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讨论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时,理想气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往往使用P-V图线、P-T图线及V-T图线来表示,分析气体定律的图线,可以加深对气体状态和变化过程的理解,从而开阔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玻意耳-马略特定律与P-V图线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可表示为PV=恒量.在P-V图上,等温过程表示为双曲线.(1)在图1中,给出了不同温度时,等温变化过程的一组等温线①、②、③,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值量,可知PV的值与T值成正比,因而不难确定不同等温线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P3V3>P2V2>P1V1,所以T3>…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气体状态变化规律时,常用P—V图、P—T图和V—T图表示气体的状态和变化过程。掌握三种图像所表述的气体规律和意义,明确图像的点和线与气体的状态和过程相对应的关系,以及气体图像的特点,是运用气体图像解决气体有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气体状态变化规律时,常用p—V图、p—T图和V—T图表示气体的状态和变化过程。分析这类问题时,必须先弄清三种图象所表述的气体规律和意义,明确图线上的点和线怎样与气体的状态和过程相对应,以及掌握利用等压、等温、等容三条特殊线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 一、p—V图象 p—V图象描述的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其压强p随体积V改变而变化的图线。较典型的变化过程有等压、等容和等温过程,所对应的图线分别为平行于V轴的等压线、平行于p轴的等容线和对称于坐标原  相似文献   

4.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的状态,可由压强P、体积V和温度T三个参量来描述,而且这三个参量遵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T=恒量在压强、体积、温度三个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就可以确定第三个.因此用两个量就能确定其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用P-V图象中的一点(P,V)或P-T图象中的一点(P,T)、或V-T图象中的一点(V,T)来表示理想气体的状态,用其中一条曲线表示理想气体状态变化过程,从而分析和解决气体性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发生变化时,其变化过程可以用图象表示出来,正确理解热力学图象中p、V、T三个参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我们解决有关图象问题提供方便.一、热力学图象1.等温变化中的p—y图象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温度保持不变时,它的变化规律遵循玻意耳定律pV=C(恒量).为了直观地表示这一变化规律,可以在P—V图  相似文献   

6.
<正>求解理想气体状态变化问题需要先厘清三个状态参量:(1)理想气体的温度T——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它决定了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2)理想气体的体积V——每个分子占据的空间远大于分子本身的大小;(3)理想气体的压强p——大量气体分子作用于容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力,它由分子的平均动能、气体分子的密集程度所决定。另外,需要牢记一定量某种气体在某一状态时的P、V、T三参量的关系PV=nRT或  相似文献   

7.
活用P—T图     
气体定律除了可用公式表示外,还可以用图象来描述。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容变化过程中遵循查理定律,即 P/T=恒量,这一变化规律在 P—T 图上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8.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表明了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反映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三个状态参量间的变化关系.具体来说,一优质量的理想气体P、V、T三个参量同时变化时,各状态下参量之间的关系为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定质量(设为n摩尔)的理想气体,我们用气体的体积V、压强P和温度T等物理量来描述其状态,这几个物理量叫做状态参量。对处于一定状态的理想气体,实验表明,参量n、P、V和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描述这一关系的数学式叫做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图线研究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运用图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以中学物理中的P-V图与V-T图、P-T图的变换为例,加以说明。一、用P-V线描述气体状态及其变化: 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m/μRT,如果气体的温度T一定,则P、V之间的关系在P-V图上是一条等轴双曲线的关系,这条曲线称为理想气体的等温线。如图1所示的是不同温度下的几条等温线,位置愈高的等温线,相应的温度愈高。一定质量的气体的每一平衡状态可用一组(P、V、T)的  相似文献   

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MRT/μ,它表示质量为M,摩尔质量为μ的理想气体在任一状态时,它的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它有两种含义:①说明在任一状态时,理想气体的P、V、T、M四个量之间的关系。②说明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任何两个平衡状态的参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P、V、T三个参量同时发生变化时,各平衡态下,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为:  相似文献   

12.
多数热学教科书中对理想气体在 P—V 图上的四个等值过程及其热容量都作了详细的论述。本文将对理想气体在 P—V 图上的负斜率直线过程及其热容量进行论述。 1 两个转换点理想气体在 P—V 图上负斜率直线过程中,有两个转换点,即一个是温度转换点 M;另一个是吸、放热转换点 N,如图1所示。对此问题的论述多是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求出了 M、N 点。此外也可以用下列方法简单求出 M、N 点。因为 M 点是温度  相似文献   

13.
用直线的斜率讨论理想气体直线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及吸收热的情况,并将其结果应用于P-V图上理想气体任意过程吸放热的讨论,避免了理想气体任意过程吸放热计算中错误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2003年理综《考试说明》变化较大,就物理部分而言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删除了“繁、偏、难、旧”的内容,增加了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考查物理的主干知识. [基本知识]删去的内容:1.力矩及力矩平衡;2.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过程;3.P—V图、P—T图、V—T图:4.静电场中的导体、静电感应现象;5.静电平衡;6.自感系数;7.振荡电路、电磁振荡;8.LC电路产生的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9.光电管及其应用;10.透镜,凹、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11.透镜成像:12.透镜成像公式、放大率和作图法.  相似文献   

15.
题目 (2005年江苏物理高考第9题)分别以P、V、T表示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其初始状态表示为(P0、V0、T0),若分别经历如下两种变化过程:①从(P0、W0、T0)变为(P1、V1、T1)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T1=T0);②从(户”%、R)变为(P2、v2、T2)的过程中,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在上述两种变化过程中,如果V1=V2〉V0,则( )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理想气体的准静态过程:将热力学第一定律中的三个物理量——功,内能与热量的变化值在P—V图上用面积直观地表示出来,并推出用面积表示上述三个物理量变化值的计算公式,对某些热力学过程,用本文的方法能方便的求解。  相似文献   

17.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1.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是一种科学的抽象,一个理想的物理模型。从微观角度看,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每个分子可以看成没有大小的弹性小球,这就是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从宏观角度看,理想气体是在任何温度和压强下都能严格遵守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的气体。这就是理想气体的宏观模型。一般实际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其性质很近似理想气体,故可将其视为理想气体。 2.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体状态方程表明了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反映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P、V、T三个状态参量间的变化关系。其关系式为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物理科考试说明》将P—V、P—T图象列为C级,同时强调理解P—V、P—T图象的物理意义。笔者对1987年以来的高考物理试题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发现高考对P—V、P—T图象问题的考查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图象转换类——已知给出P—V图(或P—T图)画P—T图(或P—V图);②作图类——根据题目的文字叙述,在图中作出要求的点或是状态变化曲线;③添线析图类——在题目所给的图象基础上,添加适当的辅助线,进行分析解题。下面就这三类题结合高考试题作些分析。 一、图象转换类  相似文献   

19.
本刊1992年第4期发表了《从p—V图看气体状态变化的可能性》一文(以下称简原文),原文的主要内容是;把通过M点的等压、等温、等容和绝热线同时画在P—V图上,将处于初态M的理想气体的任意状态  相似文献   

20.
皮小力  陈燕黎 《天中学刊》2001,16(5):106-106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1V1T1=P2 V2T2 进行推广得Σni=1Pi Vi Ti =恒量 ,用此式解变质量理想气体问题 ,更加简单 .1 公式Σni=1Pi Vi Ti =恒量的推导过程设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系统 ,变化前有 m个部分 ,各部分的状态参量为 P1、V1、T1,P2 、V2 、T2 ,…… Pm、Vm、Tm,变化后为 n个部分 ,各部分的状态质量分别为 P′1、V′1、T′1,P′2 、V′2 、T′2 ,…… P′n、V′n、T′n,则由克拉珀龙方程的推导式 M =μPVRT 得 :   M1=P1V1μRT1,M2 =P2 V2 μRT2,…Mm =Pm VmμRTm ,( 1 )   M′1=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