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一、失 网络文化历史上的陌生人 副刊 盛世华章里的孤独者 当今的网络盛行和报纸副刊相共相处的时代,一如公元13世纪初乱世纷争的局势。读历史想到的是今世,读大漠之上的硝烟想到的是纸上的风云。2004年,《南方周末》发表《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一文,引用龙应台的话:“台湾报纸的副刊一个接一个消失……大陆的副刊在转型经济中面临同样的问题。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色:副刊没落了。”  相似文献   

2.
王超群 《青年记者》2008,(15):43-44
早在2004年,<南方周末>就发表了<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一文,其中引用龙应台的话:"台湾报纸的副刊一个接一个消失……大陆的副刊在转型经济中面临同样的问题.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色:副刊没落了."副刊没落了!一语惊醒梦中人,中国新闻界开始了忧虑、反思和探索,副刊该怎样突破生存瓶颈,重获新生?笔者试从经济学与文学的双重视角,透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无可争议,当今社会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当年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第四媒体,不断冲击传统媒体。网络文化带来的快节奏阅读习惯.使得一向以优雅闲淡示人的传统副刊步履维艰。早在三年前,《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纸上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的文章,谈到了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互联网的普及对传统副刊造成的巨大影响,也对副刊的没落表示了无可奈何的叹息。  相似文献   

4.
2004年9月9日的《南方周末》刊登《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只是发出了对当代纸媒体传统副刊“没落了”(龙应台语)的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当代纸媒体副刊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精神炼狱:要么向大众化投降,要么在传统学精神高蹈中阵亡。与当代纸媒体的新闻版面强烈扩张相比,传统副刊版面被挤压到报纸的边缘,随时有可能被驱逐出境。面对这种困境,一些热爱副刊、对副刊抱着深厚感情的化人开始反思副刊地位,并从中寻找突围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钱萍 《传媒观察》2007,(4):51-52
网络时代,报纸副刊正在逐渐走向式微吗?早在两年前,《南方周末》就发表过预见——《纸上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这篇文章中几位学者的观点深刻犀利,谈到了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互联网的普及,对传统副刊造成的巨大的影响,也对副刊的没落表  相似文献   

6.
在远东中创新──浅析《天府》副刊版面语言廖中美今年初,四川日报扩版后的副刊,诞生了一个“新生儿”──《天府》综合性副刊。编辑们在形成《天府》副刊的版面风格上,作了些有益的尝试,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关领导也评价说:“《天府》在规范中创新。”1月份...  相似文献   

7.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8.
黄团元 《新闻前哨》2010,(6):102-102
不久前,诗人、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发表《副刊切忌搞“小圈子”》,该文以“台湾报纸副刊几乎引领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副刊成为文学青年步入文坛的入门券”为切入点,指出目前我国报纸副刊“办得好的、卓有特色者不多”:历数副刊“重名家”、搞“小圈子”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呼吁“报界从业者深思之,以求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先生系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人,他是一位誉满中外的高产作家,又是主编报纸副刊的高手。他自1919年步入新闻界,在长达30年的新闻生涯中,先后主编过《皖江日报》副刊、《世界晚报》副刊、《世界日报》副刊以及北平《新民报》副刊等。张恨水主编报纸副刊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10.
报纸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至今,已成为报纸有机的肌体.既活跃了版面,又提高了读者的文化品位,留住了报纸读者,可谓功不可没.进入互联网时代,由于受到网络的冲击,报纸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此情境下,作为报纸附属的副刊是否已没落?还有无存在的必要?笔者以西安晚报创办的副刊《阅读周刊》一年来刊发传播的实践为例,得出结论: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会更加大有作为,它不但不会消亡,而且会越来越被重视.  相似文献   

11.
简敏 《新闻前哨》2007,(1):43-45
中国报纸分设副刊可以上溯到1875年上海《申报》在新闻版面之后公开征求“骚人韵士”的“短什长篇”,刊登“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1911年,《申报》设《自由谈》,并将之作为一个长期的栏目固定下来,由此,副刊正式定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是与报纸副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文化运动中的四大副刊——北京的《晨报副镌》、《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名家荟萃,佳作不断,共同形成了中国文艺副刊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这时副刊摆  相似文献   

12.
自1897年11月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上海《字林沪报》的《消闲报》创刊,我国的报纸副刊已走过了百余年的漫漫长路。这期间副刊经历了多次内容、形式和功能的转变,研究报纸副刊的专家学者也把这一百多年的副刊发展史分成了四个阶段:《消闲报》创于U至“五四”时期;“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1]。  相似文献   

13.
报纸的专副刊与新闻版一起构成了一张报纸的内涵与品位。长期以来,党报的专副刊都是以传统的文学性副刊为主,但是在当代丰富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读者喜欢什么样的专副刊?党报专副刊如何定位?版面如何配置?这些问题可能都需要做一番新的审视。本文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解放日报》《杭州日报》四张党报为例,剖析当下党报专副刊的发展态势和理念。  相似文献   

14.
新闻性--报纸副刊的活力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副刊从其起根发苗至今,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其间,副刊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幼稚到成熟、由形式单一到内容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特别是对在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来说,更是功莫大焉。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需要特殊的文化阵地。副刊被先进的知识分子用作宣传新思潮的讲坛,推动新文化的园地,为新文化、新思潮的传播推波助澜、摇旗呐喊。也因此,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副刊、《时事新报》副刊等,不但在当时声名远播。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15.
副刊初探     
大凡报纸、杂志大都办有副刊,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每周一个版面,《求是》杂志的“绿野”副刊,每期12个版面。副刊文艺属性强,文字活泼,有“文”、“杂”、“短”、“活”的特色。由此,有人把副刊称之为“文艺副刊”,把主持副刊工作的部门,称之曰“文艺部”,或曰“副刊部”。虽称谓殊然,但副刊的概念应当是:报纸杂志上登载除新闻体裁外的其他体裁短小精悍的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固定版面。但是,辞书上对副刊的概念解释有失偏颇,例如,《辞海》:“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报纸的副刊一般要求与新闻、评论起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元三 《青年记者》2009,(17):47-48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17.
董岩 《传媒》2003,(1):23-24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著有《新闻三部曲》、《传媒新论》、《继承与超越》,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午后,主持人采访了梁衡先生。作为著名的副刊作家,他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发表于报纸副刊。在这次采访梁衡没有谈及创作,专门谈的是关于副刊的理论问题,特别是他有很多以前没有议论过的问题:1.研究副刊不能只关注文艺副刊,还应有娱乐、知识、学术一共四类;2.副刊的本质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应该把副刊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研究;3.办好副刊要做到四有:有准确的定位、有出色的稿件、有一批好作者,还要有个性;4.要研究报纸副刊的双重性:文化性和信息性;5.要区分副刊与新闻在传播功能和手段上的不同等。本刊拟分四次陆续刊出采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暮鼓声声     
《新民报》北平版创刊时只有三个副刊,即《北海》《天桥》和《鼓楼》。1946年9月又增添了《北京人》《新世界》《小家庭》三个副刊和一个三日画刊。《北海》是文艺副刊,由张恨水先生主编。创刊时刊载了茅盾的中篇小说《生活之一页》,老舍的长篇笔记《八方风雨》,郭老的短篇考古论著,章士钊、沈尹默、于右任等的旧诗词,张恨水自己也写了长篇小说《巴山夜雨》。该副刊在当时颇有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网上冲浪,看到这样一则信息:今年(2006年—编者注)10月中旬,上海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在京举办盛大作者座谈会,纪念文汇报副刊《笔会》、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双双创刊60周年,王蒙、吴冠中、范敬宜等大家与会,称赞两家副刊历经60年长办不衰写下当代中国报史传奇,同时又发出许多感慨。新华社当日消息的标题是《众知名学者呼吁:报纸副刊不能被商业化吞噬》,人民日报消息的标题也同一基调——《学者呼吁:报纸副刊不能变成娱乐版》。  相似文献   

20.
江淑峰 《青年记者》2007,(24):60-61
报业有句行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可见报纸副刊的作用非同小可。从新文化运动中《学灯》、《晨报》、《觉悟》和《京报副刊》,到报业激烈竞争下各大报纸的副刊,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东风》、《文汇报》的《笔会》、《解放日报》的《朝花》、《北京青年报》的《天天副刊》及《羊城晚报》的《花地》、《晚会》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