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粟戈尔被认为是“黑非洲最博学、最有学者风度的国家元首”,是苦难深重的非洲大地上成长起来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桑戈尔是黑人哲学“黑人学”创始人之一,又是非洲统一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桑戈尔担任塞内加尔总统20多年,一贯推行一条深具民族特色的治国路线,名为“塞内加尔化”;——桑戈尔是蜚声世界文坛的诗人,著有《阴影之歌》、《雨季的信》等五部诗集。以上摘记是我采访笔记本上的片断。这些片断语丝萌发了我采访塞内加尔总统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的念头。1980年9月,当我离开北京前往西非的塞内加尔  相似文献   

2.
3月12日晚,在塞内加尔新闻俱乐部大厅里,塞内加尔通讯部(新闻部)组织了隆重的授勋仪式。塞通讯部长莫克塔·凯贝代表阿卜杜·迪乌夫总统,将一枚三级国家狮子勋章,授予了即将离任的新华社驻达喀尔分社首席记者欧玉成。欧玉成在非洲工作了十多年,在他离开广袤的非洲大地的时候,这枚带着非洲象征物狮子的勋章,成了对他非洲工作评价的象征。塞内加尔三级国家狮子勋章,在塞国内一般是授予有卓越工作成绩的司局级以上干部和专家的。很少授予外国记者。塞内加尔新闻俱乐部主住、塞通社社长阿马杜·迪安向欧玉成表示祝贺时说:“我几乎奋斗了一辈子才获得了这样一枚勋章,你在塞内加尔工作仅四年就得到了它,我很嫉妒。”这一刻,参加授勋仪式的欧玉成的妻子,看到了  相似文献   

3.
记者在塞内加尔工作的几年中,在塞内加尔新闻界结交了不少朋友,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也使我难以忘怀的一位是塞内加尔通讯社社长、全国新闻俱乐部(相当于全国记协)主任阿马杜·迪安。印象之所以最深,不仅因为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工作,良好的新闻业务素质,为促进非洲新闻事业发展的奋斗精神,以及在发展中塞新闻界合作方面的不懈努力。迪安留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忠心耿耿地为塞内加尔新闻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非洲政坛,多年执政的领导人不在少数,但称得上“常青树”的恐怕要数中非小国加蓬的总统邦戈了。他自一九六七年起任总统,迄今已经有三十八个年头。在不久前举行的总统选举中,他又连选连任,将再任职七年。目前,他已经是非洲政坛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再一个七年,他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常青树”。  相似文献   

5.
正8月30日上午10时,法语配音版《杜拉拉升职记》在塞内加尔国家电视台播出,这是继《媳妇的美好时代》后与塞内加尔观众见面的第二部中国电视剧。占据塞内加尔电视剧市场的产品主要有三大类:(1)情节紧张、制作精良的美剧。(2)拉美剧(telenovelas),主产国有巴西、委内瑞拉等,多为内容浅显、情节离奇的家族爱恨情仇题材,动辄一二百集,在当地拥有最广大的观众群。(3)本地及其他非洲国家制作的电视剧,以非洲传说和社会现实为题材,产量很少。  相似文献   

6.
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来已久。19世纪上半叶,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他的总统任期是1825年到1829年。一年秋天,亚当斯正在流经白宫的波多玛河里游泳,河岸出现了一位女记者安妮·罗耶尔,要求采访总统。当时总统游得正高兴,没有答应记者的要求。罗耶尔是个大胆又倔强的记者,她不但没有走开,而且干脆坐在总统的衣服上,庄严地向总统发誓,如果总统不接受她的采访,她  相似文献   

7.
Andy:2009年1月20日,美国第44任总统就职。这次历史上首位非洲裔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电视史上最受人关注的事件。美国参议员Dtanne Feinstein称这次就职典礼为“世界的就职典礼”。我和Julie也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跨媒体宣传运动之一。  相似文献   

8.
泛非通讯社经过4年筹建,已于今年5月25日,在非洲统一组织成立20周年之际,开始试播新闻。这一天,设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泛非通讯社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塞内加尔新闻部长吉博·卡在仪式上说,通过泛非通讯社的工作,非洲将逐渐成为一个更加被人了解和更加受人重视的大陆。泛非通讯社社长奥斯曼·迪亚洛说,泛非通讯社在非洲各国之间直接传递消息,这将加强非洲各国的  相似文献   

9.
3月8日下午,在巴黎第六大学的教师大厅里,一场令人瞩目的国家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正在进行。答辩者是著名的新闻界人士,法国《世界报》非洲部主任菲利浦·德拉纳。答辩委员会是由非常有权威的学者和名人组成的,为首的是塞内加尔前总统桑戈尔。菲利浦·德拉纳提交的政治科学国家博士论文题目是:《独立非洲近20年总结:内外政策的相互影响》。他从事新闻事业已有25年之久,写过140多个专题的文章,总数达1,000页以上。这些文章本身就是很好的论文。他在论文答辩会上指出:“新闻记  相似文献   

10.
常言说:“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决定写作”,而采访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记者的提问艺术.那么,采访中的提问又如何才能富有成效呢?设计方案 依次渐进采访如打仗,现场似战场.临战没有作战方案,没有不打败仗的.采访提问也是如此.“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采访准备充分,设计方案越周密,提出的问题就越能从容而高明.名篇《总统之死》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在第一次采访肯尼迪总统时,事先规定谈十分钟,结果谈了三个半小时,总统如此慷慨实不多见.曼彻斯特说:“事先准备至关重要.对美国总统提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的问题,这是莫大的侮辱,很可能下逐客令.因此你的问题应该是前所未闻的,应显示出你对他的生涯了如指掌.这样他就可能尊敬你,有兴趣和你交换意见,进行会谈.”曼彻斯特采访前查阅了大量资料,从中发现和掌握了连总统本人也未察觉的特点,并以此设计采访计划,提问的突破口,所以,问题一提出,肯尼迪兴趣陡增,感到特别新鲜,在三个半小时中回答了曼彻斯特提问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塞内加尔,位于非洲最西端的西非国家,因其足球队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中,以其强劲的黑色舞步舞入8强,而引起世人的关注,同时也勾起笔者对那里工作和生活的回忆,更勾起笔者对血泪斑斑戈雷岛的回忆,那是个让人难以从记忆中抹去的小岛。血泪沧桑的戈雷岛位于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东南方约三公里的戈雷岛,不是因其绮丽的热带风光享有盛名,而是因曾以世界上贩卖黑奴最猖獗而闻名于世的,故又被称为“奴隶岛”。岛上至今仍保留着一座完整无损的,长达300年之久的欧洲殖民主义者监禁和贩卖黑奴的“奴隶堡”。戈雷小岛,远远望去,犹…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援非项目主要是在做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培训,促进民主良政,没有实际的经济效益。而中国的援助绝大多数是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是为了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7月31日至8月10日的11天时间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跑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六个国家。8月1日,在其此次非洲行的第一站塞内加尔,希拉里在一次演讲中"警告"非洲国家领导人须与负责任的外部国家合作。"警告"显然是在影射中国。美联社在评论中称,"中国影响力"是希拉里此行的两个核心议题之一。就在希拉里抵达非洲的十多天前,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今后三年加强中非务实合作的新举措,包括将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西非中南部国家贝宁的总统亚伊随后在致辞中说了不下十次感谢,谢谢中国对非洲的长  相似文献   

13.
画中有话     
"所有人都知道,它是为那些遭遇政治‘海难’……没有当选市长或进入国民议会,但又要分一杯羹的人提供的一个地方。"塞内加尔决定解散参议院缩减开支,转而用于援助洪灾灾民,受到广泛欢迎。塞内加尔分析师易卜拉欣·丘布描述参议院。"促使普京继续掌权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权力能给他带来他已经习惯的富贵奢华的环境。在一个国家还有2000多万人只能勉强度日的情况下,总统的奢华生活是对整个社会的公然挑衅和嘲讽。"  相似文献   

14.
“走向非洲”采访札记(下)黄远流在人所不知的领域里,非洲是一个最神秘的地方。—维克多·雨果关于非洲最黑暗的事情,一直是我们对非洲情况的无知。—采访札记语言障碍在非洲,我背着一本任何时候不离身的《非洲内幕》,那时的感觉是,有如背着一块“铀”,有无穷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一)十比一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认真调查之后(不是之前)进行的采访几乎总是更有成果。《总统之死》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回忆说,“我第一次采访肯尼迪总统时,事先规定我可以和他谈十分钟。而实际上采访持续了三个半小时。这次采访激动人心,并引出了日后的多次会见。”总统为何如此慷慨大度?调查使然。曼彻斯特解释说,“我认为事前准备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这样的人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的问题,这是莫大的侮辱。他很可能随即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的问话应该是他  相似文献   

16.
赞比亚前任总统卡翁达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无论走到哪儿,他左手的中指与无名指间总夹着一条手绢,一条象征着和平的大白手绢;无论在什么重要场合,他爱激动哭泣,为苦难的非洲人遭受的天灾人祸而哭泣;无论是什么季节,他总爱穿一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服装,一种代表他的国家和民族的官服。赞比亚1964年独立后,卡翁达连续当了27年总统,是一位对非洲、对世界都有影响的政治家。在他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卡翁达曾担任过不结盟运动主席(1970—1973年)、两任非洲统一组织主席(1970年、1987年)、南部非洲前线国家主席,为反对两个超  相似文献   

17.
我上面提到了出身农民的陈永贵,这是在中国。美国也一样。卡特就是农民出身,当然他不是从南部的花生地里直接入主白宫的。在美国近代的几位总统中,从我这个外国人的眼光来看,我对卡特最有好感。因为我曾采访过他两次。一次在白宫,一次在中国的钓鱼台。  相似文献   

18.
1983年5月,非洲国家为抵制世界五大通讯社对非洲的歪曲报道,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成立了泛非通讯社。虽然它得到了非统组织的大力支持,但目前处境困难。这家通讯社刚发第一条消息,就发现难于发展有效的新闻网,把足够的新闻发给用户。原因是手中没钱。泛非通讯社的费用是由40个非洲国家分担的。但许多国家没有交纳资金。少数国家的报纸也不愿用泛非社的稿件,主要还是依靠西方通讯社的新闻稿。  相似文献   

19.
峰会期间,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深深地印刻着非洲痕迹。而阵容强大的非洲记者团也为峰会增添了格外夺目的色彩。阿里克斯·卡桑古是肯尼亚总统新闻处专职记者,这是他第二次到北京。他说,目前肯尼亚的国际机场正由中国方面承建,而中国也有一些公司在肯尼亚有办事机构。因此,他想通过这次机会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呈现给读者,满足肯尼亚人民对中国的好奇、向往和关注。针对此次峰会,他将侧重于肯尼亚与中  相似文献   

20.
世界最简陋的“总统府”我第一次在波黑塞族控制区见到卡拉季奇是1993年7月,当时,中国记者对波黑的现场采访几乎还是空白。初到帕莱小镇,我不知道应当去找谁,便来到帕莱电视台。台长伊利亚·古吉瓦先生对我非常热情,我提出采访塞族议长克拉伊什尼克,他却说:“克拉伊什尼克还算不上我们的领袖,你第一次来,应当采访总统卡拉季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