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斌 《中国广播》2006,(6):22-23
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体,从世界范围看,具有三重属性,即: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公共属性。就我国而言,政治属性是指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  相似文献   

2.
电视台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沟通党、政府与人民群众心声交流的桥梁。电视对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强大的启迪和引导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地方电视台节目质量,已成为各级电视台工作的重点。地方电视台要抓住地方特色,利用地方特色增强节目活力和吸引力,是地方电视台提高新闻质量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一、切入点———地方电视台一定要办出地方特色  任何人或者事要想在别人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有其独特之处,电视新闻更是如此。据部分地方电视台收视调查显示,广大观众最感兴趣的新闻主要有以下5大类:(…  相似文献   

3.
市、县级地方电视台处在新闻宣传的最基层,是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是当地的主流媒体,其舆论引导能力的大小和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关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但是,地方电视台特别是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地方电视台,由于所处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加上自身的整体实力有限,专业人才缺乏等,制约了其舆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电视,无论是受众还是创新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威胁与挑战。相对于党的喉舌——央视和办台经验丰富的省级卫视而言,地方电视台生存空间受到的挤压不言而喻。然而地方电视媒体的资金实力、技术装备、人才资源、办台经验等诸多方面较央视和省级卫视都比较匮乏,最终出现节目市场占有率低、受众面窄等一些列问题。如何发挥地方电视台的区域优势,如何在激烈的电视节目竞争中抢夺市场,已经成为地方电视媒体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新媒体语境下的地方电视台发展路径初探不仅仅是各大地方台突破自我的发展以寻求发展,更是传统电视媒体节目市场占有率的"再次分配"。  相似文献   

5.
我国电视事业具有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政治属性,大众传播的社会属性,产业组织的经济属性三重本质特征。中国电视产业化、市场化的历史走向,作为一种新的时代动力,推进着电视行业的姿态调整,催动着电视作品的变革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公信地位和实力消长。  相似文献   

6.
从中央到地方,每年一度的“两会”不仅是全国和地方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全国和当地群众关注的热点。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两会”是各媒体的综合竞技场,地方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做好每年的“两会”报道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让枯燥生硬的会议新闻在及时、准确、重要的同时又能够生动、形象,吸引受众,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1989年11月28日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并且强调:“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各级党报要这样,部门和专业性的报纸也要这样。虽然有许多新闻本身不带政治性,但是,从任何一个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总的新闻宣传来说,都不可能脱离政治。”这就说明,不仅党报和电台、电视台,而且各种专业性报纸,都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都必须  相似文献   

8.
电视事业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创业之初只具有单一的喉舌作用,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经营内容。但由于电视是种高科技、重装备的行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有大胆者出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朴素思想,引发了以广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视传媒改革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视传媒具有“二重属性”,我国电视传媒改革需要兼顾政治与经济双重目标,不同经济体制环境下的电视传媒改革模式中相关主体的经济关系存在显著差异,我国电视传媒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同时政府需要加强对电视传媒的监管和规制。  相似文献   

10.
地方电视台常常碰到这样一个难题:会议新闻多,尤其是一些本该避免的小会议新闻难以避免,有时还喧宾夺主。所以有人说,会议新闻是地方电视台的“软肋”。怎样搞好地方电视台的会议新闻,早已是地方电视台新闻工作者的热门话题。 地方电视台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喉舌,应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无庸置疑的。但当各种有关会议的画面充塞荧屏,有关文件内容成为惟一的解说词时,等于我们把新闻节目等同于文件,电视台作为新闻媒体的特性就会削弱,观众也有意见。我  相似文献   

11.
我们通常讲电视是一种行业。现在讲,叫作产业。总之,它是一个具有生产性质的范畴,所以必然涉及经营。 电视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产业。它所追求的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完整统一的内涵是党性、人民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完整统一。宣传是它的主功能和“经营主线”。研究电视产业的立足点和归结点都在于寻找出一条能够充分保证电视“喉舌”功能得以发挥的产业路子。通过产业、“喉舌”两个功能的契合,达到在市场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的电视事业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在整个电视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意义。 从严格意义上讲,电视台是播出机构,它主营的  相似文献   

12.
每年的"两会",是各地级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是各地电视台全年宣传工作重点。电视媒体究竟应如何做好"两会"宣传报道,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电视人一直热议的话题。个人认为,各地方电视台必须树立改革创新的观念,认真研究解决"两会"报道中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作为既具有政治属性同时经济属性越来越显现的新闻媒体.如今已全面走向市场,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媒体与省级以上媒体相比,除共同担负“喉舌”职责、发挥“引导”舆论的功能外,其地方性、本土文化的特点亦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一种试图改善地方电视台报道本地新闻的努力正风靡全国,当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开播之时,当随后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之时,新闻的定义以及判断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新闻价值都发生了变化。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①也有学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符合了中央关于新闻改革的思想,总之,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博得一片好评。民生新闻受宠的原因分析其一,电视民生新闻创造了高收视率,民生新闻成为地方电视台最能盈利的产品。地方电视台在与中央电视台的…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主持人是架起电视传播媒体与观众之间“人物化”的桥梁,是一个电视台的形象,是“喉舌”中的“喉舌”。在风起云涌的新闻改革浪潮中,电视新闻的主持人也同样被推上了浪尖。人们不再满足于“正襟危坐、字正腔圆”广播式的播报,不再满足于背诵着记者写好的新闻稿到现场振振有词“话筒支架式”的主持人所作的现场报道。人们呼唤着有更多的充满激情、短平快海霞式的主持人正在《现在播报》;呼唤着有更多的雷厉风行、  相似文献   

16.
新闻改革,确立了新司节目在电视荧屏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新闻成了电视的“第一语言”。虽然中央台新闻节目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地方台望尘莫及,无法比拟,但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还是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空间。这几年一些省、市(县)的电视台新闻节目搞得有声有  相似文献   

17.
一个时期以来,有些人以传播学淡化或否定电视宣传的喉舌作用;用一种虚伪的中性的所谓电视是多功能、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回避电视这一现代化宣传工具的阶级性与政治倾向性。在电视专题典型报道中掺进许多“杂质”,冲掉电视宣传的指导性作用,冲掉典型报道的楷模作用。这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的反映,不得不令人深思。故笔者欲结合当前电视专题节目中典型报道的“杂质”问题进行一些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8.
新闻广播在发布政令、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职能上处于厂播媒体最重要的地位,主要发挥着“喉舌”功能,其改革具有巨大的联动、示范作用。1983年的第11次全国厂播电视工作会议曾提出:“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厂播电视宣传的改革”。正如当日寸的厂播电视部吴冷西部长在这次会议上指出的:“新闻这种形式最为领导关心、群众关心,最能  相似文献   

19.
方言类电视节目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培 《现代传播》2006,(3):143-145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传媒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型频道的大量开播,电视媒体的竞争日益加剧,而我国既有的这种中央、省、市各级电视台在城市交叉覆盖的电视体制,更加重了地方电视台的生存压力,为了突破这种困局,一些地方电视台纷纷在节目的个性化、本土化、分众化方面进行改造。于是,方言类电视节目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勃兴之势,一度成为电视台收视新的增长点。成都、重庆两地是方言类电视节目“出头”较早、且颇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众所周知,仅成都一地就有《经济麻辣烫》、《天府食坊》、《串串香》等相继“出台”的方言类节目。材料表明,成…  相似文献   

20.
孙茜  任民 《记者摇篮》2006,(7):50-50
对电视新闻来说,选题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选题是电视新闻报道的第一个环节,决定了新闻最重要的素质—一新闻价值。可以说:谁拥有新颖、优质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新闻选题创新对电视新闻创新至关重要。创新电视新闻选题,必须改变传统上按时政、文教、科技、财经、工业、农业、体育、法制、社会等内容进行选题的习惯,从“四个结合”的角度进行选题。一、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喉舌性是电视新闻的根本属性。电视的对象是观众,贴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