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的风格,决定于人的风格。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一个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人,他说出来的话,他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没有气魄,风格不高的;反之,一个胸怀宏识,壮志凌云的人,他说出来的话,他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气势磅礴,风格很高。“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张昭舌战,很能说明这样的问题。张昭一见诸葛亮就以言挑之:“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  相似文献   

2.
好新渊是“问”出来的。这里所说的“问”,一是指会上提问,二是指会下追问,如果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那么不愁没有新闻可写,也不愁写不出好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3.
采访和写作     
为什写?写给谁看? 动笔写作以前,首先要明确两件事: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 一则新闻也好,一篇通讯、特写也好,成功或失败,总有很多原因。但,写作的目的不明确,没有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常常是使作品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每当我们采访过后,准备动手写作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很多的材料组织不到一块儿。也常常碰到这种情况:费了很大的力气把文章写出来,寄往编辑部,不久,原稿却退回来了,说是“文章太乱,材料太蕪杂,不能刊用”。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  相似文献   

4.
我在地方高校就读时就偶尔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入伍到部队后,我寄出的很多稿子都像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所以心里很闷。我带着郁结去找我们宣传科的陈干事,请他来找找症结所在。陈干事对我说:“你写的稿子我也看过一些,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肤浅,很多事情你都没有用心去感悟,没有把事件的本质提炼出来,没有把新闻的价值体现出来。”我仔细品味陈干事的一番话,又想想以前上的稿子和最近上的稿子做了一下比较,以前虽然写得少但都用心了,来部队后写得多了,但都像应付差事。想到这里,我终于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感觉,觉得要写好新闻最主要的是要…  相似文献   

5.
某报刊有次向著名画家方成约稿,请他写一篇千余字的淡幽默的文章。方成如约交了稿。文章刊出后,漫画家说:“我把刊出的文章从头到尾细读了几遍,发现加上标点在内,只有十六个字是我自己写的。”方成不由得“幽默”地说:“再没有比这更幽默的事了”! 编辑对所发稿件有进行修改的权利,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修改的目的,只是为了使之更准确、更精练,同时也更深刻(如果可能的话);而不应该“删掉”了原稿所透露出来的作者的风格个性,使之仅仅成为干巴巴的一个骨架,成为缺乏文采的“千人一面,千文一色”的东西。即便是新闻稿件吧,也应该写得尽可能生动  相似文献   

6.
问:听说你在“97全国新闻学术年会”上对一些人刮长风颇有微辞,谈谈好吗? 答:我在会上说过:“今天有些作者全面超过先贤先哲的,就是会写洋洋数万言的大文章,其他方面却矮得多。”这话说得挖苦了些,但长风太盛却是事实。荆轲,司马迁写了3000多字,今人写了40集,情节倒是“丰满”了。可看完得40小时。古人写列传多为干字文,今人动辄一两万,好像铁了心不让人看!  相似文献   

7.
简而言之,写新闻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文字描述新近发生和变动的事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规律。然而,近几年来,这一客观规律却在被悄悄“改变”,以致产生了新闻写作的“流行病”。 症状之一:小题大作。大凡写新闻的人,几乎都聆听过“一滴水见大阳,一片树叶见森林”,“一粒砂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教诲。这些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写新闻要“以小见大”。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年来,“以小见大”的文章少了,“小题大作”的文章反而多了起来。譬如:某县建了一个柑桔销售公司,有记者硬将此写成《内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创举》;商家打折本属正常之举,可有记者偏要写成《从商家打折看市场经济:》;本是一个很平常的交通事故,有记者不惜版面,来它个《某某交通事故大纪实》……如此几百字便可写成的小事,却要大作一番文章,令读者十分费解。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主张文章写不出时不硬写;但同时他又说他的文章常常是“挤”出来的。他形容这个“挤”字,有一段极好的文字在《“题未定”草(一——三)》中:“笔,是有点古怪的,它有编辑先生一样‘挤’的本领。袖手坐着,想打盹,笔一在手,面前放一张稿子纸,就往往会莫明奇妙的写出些什么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地市报的小记者,却来谈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可能会让人觉得好笑。但最近一篇报道反映的情况,让人实在“不吐不快”。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导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据这位导师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这些话要不是通过媒体传播出来,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既便信了,也恐怕会有些惶惶然。因为,这好比在说一个作家不会写小说一样,有点近乎天方夜谭。虽然…  相似文献   

10.
写作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只要写,谁都能写。特殊的文章也许并非每个人都写得来,但一般的文章,谁都可以写。作家佐藤春夫说:“作文这种事情,只要不要求写得特别出色,只要不是特别的低能者,也就是说,只要要求写作一般的文章,那就如同算算数、谈话、走路一样,是人们的天赋能力之一。”佐藤认为,说作文太难是不可思议的,不能发挥写作能力,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人们也许要说,佐藤是大作家,必然会那么讲,其实,我与佐藤抱有同样的看法。佐藤讲这番话的根据在于:用文字表达的文章和用语言表达的日常会话,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认为二者有本质区别的说法,是根本错误的。把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文章。因此,只要能说话,会写字,没有不会写文章的道理。以轻松的心情执笔,把心里想说的话顺顺当当地写出来,那就是一篇真正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写得极好: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传说李白到了黄鹤楼,见大江滚滚,龟蛇茫茫,诗兴涌来。可是却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没有写出来。后来他走到了鹦鹉洲,见青山绣  相似文献   

12.
艺良在来稿《文章要不断修改》中说,有人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话很对有道理。改文章比写文章更难、更重要。因为文章的初稿只能算“半成品”,在谋篇布局、立意、选题以及遣词用字等方面还较粗糙,要加工成“成品”,就必须不断地修改。修改文章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不外乎有以下两种: ——边写边改。有的是写完一段改一段,有的是  相似文献   

13.
经济报道难写,研究经济报道的论文也难写。此文却不同一般,文章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讲了写好写活经济报道的4条经验:①扑下身子找“故事”;②既见经济又见人;③“无新闻”处挖新闻;④引人入胜方出手。没有较为丰富的采写经验,没有对新闻实践的思考和概括,是难以写出这样读来津津有味的论文的。我们向作者表示感谢。《经济报道纵横谈》专栏尤其欢迎像这样来自一线、内容生动鲜活的稿件。  相似文献   

14.
最近,见几家报刊上又呼吁“写短文”,笔者颇有同感。这虽近似老生常谈,但紧喊慢谈仍短不下来,甚至文章愈写愈长的情况仍屡见不鲜,实在有必要以“常谈”提醒一下了。从读者、作者心理分析,既然如一家报纸言,“没有读者喜欢看长文章,有的作者也未必喜欢写长文章”,长文何以屡减不短?对那种强调“领导要长论”,笔者不敢苟同。极少见哪位领导给秘书规定:“写文章时要长些!”写讲话非达多少多少字,或领导以为长文就是有水平。我以为,一味从客观上找依据,而不从主观上去认识,就没有从根本上刹长文之诚意。长文刹不下来,以为长是…  相似文献   

15.
我是1990年开始学着写小消息、小言论、小杂文的。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写作实践,谈谈提高中稿率的问题。 一是找“窍门”。找“窍门”就是选好文章的主题。有些问题粗看没有什么新意,但从另一个侧面入手,就可以使要写的内容翻“新”。1990年,国务院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清理企业“三角债”,我就在“第二次”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当时我想:既然再次清理“三角债”,就说明清理三角债有个“前清后欠”的问题,若不解决这个问题,“三角债”就会永远清理不完。我就撰写了题为《“清欠”要防“前  相似文献   

16.
最基本的是事实材料丰富初当记者时没有受过写作的训练。从老记者和负责人那里接受过有关采访的教导,但没有学过文章写作。可能是由于写作一事,在当记者之前基本上都会写的缘故,认为看的多了,工作中受到熏陶,自然也就会写“新闻文章”了。新闻文章有个性,也有共性。文章,作为向人们传递情报的手段,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体载,类型也各不相同。例如,  相似文献   

17.
题目在哪里     
给报刊写稿,或写新闻报道,或写文章评论,都得有个题目。就是说,写稿首先总会遇到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而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不知道题目在哪里。从前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给一个秀才出了个文章的题目,秀才三天三夜没写出来,苦得要命。他老婆说:“你写文章好像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要痛苦。”秀才说:“你们女人生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我肚子里却是什么也没有。”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写文章必须有东西,如果脑子里空空,谈何文章报道,谈何题目?  相似文献   

18.
小言论作为一种论说文,自然应当是庄重的、严肃的。但这决不意味着要把文章弄得生硬呆板,令人望而生畏、生厌。相反,应力求把文章写“活”;文章写活了,感染力才会强,庄重、严肃的主題才会更容易为读者接受。写“活”小言论,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历来的作家、艺术家都强调写作要有感情,鲁迅说:“敢遣春温上笔端”;郭小川说:“一颗  相似文献   

19.
香港《大公报》在10月7日、8日两天详细摘要连载了本刊第9期以本刊记者魏永征署名的《周瑞金、凌河、施芝鸿:皇甫平三人谈》一文。《大公报》转载此文的标题是《“皇甫平”揭秘》,肩题是《四篇评论招来“姓社姓资”争论》。其内容包括原文的“皇甫平点将录”、“皇甫平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还有第五篇,没有写出来”、“非同一般的反响”、“皇甫平为何保持沉默”、“为什么在‘姓社姓资’问题上  相似文献   

20.
当记者,没有不希望自己采写的新闻被人重视的。但我们新闻界,一直存在一种怪现象:看到自己的稿子成了小小豆腐干,登在一个角角上,往往就脸红心跳;黑压压登上一大块,就自我安慰终于写了篇“大”文章。这样,尽管一些报纸编辑部时不时号召记者写短稿,可短风吹进编辑部总是一阵子。究其根源,根子在记者本身——未真正尝到写“短”消息的甜头。 若是有谁写出了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那样的传世短消息,我不相信他会不愿为之。当然,这是比较困难的。但对消息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