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闻战线》去年第七期刊登了阮礼录同志的文章《“野人”的报道失实》,11月14日人民日报《科学园地》副刊又发表了彭祝平同志的文章《猴是怎样“变”人的?》。这两篇文章对“野人”事件起了很好的正本清源作用。也许有同志说,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要搞清楚不难,但当初报道时不出错就不容易做到了。我们报纸最早报道了这一事件,但并没有出现差错。这是由于在开始报道时,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采用第一线的来稿,在准确的基础上求快,从而使报道既快又真实。短尾猴是1984年10月24日被捕获的,老百姓传言为“野人”,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去年第七期刊登了阮礼录同志的文章《“野人”的报道失实》,11月14日人民日报《科学园地》副刊又发表了彭祝平同志的文章《猴是怎样“变”人的?》。这两篇文章对“野人”事件起了很好的正本清源作用。也许有同志说,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要搞清楚不难,但当初报道时不出错就不容易做到了。我们报纸最早报道了这一事件,但并没有出现差错。这是由于在开始报道时,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刘飞锋 《新闻三昧》2006,(12):40-41
因为职业习惯,平时喜欢将多家报纸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对比起来看,却屡屡看到让人“迷糊”的报道。为何?因为各报对同一件事的报道不尽相同,让人不知道到底该信谁。试举例如下:巴金到底享年多少岁?人民爱戴的文学巨匠巴金到底活了多少岁,这本来不是个问题。但2005年10月17日巴金逝世后,各报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却说法不一。《南国早报》2005年10月18日头版导读《文学巨匠巴金逝世享年101岁,一生中创作与翻译1300万字的作品》,细看内文得知,巴金于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计算一下,正好是101岁,没错。可9月17日《文汇报》上的一篇报道《贾庆…  相似文献   

4.
1998年10月21日,四川某工人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上,刊出一篇近800字的消息,黑体大字的标题为:《是中巴打人,还是报道失实?》这则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10月4日,成都某报报道的中巴车殴打62岁的老太婆致重伤事件……”读罢标题和导语,读者疑窦顿生:“中巴”和“中巴车”,岂能“打人”和“殴打62岁的老太婆致重伤””直到看完这篇消息,才知道其真相:原来是中巴车随车“检票员与乘客因放置行李而引起纠纷……”  相似文献   

5.
1899年10月14日,20多岁的伦敦《晨邮报》记者、骑兵团中尉温斯顿·丘吉尔第四次奔赴战场。不久,他在前线战斗中负伤被俘。12月中旬的一个深夜,他趁机逃出,经过60个小时的磨难获得自由。那一刻,他立即向《晨邮报》发出一份描写他从战俘营逃跑的详细报道。这篇报道使他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报道被当作惊险小说来阅读,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后来,英国新闻界在论述这一事件时,称之为“丘吉尔形象”,认为其特点就是:记者不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完全投身到新闻事件中去,并且成为它的部分。“丘吉尔形象”值得引起我们思考。应该说,我们众多的记者和遍布各行各业的通讯员,是有条件投身到新闻事件中去的,其中还有许多人本身就活动在形形色色的新闻事件之中。但是,为什么反映在报纸版面上,我们却很少见到自己的“丘吉尔形象”呢?我想无非是两点:一是长时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提采访“像蜜蜂  相似文献   

6.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华创办的历时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从1906年10月18日创刊至1944年9月14日改为《康德新闻》奉天版《,盛京时报》垄断东北报业长达38年。虽然对于《盛京时报》已有研究,但鲜有人关注到该报对“皇姑屯事件”的呈现。张作霖的日籍顾问町野武马认为,皇姑屯事件是“九·一八事变的开端,更是太平洋战争的远因”。①分析《盛京时报》对“皇姑屯事件”的报道,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看清日办华文报纸为日本侵略利益代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钟良 《青年记者》2006,(22):25-26
经历过大兴安岭火灾、渤海二号沉船事故以及2003年非典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之后,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该扮演的角色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2004年3月14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戒严”改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这是我国抗击SARS遭遇法律空缺后认识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或者人为重大事故等紧急状态时法律必须完善的结果,到2004年6月又起草完成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些制度和法律在实际的新闻运作中得到了科学的应用吗?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我国的新闻媒体又是如何扮演其角色的?大陆媒体对“松花江水…  相似文献   

8.
《经济日报》1988年10月20日3版《“法令弛则国乱”》中说:“截至今年六月,国家审计机关查出各种违纪金额4000多亿元……”是“4000多亿元”吗?有这样大的数字吗?再说,这儿只说是“截至今年6月”,只有“讫”,没有“起”,是花好长时间查出这“4000亿元”的呢?按照惯例,这种表达方式,一般是指从当年初起。然而对照《人民日报》1988年9月15日的报道,却是“审计机关成立五年查出违纪额400亿”。  相似文献   

9.
1983年1月24日至2月1日,英国自来水工人和输水管道工人同时罢工,一时成了西方新闻界争相报道的热门题材。报道这件事,自然有许多角度供选择——罢工的规模,罢工的原因,资方和政府的对策,各界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等等。然而,正确的报道角度,未必是最佳的报道角度。笔者收集了十几篇关于这次罢工的报道,经过认真比较,感到美联社电讯《自来水工人罢工,居民叫苦连天》(以下略称《罢工》)选择的报道角度略胜一筹。美联社《罢工》一稿的报道角度高明在哪里?高明在它“见人”,即从罢工对成千上万普通人的生活造成的影响入手报道罢工本身。美联社电讯的读者遍及全世界,英国自来水工人罢工,同其他国家读者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它角度(比如说从罢工工人或英国政府的角度)报道这次罢工,稿件的吸引力就可能受到限制。然而,从罢工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来报道这件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从成功发射到顺利回收,无疑是一件牵动十三亿中国人敏感神经的重大事件。在国内,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均连续多天开辟专版、专题“聚焦”和追踪报道此事。然而,对于地方新闻媒体来说,面对发生在国内这一重大的新闻事件,如何与国家级媒体一起参与现场的采访与报道?本文试图通过对《南京晨报》关于“神六”飞天报道的理念与实践的解析,来探寻地方新闻媒体在参与国内重大事件报道上的策略及其意义。地方媒体参与报道国内重大事件的策略笔者通过对多家地方新闻媒体关于这一议题的考察后认为《,…  相似文献   

11.
总是听人说,我们的报刊上关于“美育”的宣传很不够,而关于美术的评介和报道,更是少得可怜。这是确实的。而且,就在能见到的一点点有关美术的评介、报道中,由于我们的编辑、记者同志没有认真对待,以致造成许多错误、甚至笑话。例如,去年10月16日北京日报在评介首都国际机场的一幅壁画《森林之歌》时,写道:“艺术家和陶瓷工人密切合作,使这幅壁画的绘画性和装饰性完美无缺。”这种“完美无缺”的提法似乎是言之过分了,殊不知世上哪里有完美无缺的艺术品。又如,7月8日北京晚报有位记者介绍某画家的作品说:“他的画运笔古朴,着色雅淡,画面清新而又丰满。”“运笔”怎么能“古朴”呢?又何谓“雅淡”?“清新而又丰满”也无论如何联系不上美感。再如,  相似文献   

12.
6月16日上午,老报人肖凡来到我的办公桌前,赞扬《新华日报》5月份出台的系列报道《产品命运录》(以下简称《命运录》),他说:“这组经济报道好,每篇我都看了,既对领导干部有启示,也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有指导作用。”这组报道是  相似文献   

13.
中新网2月24日转载了南京《现代快报》一则题为《“情人节”惹祸?南京各妇科门诊迎来堕胎高峰》的报道。最初看到这则新闻标题时,着实被它的“新闻性”给冲击了一把。又是“情人节”又是“堕胎”的,想不往下看都难。可读着读着就发现味儿不对了,文章唆唆写了一大通,可就叫你找不到“情人节”跟“堕胎”之间有什么关系。再一想,报道的转载日期是2月24日,而情人节是2月14日,也就是说二者的时间差充其量也就10天左右。即便情人节那天真发生了什么“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事件”,10来天的时间就能让“南京各妇科门诊迎来堕胎高峰”?人们常念叨“不…  相似文献   

14.
在作正式话题发言之前,我先谈一下农村频道编播人员的敬业精神。今天(8月25日)早晨六点半,我在街头某报摊作为第一读者刚刚看到《河北青年报》、《燕赵晚报》有关今年“国庆大阅兵”的新闻报道。但报道并未说明大阅兵的具体内容,而想知未知“今年大阅兵有何亮点”就成了不解之谜。然而中午十二点到十二点四十,我收听农村频道《“三农”今日谈》节目时,在“百姓话题”板块中,听到了“60周年国庆大阅兵十大看点”的介绍,而且是由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崔向华大校接受专访时谈到的。今年国庆大阅兵,不仅中国人民关注,而且全世界人民都在瞩目。  相似文献   

15.
3月12日上午10时许,一外地男子携带可疑爆炸物,闯入北京盛福大厦路透社北京分社办公室(以下简称“盛福大厦路透事件”),声称要向记者状告黑龙江省伊春市精神病院和法院,后经警方的艰苦工作,到14点15分左右,嫌疑人被制服,事件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6.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灾难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不同定位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框架不同,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7.
我写董泽清     
刊登《春蚕到死丝未尽》的7月11日的人民日报,当天上午便在北京的许多邮局,报刊亭被抢购一空。董泽清的岳父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两点,跑了十多家邮局,才买到两份。邮局同志说:“这种情况,几年来都少见。”之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许多读者接连不断向报社和记者本人寄来激情澎湃的读后感。人民日报于8月15日载文《中年科学家董泽清的事迹震动各界》,报道了这种盛况。社会反映表明,对董泽清的报道是比较成功的。值得一写的典型董泽清事迹的通讯发表后,一位同行向我祝贺:“你捞到了大鱼!”这一句话,勾起我三个多月艰苦采  相似文献   

18.
何谓“职工”?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它是职员和工人的统称。“职员”则指的是在“机关、企业、学校、团体里担任行政或业务工作的人员”。但是,现在对“职工”一词的用法不统一,报纸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职工包括干部。如去年4月29日公布的《国家统计局关于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第九项中所说的“全国职工”,即包括干部和工人。二是职工不包括干部。如中国财贸报去年10月26日第一版刊登的一则“通告”中,就有  相似文献   

19.
光明日报6月8日《新风尚新风格》专栏刊载一篇通讯《不慎错发一剂药,全城出动寻下落》,报道了扬州一个医院错发一剂药引起的事情。我相信这是真事。至于从什么角度来报道为好?我看值得研究。这次事件起因是“由于药剂员是新手,加上工作不细”;所以要兴师动众,是“由于这里的病历由病员或其家属保管,无法查知病儿的地址”。于是,就出现了卫生局领导“亲自指  相似文献   

20.
报载,4月13日上午,胡耀邦同志在接见湖北省和武汉地区党政军领导同志时,要求大家看一看4月6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报道:《今日西安“七闲庄”》。胡耀邦同志之所以向大家推荐这篇报道,就因为它“反映了许多问题”。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