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民 《生物学教学》2008,33(12):53-54
1“渗透作用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 1.1实验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第4章第1节中设置了本演示实验,旨在揭示渗透作用原理和发生条件,帮助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为教材后面“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活动建立良好“铺垫”。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器具等不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尝试,所使用的玻璃纸半透膜不是真实的生物膜。有资料介绍用猪肠衣等来设置本实验,但都不够简便。  相似文献   

2.
山区农村中学的实验条件较差,但广大教师若能按照前辈们倡导的“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实验思想,就地取材,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做实验器材,自制一些简易的仪器或零件做实验,就能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学习物理并不神秘.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第52面的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是利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珠,来演示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变成导体的实验.下面是笔者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和易得的实验器材对这一演示实验的一些改变.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数学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以下简称教科书)第3.1.2小节讲述了“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精确度”和“精确到”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从小学到初中学习近似数时使用的都是“精确到”,  相似文献   

4.
高中《物理》第三册共有学生实验18个,实验教学在各校均十分重视,但从学生的掌握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体现在:选择实验仪器丢三落四,操作实验步骤颠三倒四,考虑实验细节顾此失彼.下面以“单摆”实验为例,从器材准备,步骤操作,细节考虑三个方面,整理出相应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物理实验的学习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 教材分析 1.1 教学内容 “平移和旋转”的内容在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被安排在八年级(下)第二十章,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及其性质、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及其性质、简单图案的设计与欣赏.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与图形的初步认识、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轴对称、勾股定理,学习了图形与坐标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数的认识已扩展到实数.通过学习“平移和旋转”,结合八年级(上)已学的“轴对称”,使学生对图形与变换中的全等变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渗透让学生用图形变换(此处指全等变换,下同)的视角考虑空间与图形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实验设计的问题与改进 1.1教材呈现 08苏教版《化学实验》第33页“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实验操作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1.本实验在教科书中的位置: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属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内容,参考课时为1课时。2.实验对象:选取的实验对象是低龄小动物,如小鸡、小鸭、小狗、观赏小鸟等。3.实验原理:动物有多种不同的学习行为,其中推理学习行为的建立是较为复杂的,绕道取食一次成功是推理行为。如果要经过反复试探才能解决就不是推理学习行为了,而是“尝试与错误”的学习行为。有些动物如大狗、大鸟也要经过“尝试与错误”学习过程才能解决绕道取食问题, ,但它们很快能学会,而幼小动物学习行为的建立时间相对较长,学习过程更明显。4.实验设计及改进:由于本实验要求在一课时内完成,场地选择,实验用具设置好后,幼小动物往往要经过反复多次“尝试与失败”,一节课难以完成。如果采用人工引导,教会其绕道,逾越障碍,不仅学习行为的建立过程明显,而且,一节课内可换几种动物重复实验,省时高效,让学生对动物学习行为的建立有更深的实验体会。  相似文献   

8.
蔡启仙 《物理教师》2007,28(10):31-32
在浙教版《科学》教材7年级上册的第4章第1节“熔化和凝固”中,编者试图通过探究海波熔化特点的实验,让学生发现晶体熔化时,继续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的规律.为了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总结出晶体熔化的规律,教材中的实验采用“水浴”加热,如图1所示.采用水浴加热海波,其目的是为了使海波受热均匀.但是用该实验装置测定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时,却难以观察到熔化过程中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的规律.下面我从实验的异常现象入手,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两点改进措施,供同行们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宋春东 《物理教师》2005,26(4):0-31
1课后实验及其存在问题 “借助铅笔或木棍把气球塞进一个瓶子里,并把气球口拉大反套在瓶口上.用力向气球里吹气,你会发现,无论怎样用力去吹,都不能把瓶内的气球吹大.做这个实验观察现象并解释其原因.”(如图1).这是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物理》第一册第十二章第七节“气体的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的课后小实验,也是《动手做》报等刊物曾经介绍过的课外小实验,  相似文献   

10.
在高职《物理》(第二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一节中,讲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传递”现象.在课本第11面有两个演示实验,其中“摩擦和加热使铁块的温度升高”这个实验要在课堂上演示不大方便,且实验效果欠形象直观,特别是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的“热是如何传递”的问题,这一实验无法说明.笔者在反复琢磨后,设计了一种能形象直观地演示热“传递”的实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1问题的提出 2003年4月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新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在数学教学中不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渗透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材“问题探讨”处安排了“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此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和后面内容的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原装置进行了改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托里拆利实验是学习大气压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如何认真仔细操作、观察并提出多个扩展问题来渗透思考这个实验,是学好“大气压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四段“渗透式”数学实验方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将数学实验按照“实验基础”“演示实验”“独立实验”及“综合实验”四段逐步渗透到高职数学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有这么一条:“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新课程实验理论也强调恰当对“文本”、“课堂”的超越.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搜集信息”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偏离新课程实验的航向。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实验题已从“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的考查演变到“实验设计、科学探究”的考查.新课标提倡研究性学习.要求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所谓设计性实验,是指在学生掌握的基本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基本测量仪器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命题的考查内容,涉及到对实验原理的再认识和加工,实验方案的确定等,其中包括实验器材的选择和迁移运用,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误差的分析及对实验的总结和评价等.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的第(1)小题往往是有关测量仪器的读数题或力学实验题,而第(2)小题常常是电学实验题,几乎届届如此,并且常出常新.其原因不仅仅是电学实验在《考试大纲》的“知识内容表”列出的实验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更在于通过它能全面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电学实验,对它进行重点复习.  相似文献   

18.
《识字7》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课,其主要学习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1.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冷”“淡”等6个字。  相似文献   

19.
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新课标实验教科书“整式”(第十五章)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添括号法则、整式的四则运算、乘法公式以及因式分解.这些知识是在以前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和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础上引进的,是以后学习分式、根式运算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或缺的数学工具.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进率。2.通过抽象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结合教材和教学,有机渗透“实践第一”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