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听到有的政治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问题我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理解不透。”究其原因,固然与老师的“讲”不无关系,但我认为学生没有积极的心态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植树问题”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又无从找到形象教学模型的内容。两年前我第一次教这个内容时,想尽了一切办法.也费了好多口舌,但是.学生还是不能全面掌握。但是当听完柏老师的这节课后,我顿时醒悟了。  相似文献   

3.
听一位老师上《会说话的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课时,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里.我发现她就只分析了课文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路上的灯.大约140个字。既没有难写的字词,也没有难以理解的句子,讲来讲去就是红灯停、绿灯行。讲了以后便一遍又一遍地读。课堂单调乏味,要不是有我这个外人在。学生肯定坐不住了.  相似文献   

4.
学生:老师,您在讲范畴这一章时,曾讲过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当时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觋在也还没有完全理解.您能再给我讲讲吗?  相似文献   

5.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6.
这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青山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年轻的苏娟老师发现,即使强调了很多遍,仍有很多学生对退位减法的借位问题进行“模糊处理”。学生的练习经常因为不点退位点使结果出现错误。老师反复的纠正错误“: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记得点退位点才不容易出错。”练习时一个学生悄悄的对苏老师说:“老师,我听说过一个关于退位减法的小笑话,我想讲给同学们听听。”苏老师正愁这个普遍性的问题总不能解决,不知道这个学生的笑话会不会与这个有关呢?学生开始说他的笑话“: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一天,老师讲退位减法,告诉…  相似文献   

7.
初中的数学教师都知道函数是代数中最难的一部分,尤其是甬数类型的应用题更是难,老师感到难以讲解,学生也难以理解.有的题目甚至是老师声嘶力竭的讲了很长时间,学生却一点也没听懂.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有这样一类函数应用型问题,题目中有四个量,这四个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一看题目就感到无从下手,理不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探究和摸索.找到了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能达到大部分学生当堂理解,并可以当堂自己独立做出同类习题.下面把我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8.
那天班会上,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请问,当一个老师不尊重学生时,学生是不是也可以不尊重他?”学生的提问使我一时难以回答,因为,也就在刚才,我对学生说:大家一定要学会尊重别人,一个不知道尊重别人的人,也就难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学生显然是针对我刚才的话而提出这个问题的。为争取较多时间整理思路,我就又顺势问了一句:“能否举一些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例子?”“比如,有的老师挖苦学生,讽刺学生;有的老师体罚学生;有的骂粗话,赶学生走……”学生的例子显然很多。原准备整理一下思路、讲一通大道理的我,听到学生举了这么多例子,便改变了主意…  相似文献   

9.
付慧清 《江西教育》2004,(18):32-32
说起“没问题”,我便想起了老师们下课前常对学生说的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我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不信.去问问学生.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多,难怪很多老师课后大呼“没想到、没想到”。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我应邀到一所中学听课。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黄河颂》。整节课。女教师讲得生动、流畅、自然,学生学得也非常投入,课堂气氛格外活跃。临近结束,一名男生站起来问:“老师,课中有一句话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我不理解。地理课上,老师明明讲,黄河水最终流入渤海,中却说奔向黄海之边。”女教师愣了一下,当时,我估计这位老师备课时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女教师迟疑了一下说:“我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想是不是因为黄河水流入渤海。而后又汇入黄海,所以,作才写成奔向黄海之边。课后,同学们最好去查一下相关资料或请教地理老师。  相似文献   

11.
经常听到老师们说:“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考试时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学生出错呢?”为什么会出现“老师反复纠错,学生重复出错”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是我们对讲评课的认识不够,使得讲评课的效率低下,没有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弥补缺漏,加深理解,强化巩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东升 《物理教师》2006,27(7):37-39
1物体还能够返回到原来的高度吗?在我校高三的一次物理考试中,有一道使学生们颇感困难的力学选择题.学生们对老师所给出的答案表示不能理解,于是纷纷找我进行辩论.情急之中我也找不出什么好办法把问题给他们讲得很清楚.过后我静下心来反复思考了这个问题,并寻找能够让学生们尽快接受的讲法。  相似文献   

13.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14.
一、老师要做到精讲善练,充分实践。   知识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老师不讲,学生就不懂;技能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老师不训练,学生就不会。学会运用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就是一种能力。使语文知识和能力得以发展的途径是实践。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讲、学生只是听,学生的知识是“听”来的,而不是“学”来的,至于能力培养则是空谈。但我认为,并不是说老师在课堂上就少讲或不讲了,其实是对老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精讲”,只有精讲,才能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在更多的时间里,促使他们自主地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  相似文献   

15.
“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实验课的设计阳新县兴国镇中心小学邱永甲(435200)“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这个课题,是小学自然教学中老师感到棘手的课题之一,其原因是概念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引导不得法,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  相似文献   

16.
教师讲完了长方形面积计算以后,对正方形面积计算,只提出了一个问题:根据我们前边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谁能想出来,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算?全班学生都举手要回答。这位老师说,“我还没讲呢,你们怎么就会了?你们很会动脑子!”这时,班上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非常高兴,“老师还没有讲呢,我就会了”。然后,老师说:“你们都会了,你们能讲出道理来吗?”老师点了一个学生的名字,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长方形,求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  相似文献   

17.
学完了七年级数学课本下册第31页第7题“造桥选址问题”后,我对我校七年级学生进行了统计调查,发现很多同学对此问题不是很理解.现在让我们班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来讲讲这个问题吧.相信你看了下面的内容后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学习的智慧     
一个学生诚惶诚恐地来请教他的老师:“老师,请问我要怎么样做.才能够学会您所有的智慧呢?”这个学生的老师是一位深具智慧的大师.他听到学生这样的问题,笑了笑之后反问学生说:“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够学会我所有的智慧呢?”学生想了想,说:“我以为.最好老师能够一次教会我所有智慧的关键,让我能够完全了解老师您所了解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先请大家看两个教学片断,第一个是我亲历的,第二个是我看到的———片断一:(学了“12-8”以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生1:老师,8减12等于多少?(我的想法:怎么提这个问题?8-12的答案是-4,学生还没学负数。不能讲,讲了学生也不明白,肯定会越讲越乱。怎样“快刀斩乱麻”呢  相似文献   

20.
平时我喜欢找学生谈心。面对面的方式,固然很好,但学生还是不太敢说真心话.尤其是关于老师的缺点或不足。这时,我总是鼓励学生:“你大胆说.老师不会计较.老师就喜欢听你们对我的评价.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是你们的真心话.尽管说!”在我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怂恿”下.学生就会怯怯地说:“最不喜欢的是你喜欢拖堂.我们特烦!”一个人是这样说,三个五个也是这样说:男同学是这个意见,女同学还是这个意见;上届学生这样说,这届学生才开始教.就这样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