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杜莉娜 《文教资料》2012,(34):16-17
秦《诅楚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声讨楚王熊相,并祈求神灵保佑秦国战胜楚师的刻石文字。石共三块,文字基本相同,分别以所祭神名命名:一曰"巫咸文",一曰"亚驼文",一曰"大沈厥湫文"。《诅楚文》出土日久,研究成果亦丰,然其中尚有未能尽解之问题,故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补阙:一、词语校读札记;二、由《诅楚文》看祝祷辞文体概况;三、由《诅楚文》看先秦时代告神之礼。  相似文献   

2.
敦煌变文<(齿牙)(齿可)新妇文>有"(齿牙)(齿可)"一词,虽经众家解释,但终无确诂.本文试图从同源词的角度来解释这一词语.  相似文献   

3.
有关<诗·汉广>的诗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经学的解释,有文学的解释,<战国楚竹书诗论>的发现为我们重新认识其诗旨提供了契机."水"这一原型意象,成为解读其诗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一、《诅楚文》刻石的历史背景《诅楚文》就是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十七年、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的秋天,秦楚大战于兰田(今陕西兰田县),秦惠文王诅咒楚怀王的文字。因为文章的目的是诅咒楚国,是希望神灵降祸于楚师,所以世人通称它为《诅楚文》。战国中期,秦、齐、楚鼎足而立,成为雄霸一时的三大势力。秦要向东方发展,最害怕楚  相似文献   

5.
张会光 《现代语文》2006,(5):111-111
<现代语文>读写与考试版05年1月刊"语文小百科"栏目中的<普遍用错的"空穴来风">一文,从"空穴来风"的出处(宋玉的<风赋>),白居易诗中的准确运用(朽木难免蠹,空穴易来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等方面,确定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并且据此判定"‘孙白'挂帅纯属空穴来风,张海涛将继续执掌女足","田亮进军娱乐圈并非空穴来风"等句子对"空穴来风"的运用全错了.  相似文献   

6.
<赤壁赋>与<月迹>两篇文章被同时选人了中职语文第二册.<赤壁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月迹>是我国当代文学家贾平凹的美文.本文试就两文的创作思想和写作特色作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7.
"折衷"是刘勰的主要论文方法,<文心雕龙>"变乎<骚>"一语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折衷"思维模式.在刘勰看来,体"资于故实"、数"酌于新声"是文"变"之"势"、"理",而<楚辞>则是对这两者的集中体现."变乎<骚>"者,实指<骚>(概指<楚辞>)为文"变"之典范.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词典>对<国语>"是知天咫,安知民则"中的"则"给出名词"方法"和语气词两种不同解释,这是<汉语大词典>的疏漏之处.此处"则"应为名词,意为"方法".  相似文献   

9.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以下简称<讽谏>).邹忌高妙的讽谏手法,成为劝导艺术的经典范例,为世人所称道."讽"乃全篇的文眼所在. <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讽"的解释是:"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指责)或劝告."可见,"讽"的本质是"委婉含蓄,启人自悟",而非直言劝告,与"诤"(直言劝告)相对.但这仅是对"讽"的笼统理解.历史上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人喜用、善用"讽"谏手法,但细辨明析,不同人,不同时间、地点,所用的"讽"谏手法又不尽相同:或比喻,或类比,或归谬,或寓言故事……邹忌所用"讽"具体属于哪一种方法呢?人教社现行课本该文课后"练习"第三大题说,"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自选感兴趣的话题,运用譬喻的方法说一段话",暗示<讽谏>一文用了"譬喻"方法.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该文的"内容分析"中也说:"……这里,没有对齐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也把邹忌所用"讽"谏手法看成"以事设喻".  相似文献   

10.
当下对<水浒传>中"一丈青"的解释有多种说法.从<金瓶梅>中的"一丈青"入手,可得出<金瓶梅>中的"一丈青"身材既不高大面容也不漂亮,并联系各种文献及民间材料,认为"一丈青"本意是"泼辣、悍勇"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