及新闻敏感性和新闻作品的写作,拍摄技巧等方面,而往往容易忽视其性格特征,笔在20年多的新闻采编及10多年的新闻管理工作初中中,深感两种性格十分有碍记的成长,一是过于腼腆。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往往性能内向,言事极少,且很少主动与人交谈。因此作为个人在上大学选择新闻学专业时,在选择记职业时要充分考虑这一问题,而高校新闻院系的新闻教育也有较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广播新闻专题近些年来愈发受到听众的喜欢,当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大众的视线时,专题类的新闻更加有针对性的被听众所选择。那如何选择好的广播新闻专题的素材、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采写和编辑,本文将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以及国家广电总局优秀新闻作品为例进行浅析广播新闻专题的采编技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体竞争的激烈,报刊应对视听媒体的挑战,必然推出更多更好的新闻图片,以照片的记录本性和给读的视觉感知,进一步丰富版面,做到图并茂,迎合读的需求。本人在担任中国冶金报记和江西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特约通讯员的20年时间里,为适应报刊改革、发展的需求,一手握笔、一手抓相机,“双枪”出击,取得一定的成效,累计在各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200多万字,并发表新闻照片200余幅。本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谈谈记要当“双枪将”。  相似文献   

13.
袁国祥  季翔 《视听界》2001,(2):19-19
一名合格的电视记,其中有两项是必备的:一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二是在深度采访时,善于沟通,交流,挖掘出采访对象内心深处的,不肯轻易流露的,最真实的,最有价值的“新闻”,要达到这样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就要求记善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据说,闻一多先生在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要求同学们将教室的门窗关好,发给每人一支香烟,大家一齐抽烟,待到烟雾缭绕之际才开始讲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就是氛围,记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一、捕捉阶段:寻找新闻素材 1.做有心人。要做一个“有心人”记,须养成随时随地挖掘潜在新闻素材的良好习惯。新闻多是一时一地的事件,寻找新闻素材却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绝不能平时对社会现实漠不关心,而到接受采访任务后才临时抱佛脚。潜在的新闻素材散布于众多的企业、单位和人物之中,记不仅要在工作中接触它们,还必须在工作之余扩大视野。一则信息、一份件、一次聊天、一件偶然碰到的小事,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众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只有做一个有心人,以自己的职业敏感时时处处用心去听、去观察、去接触,抓住一切线索和机会,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避免新闻采访浅尝辄止,写出的新闻作品才会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5.
学是通过语言形象的艺术,它可以使读感同身受,其实,新闻作品也需要形象地描绘现实,新闻写作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更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尤其是速写,特写和现场短新闻等体裁更应如此,介是,有不少编辑记只重视抽象枯燥的途述,不重视绘声绘色地描写,有的记在新闻中偶到有一段形象描绘,编辑常以“新闻要简炼”为名而将其删除了,看部分获奖新闻作品,甚至获大奖的新闻作,我是因为题材新颖和分量较重,其字表达则是不敢恭维的,作品虽然语句通畅,事实叙述清楚,但字干巴,可读性较差,新闻作品的社会效益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传播过程就是新闻语言传递各种相关信息的过程,一件新闻作品就是多种相关信息的集合体,或者说是由若干信息构成的高信息形态。其新闻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两方面:一方面,新闻作品中一定要有足以体现新闻价值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一定要让最具价值的信息在新闻作品中得到凸显。所谓新闻写作,就是记者对采访所获素材中各种信息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综合处理,从而实现信息含量、信息价值以及信息排序相统一的信息组合。  相似文献   

17.
报道新闻事实,反映引导舆论,进行舆论监督等都是新闻媒介的重要职能。在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分析判断社会动态、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新闻批评的过程中,新闻媒介能否做到客观、公平、公正,除了受到客观条件、新闻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就是记的社会责任感,它体现为新闻记报道的新闻要对自己负责、对媒介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  相似文献   

18.
每名记都希望自己能轻轻松松写出新闻精品来。在新闻越来越重质的今天,都在为创出精品成为“无冕之王”而不懈追求。毕竟,新闻精品影响力大,一篇精品的影响力超过成百篇、上千篇的普通作品。但创新闻精品绝非易事,光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笔从事新闻写作多年,悟出一点创精品的道理,那就是记要舍得做“无用功”。  相似文献   

19.
论新闻作品的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扩大新闻的信息量,必须对新闻作品进行信息分析。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新闻作品的信息分析问题。首先阐述新闻作品信息分析的两种类型:一是层次分析法:二是主次分析法。其次阐述新闻作品的潜在信息,指出显现新闻作品潜在信息的三个途径:一是注意选择新闻事实,二是注意选用背景材料,三是注意新闻事实的排列组合。最后阐述新闻作品信息分析的五条标准:一、是否有有效信息,二、是否是首传信患,三、是否有主要信息,四、是否有必需信息,五、有无深层信息。  相似文献   

20.
李勤 《新闻导刊》2004,(2):32-33
“形象”一词的本意,是指人和物的外观和形体而言。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我们所讲的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某个媒介组织、个人或某件新闻作品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其中处于新闻报道第一线的记的自身形象是组织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塑造自身形象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