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坡的词学观“和东坡体”的独特体征,是我认识东坡新词的两把钥匙。再次通过考察和辨析,我认定:乐府是词,歌词是词,楚词是词,长短句是词这种观点自然有点绝对化,我不会采纳。但是,具体词人具体分析,东坡的乐府是词,东坡的歌词是词,东坡的楚词是词,东坡新词长短句也是词毫无疑义。东坡新词是诗也是词,是诗中的词“,诗化”的词。为此,我将与音乐藕断丝连的部分东坡诗,按着“史有表态,入乐可歌,又属长短句”的原则,从诗中分离出来,归入《东坡乐府》词集。我还将为东坡四十六首新词做笺证工作。是成是败,让历史评说。  相似文献   

2.
从《东坡乐府》三百四十多首词中来看,专写女性美的(即所谓“绮罗香泽”)不下五十多首,而其中最多的是送别朋友。应酬官场的近百首小令,几乎每一首都要称赞歌女舞伎准人)。所以,在东坡全部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之词超过一半以上,其他咏物的也有三十多首。现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曾枣庄《需》文全盘否定饶晓明论《竹枝》等40首为新增东坡词。但据史料考证《,竹枝歌》可入东坡词,而非曾文所说“的楚声即楚辞”的纯诗。因为早在唐代《,竹枝》即为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刘禹锡并已有了《竹枝新辞》“的倚声填词”词作,五代或宋初的词总集《尊前集》中也有《竹枝》词调,宋人和苏轼自己也认为《竹枝》是词。清代万树《词律》和康熙《钦定词谱》都在卷一首列了《竹枝》词牌,因而可确认东坡《竹枝歌》应属词作。文末对曾枣庄的文风献了忠言。  相似文献   

4.
《东坡乐府编年笺注》一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近五十万字,是石声淮、唐玲玲两先生继《苏轼文选》(由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是数十年来学术界在东坡词研究方面的又一巨获。东坡词在宋词和整个词史上都占有极重要地位。东坡以前,词基本未出“艳科”范围,所谓“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几为填词唯一风格。至东坡先生出,“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  相似文献   

5.
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词才百馀字,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这首词词风豪放,洒脱,是东坡豪放词风的代表,千百年来人们广为传唱。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点评,为我们欣赏该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这首词仍有一些地方存在着疑问,本文之式从文本出发,将这些疑问及探究的结果一一罗列出来。以期为解读东坡的这首绝唱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中国古代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作家,他在诗、词、、赋、书法、绘画等各方面都卓有贡献。然而历代注苏诗蜂起,注苏词在宋人傅干《注坡词》之后,却鲜有传人。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开现代注苏词之先河,筚路蓝缕之功固不可没,惜其抄傅注而又骂傅注,增注部分其错处亦不在少数。20世纪后半期,苏词校注本不断涌现,先后有曹树铭《苏东坡词》,郑向恒《东坡乐府校订笺证》,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拙《东坡词编年笺证》,蔚然可观。邹同庆、王宗堂之《苏轼词编年校注》(以下简称《校注》),虽于2002年9月始出,却显其出蓝之胜。  相似文献   

7.
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使苏轼赢得了豪迈、雄放的千古美名.他那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苏轼也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但若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在现存的三百四十余首东坡词中,堪称豪放词的不过三四十首,仅占十分之一左右,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苏轼的婉约词不仅数量多,且多上乘之作,但人们往往将之忽略.张炎在《词源》中赞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常可以看到“乐府”一词。如初中所学课文《陌上桑》、《观沧海》、《木兰诗》、《敕勒歌》等都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的《新乐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苏轼的《东坡乐府》,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也曾因谱入乐府,取首句二字题作《渭城曲》。那么,乐府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说来,它具有以下一些含义:  相似文献   

9.
提起“东坡诗中词”,不能不忆起2005年《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所发起的文案。而今,通过“东坡诗中词”本事的史实钩沉,充分表明了“东坡诗中词”确实存在,并不断有新发现。依据“史有表态,入乐可歌,又属长短句”的认定原则,将“东坡诗中词”从《苏轼诗集》《苏轼文集》《东坡志林》《仇池笔记》中析出,展现为杂体式八大类,即“调近绝句”体式、乐语(歌)体式、小令体式、楚词体式、集句体式、回文体式、隐括体式和自撰腔体式。文章吸取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饶晓明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12首东坡乐府的编年》(作者:孙民)1、本文对12首东坡乐府系年的“考证”颇为明细,有道理而不繁琐,甚佳!反映了作者对苏作的稔熟,对具体作品“艺术体味”的精细功力。这种宏观视野(面)中的微观把握(点),使来文富于新意,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刘锡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