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高校培养优秀的船舶涂装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优良的船舶涂装实验室予以实现,本文从船舶涂装实验室设备配备方面讨论了高校船舶涂装实验室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船舶涂装行业的现状分析,指出了船舶涂装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船舶涂装技术整体水平的办法,并指出重点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进而论述了高职学院船舶涂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为实现这些目标应做的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国内外船舶行业变革发展的大背景下,修造船舶市场对船舶涂装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依据国家及行业有关政策要求,通过对相关的考察与调研结果进行总结整理,探讨分析了新增高职船舶涂装工程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在"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我国船舶工业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船舶电气技术是反映船舶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文章立足舟山船舶工业发展,从教学模式、师资建设、实训室建设、实习实训项目四方面探索研究船舶电气专业技术人才综合培养方案,为培养创新型船舶电气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船舶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介绍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组织模式,给出了"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标准。同时介绍了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体系结构及制定的实践,对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方向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是大多数高职教学的主要方式,刻板的理论知识不但让学生感到困倦,而且无法满足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企业的岗位需求。现代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增加课内与教师的互动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内化理论知识。鉴于船舶涂装专业的技能性与特殊性,基于SPOC翻转课堂视角,对如何构建新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船舶行业近20年都将是我国发展的重点,服务于船舶行业的高职人员紧缺,每一位船舶类高职学生在未来都有机会为祖国的船舶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船舶行业由于其在我国繁荣的位置大多是在沿海城市,加之对技术要求的门槛比较高,与国外先进技术接触机会很多,这就使得船舶类英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高职生来说,船舶类英语专业词汇和专业类知识的融入使得原本枯燥的英语就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让高职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船舶类英语,笔者提出了一个船舶类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并细致地论述了其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8.
船舶动力装置安装课程的教学一直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结合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进行船舶动力装置安装课程改革方案,对课程内容、课程安排、考核方式及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四方面进行完善,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等,为今后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五年制模式比较常见的有五年一贯制和三二连读两种,其目标都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笔者在此阐述了培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对面向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职系统进行研究,论述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系统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0.
船舶电工工艺实训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实训科目。当前船舶电工工艺实训教学存在教学模式不匹配、实训耗材损耗高、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采用实船任务驱动模式、运用数字化资源等改革措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连”一分为二,“连1”表示“可数有界”义;“连2”表示“不可数无界”义。“连连l”来源于“连1”,“连连2”来源于“连2”的重叠和“涟涟”的语义感染。“连”、“涟”之间以及“连连”、“涟涟”之间分别发生了两个层面的语义感染,因此词汇呈现复杂的面貌。“连连”的“短时高频”义从本质上看通过“连”与“涟”的借用,最终与“涟”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12.
《型世言》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珍贵语料。《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有“难道”“岂”“终不然”“何曾”“何尝”“何必”“何苦”“何妨”“何不”“几曾”“还”这11个。《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大部分用在无主语句的谓语之前,表示“反诘”“没有发生过”“不,必”等语气,在结构上多为重新分析复合式,都可以修饰VP、多音节成分、肯定形式,部分可以和其他副词连用。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论语》中零散地谈到了其所处时代的各种社会角色,如“王”、“士”、“君子”、“小人”、“民”。这些角色其实都属于孔子思想中的理想社会结构。在这个社会中,“士”是整个社会的运行中枢,同时包括“君子”和“小人”;“王”是国家的象征,不实际操控政权;而“民”则是一个庞大的自治体,既受国家思维的影响,又必须保证其充分的自由与独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7个,其中"垛"、"撮"、"泚"、"觑"、"搛"、"斗"、"纠"、"勒"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亢"、" "、" "、"[宀丐]"、"靸"、"仰"、"[歹皮]"、"[歹辟]"、"炕"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古音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15.
《物权法》中的"物"应当作目的性扩张,包括有体物和法律上可以支配的自然力。"善意"则应区分情形具体分析。在登记对抗的情形,应解释为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在不动产善意取得,善意为不知道;在动产善意取得,善意为不知道且无重大过失;在善意占有,善意为不知道。  相似文献   

16.
王先亮 《中国德育》2007,2(9):57-6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在孔子对“仁”的多重规定中逐步丰富开显。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德性,更是价值目标,以此为出发点,他指出了一条以“当仁不让”“修身达仁”“即礼求仁…‘杀身成仁“为主要内容的层层演进的实践路向,并树立了一系列的仁人典范,形成了一个充足完备的仁学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7.
“乐”与“道”、“乐”与“仁”的关系表达了先秦儒道两家乐论的两种不同路径和态势,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理论品格。早期道家以“道”为本体,“乐”是近乎“道”的“大音”、“天乐”。老子以“虚静”的方式把握“大音”;庄子“天乐”的把握,在于“心斋”的建立和“至人”这一理想人格的构建。早期儒家的“仁”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仁”是各种道德品性的精神基础,被升华为一种世界观,一种精神境界;以“养心”“尽心”来完善主体道德人格的建构,孟子在“仁政”的基础上提出“仁声”,并将“仁声”扩展到“与民同乐”。实现政治伦理和艺术感化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一连”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学界一致认为其为副词。通过追溯其源,并从“一连”与动词“连续”的对比分析以及副词的用途两方面入手考察,可以得知,“一连”最初当由副词“一”与动词“连”凝固而成,在历来的用例中体现出动词的倾向性。其虽处于由实变虚的语法化过程中,但这种“虚化”不够彻底,故“一连”还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副词。  相似文献   

19.
工业技术文明挤兑下"单向度的人",成为"城市食物"、"机械零件"的标识。难能可贵的是,张炜小说内在的对话性构成对现下时代的有力发声。怀有"生命温度"与"诗性关怀"的"在场性"表达,成为对"远逝的风景"最艰难的指认。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高更"逆行的归程"人生艺术旨归与张炜小说创作中"野地神话"缔造的对话相契相合。论文从"逆行归程式流浪汉"形象,文体肌理中"月亮"隐喻意象两方面来捕捉两者微妙的内在艺术关联。他们寂寞的"逆向归程"之旅,本质上正是审美现代性原始情愫根柢下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美学观。从此点切入也许可以更深入地体认张炜缘何执著近乎顽守地一再诉说出有关野地的神话,贡献出一系列"大溪地"式作品。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刘恒在其“农民系列”小说《力气》《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狼窝》等等中塑造了一个个平庸却具有震撼力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之所以能够令读者触目惊心,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展示着一种动人的“力气”形象。农民形象们本身正是这种“力气”的载体与展示舞台。通过对刘恒“农民系列”小说中主人公身上“力气”的解读。笔者认为这种“力气”源于一个“兴奋点”,流淌着“希望之光”,承载着“生存”、“赎罪”的重负,最终归于有意义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