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倪斯怡  李坤 《新闻世界》2011,(6):175-176
本文从李泽厚的审美三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跃神"入手,将其与灾难新闻摄影的三个层级形态:展现真实、体现人性、承载力量和希望相对应,从美学的角度研究灾难新闻摄影中"欢乐"镜头的体现及其运用,并对如何让用美学表现灾难新闻中的"欢乐"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韩宁 《东南传播》2010,(9):59-61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新浪网一年里有关女博士的新闻样本统计、分析,发现:报道强度——重复报道、后续跟进报道;报道主题——情感、生活、犯罪、遭遇不幸成为焦点;报道立场——正面报道"短小精悍"、负面报道"冷眼旁观"、中性报道"娱乐至死"。得出结论:女博士这个"刻板印象"中的"强势群体"正在不断"被弱势化"。继而分析、推断出强势群体弱势化模式图,并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当"第三性"遭遇"第二性"——"第三性"凸显新闻价值;女博士强势群体刻板印象的形成——早期人际传播和早期大众传播;当新闻价值"遭遇"刻板印象——唯有"颠覆";"议程设置"和"使用与满足"相互作用。最后提出两点思考:当"弱势群体"成为结果,新闻价值最大化如何实现?强势与弱势之间真实的平衡点在何处?  相似文献   

3.
新闻在于发现,在于开掘事实的技巧。本文提出新闻发现的两个阶段,初级阶段:看——眼观六路、闻——耳听八方、聊——谈天说地、查——按图索骥;中级阶段:新闻跟踪法、筛选"最"字法、巧取角度法、寻找"异"字法。  相似文献   

4.
徐钱立 《新闻实践》2013,(12):72-75
核心阅读:已过世的Reddit联合创始人亚伦·斯沃茨曾说过,在Web2.0时代,"信息即权力"。社交新闻聚合理念旨在让用户的"信息权力"不断放大,如果它能摆脱三大困境,即盈利模式的瓶颈、"针孔效应"和"可操作性"导致作弊猖獗,不断创新,必将会如斯沃茨所言,成为"互联网的头版"。人民网也曾评价这种新兴的新闻网站模式:"代表了网络新闻的一种未来发展方向,它使新闻的阅读变成了集体的、有意思的即兴活动。"  相似文献   

5.
《声屏世界》2016,(1):126-126
《新闻360》——播出时间:每晚18:30—19:45 节目介绍: 《新闻360》是一档全媒体交互式民生新闻栏目。以"头条、现场、焦点、身边"不同版块,关注百姓喜怒哀乐。其中子版块《帮忙巴士》以"帮忙"为主线,以"巴士"为载体,以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市县电视台的"帮忙大联盟"为资源依托,以帮忙热线为选题,以新媒体为推广渠道,力争做到"你有投诉,我们来解决;你有困难,我们来帮忙"。  相似文献   

6.
陶茂洲 《新闻窗》2011,(4):127-127
关于新闻的概念,大家比较认可的是陆定一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自广播电视有了"现场直播"后,有关专业人士在此基础上,把这个概念补充为"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前后两个概念都没变的是其核心的内涵:事实。  相似文献   

7.
案例3月24号央视的《新闻直播间》,主播文静在播报一条"1米高、重60公斤的巧克力"的新闻后俏皮地说了句:"我去吃块巧克力,一会儿见。"这跟以往在大家印象中的央视新闻主播有板有眼、严肃沉稳的形象反差很大,因此马上引发了热议。  相似文献   

8.
媒体传真     
《新闻世界》2011,(1):2-2
2010年度安徽"十大新闻""十大新闻人物"揭晓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2010年度安徽"十大新闻"、"十大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2010年度安徽"十大新闻"分别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何立 《新闻实践》2010,(12):65-66
"动感"一词,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指绘画、雕刻、文艺作品中的形象等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把"动感"这个词移植到电视民生新闻中,就是要让静态的民生新闻"动"起来,让动态的民生新闻鲜活起来,从而进一步增强民生新闻内在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外在的冲击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敏感力,是指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力。基层报道员如何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力呢?一、好奇心:新闻"新"字的活水源泉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认知的事物、现象产生的新奇和感兴趣的心理冲动。报道员的好奇心是激发新闻敏感、捕捉新闻事实的源动力。作为基层部队报道员,最忌对部队新闻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穆青说过:"‘少见多怪’也是一种新闻敏感的表现。"因此,基层报道员就应该"少见多怪",遇事多分析、多追问。这样,才能挖掘出优质的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新闻标题?通俗的说: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和灵魂,是对新闻最有价值内容的浓缩、概括和提炼。按照教材上的说法是:"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于正文之前。它通常被用来指代整篇新闻"。新闻标题的最终目的就是:突出新闻价值,吸引读者阅读新闻。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说:"一篇稿,无论采、写、编,第一件事就是找‘眼睛’,并且努力把它提炼到标题上。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新闻叙事"就是"叙述新闻事件","叙事"包括两层含义:事件和叙述。新闻叙事是对现实中新近发生的有时间或因果关系的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再现。相对于文学叙事来说,新闻叙事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新闻叙事的"客观真实”性追求:新闻叙事的“事”应该是真实的而非杜撰或虚构的事件,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赖以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军队报纸上非事件新闻已占到70%左右的比例,但其可读性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要改进军事新闻报道,就要把改进非事件性新闻作为重要突破口。可采取以下具体做法:抓"活鱼",让非事件新闻"新"起来;巧结构,让非事件新闻"活"起来;讲故事,让非事件新闻"实"起来;深挖掘,让非事件性新闻"强"起来。  相似文献   

14.
朱庆磊 《新闻世界》2013,(11):27-28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俗话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新闻标题是指引读者的"路标"。一个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因此,要格外重视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着力在"平"、"活"、"美"、"跳"、"雅"、"说"、"问"上下功夫,增强标题的吸引力,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  相似文献   

15.
新闻解读,颠覆了传统新闻理论的定义在国内新闻界,由"老祖宗"确定的"用事实说话"的定义,这已成为广大新闻从业者长期以来自觉遵守的规则。在以往新闻表述中,除新闻述评外,各类新闻是排斥议论的。如今,随着传媒市场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所产生的"新闻解读"文体,就是对传统理论意义上的新闻定义的颠覆。主要表现在:(一)从新闻的编排模式看,解读从路来。这样,就能举重若轻,以一种轻松、清新、时尚的方式进行解读,以独家视角对重大主题进行人文化的再选题。  相似文献   

16.
张柯 《新闻实践》2014,(5):93-94
许多地方记者会不无感慨地说:地市一级的报纸很少有可能打响全国的"大新闻",出好稿太难了。其实,我们若关注生活中的"小新闻"——社会新闻,它的典型性和时代特征是不分地域的,就有可能让地市报的新闻摄影报道找到全国打响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7.
王敏 《新闻世界》2010,(4):101-102
娱乐新闻报道"量"大但"质"精的不多,存在低俗化等现象。本文分析了《南方周末》记者袁蕾的文化娱乐新闻的写作特色:有深度、有内涵、有关怀,并探讨出娱乐新闻写作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郝伟  蔡正华  薛若楠 《今传媒》2010,18(10):138-140
"非典"、"3·14拉萨事件"、"5·12汶川地震"等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新闻发布体制滞后、法律法规的缺失、新闻发言人角色"错位"、专业人才稀缺等。本文主要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情况出发,探讨重大事件发生时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应对方法以及进一步完善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闻文风指的是写作新闻作品的风气。它既包括新闻工作者报道写作新闻的态度、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包括新闻作品的风格、格调和风尚。好的新闻文风可体现在以下方面:要讲真话,不讲假话。古人云:"修辞立其诚"。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没有事实依据就构不成新闻,  相似文献   

20.
"身份证系列评论"是作者关于身份证的系列评论文章。回顾这组评论的写作,作者认为"于无新处出新闻",具体表现在:多思出新闻,心里有百姓就有新闻,长期积累出新闻,与时俱进出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