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明威的《流动的圣节》一书中有这样的话:“创作的灵感就象一口井,我已经学会了始终不把井水舀干,而是在井的深处还有存水的时候就停住,让夜里淙淙流入的泉水把井重新灌满。”这是个能够给人以启发的生动的比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学得的新闻专业知识好比一口“井”。这口“井”在一个新闻工作者即将奔赴新闻工作岗位之前,假定已经“灌满”了新闻专业知识之“水”。一踏进新闻工作的门槛,要吃新闻这碗饭,“舀水”就开始了.一般说来,“舀”去多少“水”,就要补充多少“水”,才能使“井水”保持丰盈的状态。否则,今天“舀”,明天“舀”,只顾“舀”,不知“灌”,久  相似文献   

2.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翻开你的“作品集”,看见你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的一篇又一篇的“大块头”,我诧异了。顺便和你一谈,发现在你身上似乎也有不少“新闻”。你说你一踏入军营,就在某部当上了一名炮兵侦察兵。之后,连队指导员、宣传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一级一级地“升”上去。到了八七年底,你脱下校官服、戴着两枚军功章,回到了生于斯、养于斯的家乡,“升”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于是,十多年没沾过新闻边的人,搞起了新闻;副团职干部“玩”起了报道员干的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新闻”! 在许多人看来,既然是新闻科长,就肯定是专职专用了。其实不然,一年中,你采访写作的时间还不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在新闻(消息)写作中“大而全”的产品又多起来了,实在令人担忧和头疼。尽管编辑修改时费了好大劲,可编发后读者或听众又很少买账,影响了报纸、电台的宣传质量。如果把这些“大而全”的新闻比做是满满当当的“一河水”,那么“小而专”新闻自然就算清清亮亮的“一瓢水”了。作为一名通讯员,最好是少写“一河水”新闻,多写些“一瓢水”新闻。写好“一瓢水”新闻,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的东西,写好一个闪光点。1984年我县农村大面积搞起商品生产。我和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在霞港乡唐辛庄采访时,看到村里商品生产一片红火,搞什么行业  相似文献   

4.
老毛一回宣传科,就给了我“见面礼”,是几本“搞新闻”的书。我打心眼里感激:这老毛真够意思。老毛大名毛世芳。老毛是我对他的特称,这样我感觉亲切。当初,我在基层某部当炊事员时,经常喜欢写写画画投投稿,却是屡投不中。后来,有人帮我引见大名屡见报端的新闻干事毛世芳。一见面,我就拿出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位专栏主编在大学里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养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以当好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6.
2003年7月23日,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  相似文献   

7.
一个热心的通讯员就像精通生意经的商人一样,十分注意在“新闻市场”中抓“行情”.我们在阅报纸、看电视、听广播时往往有这样一种感受:“市场上的货”,自己身边就有,或是自己没动手抓,或是抓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体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识货”,二是出击的“火候”没把握住.要解决这类问题,办法很多,作为一名通讯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和群众交朋友.  相似文献   

8.
最近,常听到同行流露出泄气的话,说什么“咱这些搞新闻报道的人,成天东跑西颠,抄抄写写,没干头。”我认为这样说不对。我是山东省博兴县广播电台的一名编采人员,今年57周岁。干新闻编采工作已三十多年。有的朋友曾对我说:“你干这一行大半辈子啦,没干够?”我回答:“没够!”多年的实践使我感到:搞新闻报道工作非常有意思。当自己采写的稿  相似文献   

9.
搞新闻报道的同行们有句口头禅,叫做“挖到篮里都是菜”。意思是采访时要广泛搜集素材,把所见所闻都挖到“小篮”里。我完全赞成这种积极的采访态度。不过,在这个“经验”之外,还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多挖“菜”,少带“泥”。采访首先要看和听,这是利用感官感知事物的开始。如同外出挖菜一样,初春季节,当你来到旷野,满目青青,你咋个挖法?我们应当  相似文献   

10.
1990年,在新闻这块田地里,我还没收获到一颗果实。一位同行老师提醒了我:只顾抱“西瓜”,而把“芝麻”放在一边,结果是“西瓜”没吃上,“芝麻”也丢了。细细想来,确实如此。今年3月份,邻村一农民在玩麻将时,因“点炮”,感情一冲动,心脏病突发,当时就气绝在麻将桌前。这件事无论从禁止赌博上讲,还是从影响备耕生产上讲,都是一篇较好的教育素材。可当时我却认为:发了也是“小东西”,皮毛之作,没啥意思。把眼睛放在了寻找大  相似文献   

11.
在“两会期间”,我有幸和其他4位同志一起,组成了扬子晚报“两会”报道组,全程参加了“两会”报道计划的拟订、会议报道工作。现在再回望这一个星期的紧张工作,感受最强烈的就是:“两会”是座新闻大富矿,要追求“产金量”,相对并不太难,但要从这座富矿中力争多“挖”一点含金量高的新闻,不容易。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许多作者表述新闻,似乎首先想到的是运用第三人称“他”,而第一、二人称的“我”、“你”却被忽视了。这种习惯的表述方法,难免使新闻写作的表现形式单调,缺乏生气。实际上,第一、二人称的“我”、“你”遭此冷遇是极不公平的,在不少情况下,运用“我”、“你”表述新闻,会产生异常好的效果。读者很喜欢铅字的“你”  相似文献   

13.
李文同志 :  你好。来信收到。你在来信中说,看了我上次给你的信,增强了你当一名好通讯员的信心。但是,你看到许多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源源不断地在报、台发表,自己却为“没有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是初涉新闻报道的通讯员大都会遇到的事,这封信打算从怎样获得新闻信息和如何以“土”制胜谈谈自己的体会,供你参考。   通讯员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呢 ?我是通过采访活动广交朋友来实现的。不少新闻同行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社会上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个耳目,也就多开辟了一条新闻信息的来源。通讯员交朋友,首先要放下架子,…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写的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的日渐增多,并连续被《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工人报》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因而,有的同行间我:你是凭“关系”还是凭“功夫”?  相似文献   

15.
占有新闻资源实际上也就是占有“拥有新闻资源的人”,把他所占有的新闻资源转化成你的报道。那么,首先要确定哪些人是“拥有新闻资源的人”。作为一名法制战线的记者,法官和律师,两者手中都占有大量的新闻资源。不过由于工作性质,法官往往对媒体有所回避,由此,我工作的突破口放到了律师身上。目前,沈阳市的123家律师事务所、1705名执业律师成了我的工作重心。在工作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为律师们做“广告”报纸是为读者服务的,是帮其行使知情权的,而律师愿意提供新闻线索,一般来说,一是希望媒体的介入能影响案件将来的进程,使案件胜…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17.
有不少青年新闻爱好者问我:“搞好新闻报道的窍门儿是什么?”我说是四个字:“多、快、好、省”。所谓“多”,即采写的稿件登的多。当然,这种多是建立在你有了一定的新闻采写基础上的。我当初写稿时也曾经盲人摸象般地胡采乱写过,甚至一天便寄出去三四篇稿子。但许多稿件如泥牛入海,自己不久便泄了气。《运城根报》星期刊创刊号头版重要位置登了我的“处女作”《打鱼挖藕时节》,一下子又使我振作起来,每天不是攻读新闻写作知识和范文,便是有选择地忙于采写,就这样如痴如魔地坚持有的放矢地采啊写啊,渐渐摸出了点门道,用稿率也自…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去年起学写现场短新闻。写作的实践告诉我: 一、亲临现场“五官”并用。现场采访时情况瞬息万变,所以要高度精神集中“五官”并用。一次,我去市煤球总店办事,偶然听说他们要到乡镇去设摊卖煤球。于是,我跟随“大篷车”到弶港镇作现场采访。我耳闻目睹了他们  相似文献   

19.
穆青同志今秋在新华社新疆分社时说:“我主张你们把资料工作做好。你们要宣传新疆,没有资料,没有历史背景,新闻就很难写深入。”他形象地将资料比作“旧皮袄”,希望记者在有了新闻由头后,要善于运用资料,将“旧皮袄”翻新。这就向资料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任务——你所在的资料室要有“货”,要有各式各样的“旧皮袄”,供记者选择使用,倘若缺东少西,记者何以“拆旧”,又何以“翻新”?看来,建立井经营好一个殷实的资料“铺”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0.
“漏”报新闻的“漏”字为什么加上引号?是因为并非别人报了我没报,而是同样一则新闻,别人报道的是新鲜重要的信息,而我报的却是空泛的文字。在重大的事情上漏报新闻,在现在这个新闻竞争激烈的时代少有发生。然而漏报新鲜、重要的信息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会议新闻的报道上。漏报新闻的经历发生在2001年上半年我在经济日报实习时参加一次新闻发布会后。2001年6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北方水资源现状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情况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值北方旱情严重,又临北京申奥投票前夕,此时北京的水问题备受瞩目。与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