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6月3日,我和温新年、喻菲组成的新华社赴阿富汗报道组,从北京起程飞往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开始了为期三个多月的阿富汗采访报道,这是“9.11”之后新华社从周边地区和国内派往阿富汗的第七批记者。 中国记者在喀布尔的Home office 出于安全和工作的考虑,我们在喀布尔的“富人区”里租有一座两层小楼,月租金3000美元,这在喀布尔算是最“奢侈”的地方了。副总统兼国防部长法希姆和一些政府要员都是我们  相似文献   

2.
2002年春节前不久,新华社国际部动员在国内的编辑去阿富汗采访,当时几名在阿富汗采访的外国记者刚刚被劫匪打死后弃尸疆野,阿富汗境内抢劫、绑架、杀人事件十分频繁,安全形势令人忧虑。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已经去过20多个国家,但去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从没有做过战地记者,没有去过危险的地方,所以我特别想试试,就主动报了名。1月18日,我和同事文字记者袁莉、摄影记者李晓果踏上了飞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班机,将从那里前往战乱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这些日记记述了我在阿富汗采访期间的故事、心情、感想和其它。  相似文献   

3.
陈云恒 《传媒》2002,(4):52-54
9·11恐怖事件令全球局势再度紧张,阿富汗地区浓烟滚滚。一时间,全球媒体的目光聚焦阿富汗。在不顾危险身赴险地、履行采访报道职责的行列之中,有三位中国的记者,他们是新华社记者陈俊锋、聂云、戚恒,他们是中国大陆成功进入阿富汗的第一批记者……  相似文献   

4.
作为《北京青年报》的记者,笔者曾在1999年——2002年间,赴南斯拉夫、东帝汶、阿富汗、俄罗斯等国际冲突地区采访。 就国际冲突的现场采访而言,中国记者(特别是地方媒体的记者)无疑是年轻、缺乏经验的,这是  相似文献   

5.
历险阿富汗     
2004年7月13日至17日,我随外交部新闻司组织的中国新闻采访团前往阿富汗采访,短短5天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当时还是阿富汗临时政府总统的哈米德·卡尔扎伊、联合国驻阿富汗特使等重要官员,参观了戒备森严的驻阿富汗联合国兵营,经历了带着保镖采访和从雷区边缘走过的危险。这一经历对于我这样一名习惯于在和平环境下采访的记者来说,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作为本次采访活动的重头戏,到阿富汗的第二天,我们便被通知准备好采访临时总统卡尔扎伊。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卡尔扎伊优雅的风度、机制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折服以外,感触最深的就是采访前经历的安检。 经历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安检" 7月14日下午3点半,前来阿富汗采访的中国记者准时  相似文献   

6.
凤凰卫视采访部主任闾丘露薇2001年11月采访美军在阿富汗战事,成为第一位进入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美伊战争爆发,闾丘露薇又到了伊拉克,不但是进入伊拉克战地的全球华人记者第一人,也是开战之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  相似文献   

7.
自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来,阿富汗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时间世界各地媒体记者蜂拥而至,在这块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打起了一场"新闻战",并有8位外国记者在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2001年12月19日,我们终于接到新华总社的命令,奔赴喀布尔,成为首批进入喀布尔的中国记者。在那里的36天里,我先后采访了有关阿富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题材,共向总社发回照片500多底,可谓收获颇丰。同时,对满目疮痍的喀布尔也有较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亲历阿富汗     
美国开始轰炸阿富汗后,新华社于10月15日向阿富汗北部邻国塔吉克斯坦派出了一支报道小组。当时谁也不清楚,这个三人小组能否进入阿富汗这片战乱中的神秘土地。 10月23日,我们采访小组一行3人踏上了阿富汗的领土,实现了中国记者在阿富汗土地上零的突破。当天,第一篇以新华社为电头的稿件从这里发出。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2012,(1):51
媒体监测机构"新闻标志运动"称,2011年全球至少106名记者殉职。对媒体工作者而言,墨西哥和巴基斯坦连续两年成为"最危险国家"。106名殉职记者中,12人在墨西哥遇害,可能是涉毒暴力的受害者;11名记者在巴基斯坦靠近阿富汗  相似文献   

10.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已经去过近30个国家,收集到五花八门的记者证已经有200多张,但是我在阿富汗采访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收集到一张记者证。然而,这次采访却最令我难忘。我得到了独家新闻我曾在瑞士和美国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出差去过的国家也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到阿富汗这么艰苦的地方还是第一次。这里不仅仅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一塌糊涂。这里的绝大部分记者都是轮换制,长的呆到2个月,短的住一个星期就溜了。喀布尔只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1999 年第五期《新闻与写作》“在硝烟中采访的中国记者”栏目中,发表了光明日报许杏虎、人民日报吕岩松、中央电视台顾玉龙、新华社义高潮的文章,介绍了北约轰炸南撇时中国记者冒着生械险,在硝烟中采访的情 “9·11”事件后、阿富汗的战火、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中国记者也赶赴第一线采访。他们在艰险的条件下是怎样工作的呢?希望贵刊能够介绍一下。编者按 应读者陈雷的要求,我们请新华社派往阿富汗采访的记者组组长陈俊锋在百忙中写下了这篇在战乱地区采访的经历和体验。  相似文献   

12.
她是美伊战争打响后第一批进入巴格达的记者中,惟一采访到战后第一批逃离伊拉克难民的记者,又是进入战火中的阿富汗的第一位华人女记者,更是进入伊拉克战地的中国记者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处在新闻战争最前沿的一线驻地记者,常会遭遇“灯下黑”的尴尬处境.2011年在巴基斯坦报道本·拉丹之死和2012年在阿富汗报道驻阿美军风波,这两次重大事件的报道让我对这种处境深有感悟. 借婴儿车混进拉丹死亡现场 这是一个全世界的记者等待了十年的新闻事件,但谁也没有想到它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临.  相似文献   

14.
很早就想采访张泉灵,一直没有好的由头。3月24日,中国援助阿富汗物资从新疆喀什启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子栏目《时空连线》节目组派出记者张泉灵全程跟踪报道。3月26日,阿富汗发生地震,由于环境恶劣,外国记者无法到达震区,作为惟一来自中国的声音,张泉灵的报道成为沟通中国人民与阿富汗人民的桥梁,她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回国后的张泉灵对这段独特行程感触深刻,为此,在《时空连线》会议室,我专门对她进行了采访。当开始讲述这段经历时,张泉灵滔滔不绝:“现在阿富汗的情况是从危险的战争状态逐步走向和平,所以,基…  相似文献   

15.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早成共识;并因此使记者在群众中享有颇高的威望。而记者还有另外一面,则尚少提及———那就是:记者还堪称“无枪之将”。如果记者的这一面得以宣扬,既能加强记者自身的激励,又可进一步光大记者的形象。为“无枪之将”提供佐证的,莫过于最近的阿富汗战争了,因为那里同时进行了一场“新闻战”。阿富汗战争,已经被称为“新型战争”、“反恐怖战争”、“第四代战争”、“灰色战争”、“不对称战争”、“不对等战争”……令世人目眩。而同时进行的“新闻战”,则也不乏激烈壮观,其样式不仅带有自己的特色,而且…  相似文献   

16.
刘瑾  刘晶晶 《新闻界》2002,(3):27-31
3月6日,成都的几家报纸分别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刘瑾这位成都籍新闻记者,在阿富汗战地采访时惊险感人的新闻,文中提及这天正是刘瑾的新婚大喜之日。编辑部马上想法与刘瑾取得联系,约请他为本刊写来专稿。现在这篇文章是刘瑾、刘晶晶伉俪合作的结晶。刘瑾在阿富汗的艰险采访,体现了记者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巴阿边境采访 作为新华社第一个被派往靠近阿富汗前线地区的摄影记者,我奉命从香港业太总分社出发,于9月19日清晨约5点,飞抵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和新华社伊斯兰堡分社文字记者孙浩会合后,赶到美国驻巴使馆及阿富汗驻巴使馆等高度戒备的区域采访。在美驻巴使  相似文献   

18.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从《一名新记者的困惑》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鹏 《新闻记者》2005,(1):38-40
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在采访阿富汗中国工地遇难者家属时.遇到了采访新闻重要还是尊重遇难者家属的平静更重要的困惑(见《新闻记者》2004年第11期《一名新记者的困惑》)。类似的尴尬,不少记者采访中都曾遇到.李宁源提出的问题也是带有普遍意义的。近两年来,各种灾难事故报道在媒体上日益增多。但是如何处理好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如何把握灾难报道的重心,  相似文献   

19.
吕红星 《新闻世界》2010,(11):69-70
《环球时报》驻阿富汗记者邱永峥、郝洲通过与美军签生死状,从而得以"嵌入"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作战部队,以战地日记这一独特的报道方式记录下了他们眼中的阿富汗战争,给广大读者架构了一个真实、客观、全面的战争场景。本文从战地日记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嵌入式"采访以及这种手法给《环球时报》在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上带来的领先性。  相似文献   

20.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2011年1/2月随着阿富汗时局日趋稳定,以美军为首的北约军队开始大规模投入扶植阿富汗传媒业。目前,阿富汗境内有35家电视台、20多家电台,数以百计的报纸和杂志。新闻业在阿富汗的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