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福》是经典小说,常教常新。对联引入,激发趣味;对联简答,建构知识;对联析之,领悟意蕴;对联拟写,学以致用。将对联知识及其内涵的理解设置为教学任务,有利于达到滋养学生心灵和和提升学生智力的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2.
对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对联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中职语文课中进行对联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对联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诵读对句中了解知识;引导学生先填补对联,后尝试创作。  相似文献   

3.
对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对联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中职语文课中进行对联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对联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诵读对句中了解知识;引导学生先填补对联,后尝试创作.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对联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认为,对联认知过程中上下联两个输入空间,在跨空间映射之前先于内部映射合成,构成更为复杂的跨空间映射网络;上下两空间对接合成时利用类属空间进行空间检验。在认知特点上,表现为对联是所表现对象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双重突显,对联认知需同对联语境建立最大关联,对联在认知过程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5.
对联又叫对仗,俗称对子。对联长短不拘,长一点的也可以算作一篇文章。对联有以下几个特点:1、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2、上、下联的意思相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3、读起来音调铿锵,悦耳动听。初中生对联知识趣味挑战赛,请你参与:  相似文献   

6.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对联是中国文艺园地一朵别致的小花。”它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和欣赏价值。因此,我国的传统教育很重视对课,将它列为启蒙教育内容之一。近年来,许多教师继承这种优良传统,将对联引入教学之中;全国高考文史试卷,不时采用对联试题;不少大中学校,举办对联知识竞赛。对联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有鉴于此,笔者也作了一些运用对联辅助教学的尝试。 1.用对联导入新课。导言是上好课的前奏。通常采用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来导入新课。但经常如此,便显得平淡而无新意,令学生厌倦。倘若采用对联设计导言,则有如奇峰突起,或似投石击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因为对联能用精美的文学语言唤起学生  相似文献   

7.
对联,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古人在学习语文时,把它作为一种词语的基本训练;解放前,不少农村学校还沿袭这一教学方法;可解放后,在中小学几乎无人教学生学习对联。因此,许多人仅知有对联,却不知其特点。以致在年节婚嫁时,门上虽贴了对联,开会时,会场上虽挂了对联,大多不合其要求,它只能叫作标语。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中考试题的题型可谓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其中,对联题频频亮相于许多省市中考试卷,成为一个热点。中考对联题.其分值一般在2分至4分之间,从形式上看.比较简单,常见的有对联链接、对联匹配、对联撰写、对联赏析等类型;从内容上看,相对复杂一些,有的结合课文、名著考查,有的从语言、语境角度考查.还有的联系地域特征来考查。  相似文献   

9.
张颖 《陕西教育》2010,(5):26-27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对联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用两课时的时间讲授对联知识、格律及写做方法,并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优秀对联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重点放在对对联知识、格律及写法的认知上。第二步.用三课时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和品评由学生搜集的古今名联.重点放在对对联韵律美的感知上。  相似文献   

10.
鑫鑫 《学习之友》2009,(3):58-58
高二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议论文是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文中毛主席引用明朝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此讽刺那些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我在给学生们讲解这副对联的同时,也介绍了解缙的其他两副对联。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可以看出,他们对对联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一些店铺贴的对联,引人注目,一副好的对联,又是一则广告,用得精巧典雅,不仅能美化门面,且能招徕顾客。如颤料店的对联:“青黄赤黑白,紫绿朱蓝镫。”澡堂的对联:“金鸡未唱汤先热,旭日东升客满池。”乐器店的对联:“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馄饨店的对联:“宇内江山,如是包括;人间骨肉,  相似文献   

12.
付昭权 《广东教育》2009,(12):62-64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被誉为“诗中之涛”。对联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们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文化传承器。许多对联均以艺术性见长,并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其中也有不少对联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基于此,在高考试卷和各地名校的测试训练卷中,也不时出现对联试题。因为对联类历史试题不仅内容具有人文性,情境设计也具有人文性;不仅可用对联来承载丰富厚重的题意,也可考查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  相似文献   

13.
高华 《语文知识》2014,(2):27-28
近年全国各地高考题还经常考到对联题。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异彩纷呈的艺术百花园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它语言精炼,含义深刻,韵味隽永,格律严谨。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答好对联题并不容易,创作对联的要领是什么呢?要领是掌握对联的一般特点。(1)时代性对联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必然受时代精神的熏染,为时代服务。如"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彭云端的这副自题联打上了明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对联的写作有一定的要求,如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等等;同时,对联的写作也有一些基本方法,如正对法、反对法、串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初高中课本中,有这样三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邓拓《事事关心》)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这三副对联被编成了1991年的高考试题:一是考引用这些对联的课文作者,二是判别上述对联在文中的用意。这是对联首次作为考试的内容。如果说,1991年高考考三副对联重在记忆与语言文字理解运用,那么,1992年的两份高考卷的两道题目.就包含了更为广博的知识,没有一定知识…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文化浩淼无边,源远流长,对联便是这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不知留下了多少妙联绝对!无论是风景名胜,还是佳节良辰;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宴聚饯别;对联总是如影随形。然而,就是这常见的对联,一拿到考场上却让我们的考生吃尽了苦头!很多考生因缺乏传统文化的累积,面对试题,茫然失措,以至于哀叹:对联真难啊!  相似文献   

17.
庞中书 《成才之路》2010,(20):M0003-M0003
这副对联很怪。初一看,怎么上联和下联完全相同,都是八个字:好读书时不好读书。这能叫对联吗?仔细品味,这真是一副绝妙对联。多亏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想出这么一副好联,送给天下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8.
对联 ,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对对联有许多讲究 ,写谜题对联难度更大 ,要十一、二岁的从未接触过对联的现代小学生写出对仗工整的对联 ,行吗 ?出乎意料的 ,我班学生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而且还啃得津津有味呢 !一、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 ?”学生用好奇的目光问我。我不慌不忙地边写边念 :“问生意如何 ?打得开 ,收得拢 ;看行情怎样 ?醒的少 ,迷的多。”告诉他们这便是一副对联 ,继而神秘地说 :“上联和下联要我们各猜一样商品 ,能猜出来吗 ?”孩子们说 :“是伞和酒。”还回答了理由 ,在回答中 ,学生明白对联要抓住所述事物的特征。“比较上…  相似文献   

19.
对偶与对联     
<正> 对联来源于对偶,对偶发展为对联,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复杂的演变过程。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骤然产生的,都有一个胚胎孕育阶段,经过量变而引起质变。对联的产生也是如此。它的胚胎孕育阶段,即量变阶段,就是汉语的对偶修辞格的  相似文献   

20.
对联,俗称楹联、联语、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蕴意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引用对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巧借对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利用对联,可以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中“护国运动”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袁世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然后引导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入手分析:此联中的“千古”对“万岁”,符合对联要求,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