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地市报理论宣传,作为地市报整体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群众的关注。当前,思想理论领域空前活跃,思想观念多元多变多样,在理论宣传上勇于担当,各级党报当有作为。作为地市报,提升理论宣传水平,在方法上要求突出基层大众对象,巩固一个阵地、着力一个结合、培育一个风格。巩固一个阵地。这个阵地就是理论专版。地市报开展理论宣传要有连续性、稳定性、系统性,理论专版必不可少,且其编采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较之于中央和省级大报,地市报开展理论宣传的局限性也比较明显,突出的表现一是组稿难,二是创新难。组稿难,难在理  相似文献   

2.
在世纪之交新一轮竞争到来之际,作为地市报怎样才能在竞争中获胜?我认为进行科学定位,是地市报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说来,地市报必须解决好宣传定位、市场定位、质量定位。一、宣传定位。地体&应在坚持鲜明党性原则。及时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集中挖掘地方新闻和广揽八方信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于地市报的宣传定位,长期以来,人们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党报姓‘境”,不存在宣传定位问题。其实不然,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地市报与其它党报虽然都要坚持宣传的权威险和指导性,但在宣传对象。宣传范围、宣传内容、宣…  相似文献   

3.
地市机关报理论宣传的现状近年来,市场经济大潮席卷神州大地,新闻媒体相互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市机关报纷纷打出"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旗帜,全力以赴抓新闻,讲究新闻立报。这无疑是对的。但在不同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一种忽视理论宣传的倾向。多数报纸不约而同地大幅裁减理论编辑人数,压缩理论专版版面,拉长理论专版出版周期,有的地方甚至一度取消了理论专版。据统计,全国地市机关报中每星期固定安排了一个理论专版的不到三分之一,编辑力量的安排更是捉襟见肘。这种现象是与我国目前的政  相似文献   

4.
地市报宣传的几种误区诊治邱祥启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新闻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市报越办越好。但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为数不少的地市报,在宣传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几种不可忽视的误区,需要加以改进。误区之一:画地为牢,闭关自守。地市报...  相似文献   

5.
有一句名言:“当今世界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作为全国最基层的党报,地市党报长期以来面向农村,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办成了农村报、农民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深化,地市党报究竞路在何方?今后的走向如何?[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整个宣传思想战线的根本任务,也是党报的根本任务。这四项任务,概括了现阶段党报的主要功能,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然而,近年来有些地方报纸尤其是地市报却由于种种原因,走进了重评论宣传、轻理论宣传的误区,程度不同地淡化了理论宣传,还有的放弃了理论宣传阵地,使报纸  相似文献   

7.
师向华 《今传媒》2012,(8):127-128
时事宣传是地市报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时事报道是地市报的一项重要任务。时事编辑肩负着做好时事报道工作的光荣而艰巨的重任,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过硬的业务功底、广博的文化知识、果断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等基本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事宣传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的地市报,应该地方性、开放性并重,让读者“一报在手,尽知本地新闻,了解国内大事,知晓世界风云”。因此,它必须处理好服务中心工作与全方位服务读者的关系,处理好“立足本地”与“放眼四海”的关系,自觉地运用新闻规律办报,尽可能地满足读者获知更大范围信息的需要。 地方特色要融入大背景 地市报是地方性综合报纸,它最大的个性特色就是地方性,这是地市地的立身之本,也是其价值所在。地市报的地方性在报道内容上的体现是让地方新闻唱主角。作为地市报,首先要保证地方新闻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9.
地市报新闻研究室是地市一级报纸的新闻学术研究机构,重视并充分发挥这一机构的作用,对于加强新形势下的地市报新闻学术研究工作,推进地市报新闻事业的深入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市报新闻研究室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地市报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地市报新闻学术研究工作日趋活跃,已从单纯的新闻实践逐步走上了与新闻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以山东为例,全省17家地市报已有四分之三以上建立了新闻研究室。尽管这些新闻研究室大都建立时间不长,但在总结新闻实践经验、开展新闻理论研讨、交流新闻业务、传递新闻信息、培训新闻队伍、整理新闻资料、参与  相似文献   

10.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党报尤其是地市党报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弱化或者取消理论宣传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理论阵地萎缩,反应迟钝麻木。一些地市党报往往以地市报理论宣传搞不出什么名堂、读者不喜欢、广告缺少版面为由,或是取消理论版,或是压缩理论版;党报的理论宣传也是报纸新闻宣传的组成部分,理论稿件的刊发要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有较强的时效性,而一些党报的理论宣传往往慢三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市报纸研究会,《新闻理论与实践》报举办这次大赛,旨在促进和深化地市报纸的新闻改革。凡在地市报工作的总编、副总编、社长、副社长、党委书记、副书记、顾问、调研员均可撰文参赛。这次论文大赛设最佳论文奖,优秀论文奖,论文佳作奖三个等级。凡获奖作品按等级发给证书和100至400元奖金。《新闻理论与实践》报和《地市报信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1998,(3)
1998年4月10日至12日,由《新闻界》杂志主办、宜宾市委宣传部、宜宾日报承办的“典型宣传”理论研讨会在美丽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召开。我省地市州报、行业报、企业报的老总与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各抒己见,相互切磋,深入...  相似文献   

14.
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报纸宣传质量,不论从地市报的目前状况看,还是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都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因为:一、地市报的现有从业人员成份新,基础差;二、地市报的体制不完善,不定型,没有现成的规律和模式可循;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给地市报带来机遇和挑战,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四、中央前不久提出的要治理新闻出版业中的散、滥现象,地市报也应以此为工作的一个方针加强自身建设。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地市报有些共性的问题需要解决:一、要坚定正确的办报方向,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市报研究会4月21日在河北沧州召开成立大会。我国目前有地市报260多家,总发行量3000万份。这次成立的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为地市州盟报的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的团体会员单位。其任务是不定期交流思想和经验,促进地市报新闻改革,开展组织学术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宣传.历来是地市报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领导重视自不必说.广大干部群众对市委中心工作的关注程度.能否身心合一地投入其中.地市报宣传舆论的引导也是重要因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林新华 《新闻传播》2004,(12):45-47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文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者缺乏动辄就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就没有,并不就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地市报呈崛起之势。这不仅表现在它的数量的不断增加、新闻的逐步优化、版面的日渐斑斓,也表现在地市报新闻研究工作的加强上。从新闻刊物上看,地市报新闻工作者撰写的理论文章所占篇幅越来越多,许多文章也从过去的“工作总结型”向“理论探讨型”转变。《地市报学》《地市报总编揖学》等理论课题,正在积极酝酿之中。目前。绝大多数地市报已建起“新闻研究室”一类的机构,地市报新闻理论研究队伍也已初步形成。我们相信,这将成为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不容否认,地市报新闻理论研究有它的劣势,如视野相对狭窄,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由于工作任务繁杂而导致的时间相对紧张等等。但同样不容否  相似文献   

19.
刘东霞 《新闻界》2007,(5):18-19
本文以媒介生态位理论为主要分析工具,从媒介生存发展的角度,结合笔者对一些地市报的调研和有关文献,分析我国地市报的报业生态特征,以期为地市报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之一。但目前地市报记者、编辑的理论水平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这是影响地市报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人员结构看,地市报编采人员相当一部分来自基层,有的仅有高中学历,多数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理论;有大专、本科学历的编采人员,学中文的居多,对理论大多也是一知半解。从地市报平时的学习情况看,大都忽视理论的学习和修养。从编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