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日,一基层通讯员对笔者说,他平时有不少稿件被记者修改并添上名字后刊出,或者记者再深入基层加工后登载,他庆幸自己的稿件见报,但也感到很自卑,搞了这么多年的新闻报道,水平怎么没长进。我在安慰这位通讯员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也深有同感。记者不厌其烦地帮助通讯员改稿,并深入一线挖掘素材重新写稿,其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但如果记者只是在通讯员稿件上稍加“润色”,形变质不变,并无出新之处,这种“熟饭炒着吃” 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3.
本人多年从事新闻和宣传工作,和基层通讯员接触较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此较熟悉。现将我掌握的通讯员在写稿中的“攀龙附凤”心态曝光一二,以便使通讯员走出这种“误区”。“狐假虎威”——借名某乡上通讯干事几经周折终于采写出一篇很有价值的社会新闻,自己也以为见报没问题,但心里总不踏实,唯恐这篇有价值的新闻因自己无名而不值一文,想来想去,还是走进某一记者的家门,用近乎乞求的“约法三章”,终于征得“下不为例”的同意,在自己署名前恭而敬之签上“记者”大人物的名字才发往报社,当然被采用了。他逢人便说,多亏他来了个“孤假虎威”才  相似文献   

4.
“他抓大鱼咱抓小虾”我问一个通讯员:“都说在基层作业余通讯员工作难,可你连年获奖,日子过得挺潇洒,其中有什么诀窍?”他淡淡一笑:“当基层通讯员也难也不难,只要不跟专职记者比,他抓大鱼咱抓小虾,各走各的路,谁有谁的优势嘛!”此言朴实,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0记者与通讯员相比,记者固然有其采访范围大、典型选择余地多、上级精神知晓快等优势,但也有其对采访对象缺乏全面、深入了解,在基层朋友少,了解情况不够细致、准确等劣势i而记者的劣势恰恰是通讯员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讯员要跟…  相似文献   

5.
诵讯员大都生活在基层,接近群众,熟悉生活,常能发现好题材和有价值的新闻。但因为采访和写作上存在某些不足,常求助于记者。但有个别记者,见到通讯员的稿,发现题材很好,常常撇下通讯员,自己悄悄下去采访,最后只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更有甚者,有的记者拿到通讯员一篇好稿,稍作改头换面,来个“芳名独具”。因此,有的通讯员见了某些记者,不是躲开,就是话不投机,应付了事。如此恶性循环,其结果是好稿埋没,记者、通讯员关系很僵。作为记者,帮助通讯员修改稿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基层工作,平时多与记者打交道。大多数记者能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基层工作鼓与呼,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欢迎。但也有极少部分记者时不时来“骚扰”几下,给基层工作增添麻烦,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一是“合作记者”。这些记者对基层很“热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下基层一次,但采访不深入,浮在面上,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写稿时自己不动手,“请”通讯员写个稿子,自己在上面稍加改动,就算完成了差事。个别记者甚至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在通讯员来稿上随便加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哪位通讯员不高兴,这些记者就会给你一点“颜色”看看,想在报刊上露露脸,就得听我的,否则就封杀你。二是“广告记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记者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把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放在一边,在采访的同时,不安分守己,干起了第二职业,变相拉广告。他们把新闻当做跳板,搞有偿新闻。不论稿件质量如何,只要你出钱,稿件就可以上报刊。你钱出得多,不仅在稿件篇幅上可以商量,而且在文章质量上多加“润色”。三是“官员记者”。有的记者摆错了自身的位置,总喜欢将自己当成“上面的人”,不仅有官气,而且官气颇浓。基层有什么活动邀请记者,先要打招呼,来去小车接送,住宿时图享受,爱蹲宾馆,倘...  相似文献   

7.
基层通讯员每与报社记者相比,总是自渐不如。有的觉得“人家有典型题材可写,咱只能‘拍点常规镜头’”,有的感到“俺这些‘上记者’唱不了‘大戏’,只能小打小闹地哼两句‘地方戏’,没有‘唱’头。”笔者认为,基层通讯员也能“拍”好“高难镜头”,“地方戏”也能成为“拿手戏”。因为,基层通讯员长期泡在基层,有的甚至终生就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生活、工作。基层,就是他们的“一方土地”,地界熟,历史清、现状明。即使埋得再深的“金刚石”,他们也有机会把它挖出来,探准确“地灯戏”大有“唱”头。那么,基层通讯员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地方戏”“唱”成“拿手戏”呢?笔者认为,除了“拍好”“常规镜头”外,还要重点“拍”好如下“镜头”: “瞬间镜头”。对基层的突发事件,报社记者往往鞭长莫及。即使闻讯起来,也可能要时过境迁,晚了三春而基层通讯员则很有可能首先听到、看到、甚至还能亲身经历到。因此,他们就可捷足先登,现场拍下那些“瞬  相似文献   

8.
我们单位一位通讯员,给省报投篇稿,两月未见音信,他找到省报驻地记者,签上字再发省报,时间不长就被刊用了。这种记者签名,在我们这儿很流行。通讯员的稿件一般采用率是很低的,但只要署上记者的名字,那是十拿九稳要登的。此乃记者署名的“妙用”!  相似文献   

9.
有许多通讯员谈到,自己生活在基层,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很多,其中不乏新闻线索,有的还是有一定分量的重大新闻线索,一可有些通讯员却熟视无睹,没能及时发现并抓住。而有的记者来到基层,蹲上一两天,从一个小小的连队就能抓到几条“活鱼”甚至是“大鱼”。为什么呢?这里除了有些通讯员整天身处其中容易产生感觉、知觉、视觉和敏感性疲劳以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在新闻写作中选角度的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样一件事,有的记者、通讯员觉得很有新闻价值,写出了新闻,…  相似文献   

10.
读报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新闻稿署着记者、通讯员的名字,可文中出现的却是“记者看到”、“记者了解到”、“记者注意到”之类的字眼,似乎整篇都是记者的作为,无意中把通讯员给“丢”了。类似这种不经意间“丢”通讯员的例子还真不少,大报小报都有,小报相对较多。有些记者采访写稿,喜欢把自己摆进去。有时为了给读者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不少记者还采取目击式、现场随机调查的方法,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去采访的不是你一个人,当地的通讯员大力协助你,有时甚至拿出了初稿。他们对此…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在报刊上记者与通讯员合署姓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前不久宁夏日报社出台了有关新闻改革方案,其中一条就明确规定,今后该报不再刊载记者与通讯员合署姓名的文章。笔者认为此举值得提倡。一方面,不可否认,记者与通讯员合作,确实起到了报纸与基层沟通和联系的作用,培养了通讯员的采访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通讯员的写作水平在不断提高,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让人另眼相看,不再是以前的“土把式”、“田秀才”,自己完全可以独自采写各种题材的新闻。另一方面,有些记者作风不正,存有懒惰思想,自己下基层采访,…  相似文献   

12.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存在着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这就是记者与通讯员稿件的不一视同仁。若将其戏称为不平等的“条约”,我觉得并不为过。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先做通讯员,后当记者,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1982年,笔者在鲁中某县做基层通讯员,闻知一公社试行土地转让承包制,这在当时可是“重磅新闻”,可笔者将精心采写的消息寄往数家新闻单位,竟杳无音讯。不久,某省报刊登了这一“重磅新闻”,虽然  相似文献   

14.
说到捕捉新闻线索,不仅基层通讯员犯难,即使专业记者也觉得“头痛”,不过,相比之下,基层通讯员则更有苦衷。基层通讯员相对来讲,消息闭塞,可供参阅的文件、资料甚少,难以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上级的最新意图,缺乏新闻创造活动的理论“指南”;另外,基层通讯员大都身处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观察问题往往“点”上的东西多,“面”上的东西少,难以认准广大群众所共同关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5.
首都一家报纸的总编辑同笔者聊天时说,在记者的队伍中,有不少人是快手、高手,写出的报道、文章,内容饱满,材料非常充实;不论什么题目,他们都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肚子里确实有“货”,人们称他们是“富”记者。笔者联想到我们通讯员队伍中,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吗?有的通讯员善于发现题目,善于掌握素材,每个月、每周,甚至隔三岔五地在报刊上发表稿件,称他们是“富”通讯员也是不夸张的。当然,现实中还有不少通讯员是写作上的“贫穷户”,写一篇数百字、千把字的稿子,往往手里“货”不多,显得材料单薄,只好靠说教的言语来支撑,寄到编辑部,编辑改起来捉…  相似文献   

16.
某日收到某报社稿费,凡6篇,计58元。妻子苦笑一下说:“稿费还不及你的路费呢。”我是浙江省舟山市某报的通讯员,对采访成本是深有感触的。通讯员有单位的还好,稿子发了除稿酬外,单位亦有奖励,采访中发生的费用,单位大都能报销。而对另一类通讯员,如我——无单位的“游民”,要报销采访花费何其难哟。不仅如此,由于通讯员没记者证等“大”证件,造成了通讯员与记者在采访上的不平等。要获得一些新闻线索、采访到位,通讯员要花费比记者多几倍的精力(本单位新闻除外),更不用说世俗的偏见,编辑在同一选题上对本家记者的照顾了。现在一些基层通讯员…  相似文献   

17.
若问通讯员是否会取消?我认为永远不可能。因为世界上只要有新闻和新闻单位,就需要通讯员。通讯员是报社通向四面八方的神经。广大通讯员生活和工作在基层,对身边发生的新闻素材最了解,可以避免遗漏大量的有价值的新闻。如果失去通讯员这些“神经”,则新闻就会失去主心骨。通讯员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同盟军。只有专业记者和“编外记者”(通讯员)携手并肩,协同作战,才能取得辉煌的战果。  相似文献   

18.
基础通讯员与专业记者相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优势劣势是相对的。笔者认为,只要掌握好“三多”——多一点全局意识,多一点“巧挖”和“勤跑”的功夫,多一点平时积累,土生土长的基层通讯员完全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基层“地利”、与广大一线职工贴得较近的“人和”等条件,抓到更多更好的新闻。多一点全局意识在基层的通讯员,要想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19.
我作为平顶山市工商系统业余通讯员的“头儿”,每每和通讯员相聚,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议论。反映最多的是:“现在上稿越来越难啦。”通讯员小杨为某报记者提供了一年的稿件,虽未得一分钱稿费,但每次稿件发表,还能跟在记者后面露个名;今年不同了,连个名也不给挂了。据悉,报社规定:记者和通讯员合写稿件,只算记者半篇任务,故通讯员只有作奉献。当了二十多年通讯员,我的体会是,每当自己的稿子变成铅字,名字出现在报刊上,心情就格外激动,干工作也有劲儿;如果再给寄十元八元稿费,就会更加兴奋,干工作就更加有劲儿。反之,则会影响情绪,影响工作。鉴…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