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雷雨》的出现对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戏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雷雨》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中国戏剧文化与世界戏剧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有着无法替代的高度。本文主要从《雷雨》中戏剧性的情节、《雷雨》的悲剧色彩、代表人物性格分析三个方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以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由于西方文化认为人类的悲剧带有宿命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对抗的,主张人反抗自然、征服自然,在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命运带有悲剧性.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融合的,追求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东西方悲剧艺术中人物的塑造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产生侧重刻画忍从型悲剧人物或侧重刻画进攻型悲剧人物的差别.本文对一些东西方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雷雨>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命运悲剧的杰出代表,《雷雨》是中国式悲剧作品的典范,后者对于前者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两部戏剧在结构、主题和情节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闭锁式戏剧结构,通过“发现”实现“突转”,进而揭示真相,情节上都包含了许多偶然性的巧合,但在表现主题上,《雷雨》将纯粹的命运悲剧发展成为社会悲剧,在偶然性情节中包含着历史必然性,这赋予了《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王丽凤 《考试周刊》2014,(25):19-20
纵观我国的话剧历史,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不论从故事的悲剧性、悲剧的构成还是戏剧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上来看,《雷雨》都是彻底的悲剧,具有深刻的悲剧意蕴和丰富的历史、社会内涵,其突出的戏剧艺术和悲剧感染力为中国的话剧史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鲁贵是曹禺悲剧《雷雨》中一个"二丑"似的喜剧人物,他的喜剧行为影响了其他人物的悲剧命运,推动着悲剧冲突向着更加悲剧化的方向发展。曹禺对鲁贵喜剧形象的塑造,由于把握了典型的人际关系,把握了渗透于这种关系之中的悲与喜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大大加深了《雷雨》的悲剧底蕴,强化了《雷雨》的悲剧特色,显示了曹禺戏剧艺术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6.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洁敏 《文教资料》2014,(28):15-16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剧坛的“巨人”,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代表作《哈姆雷特》集聚了多种艺术成分,体现的人物特性完美而又悲剧,反应的人文主义思想鲜明又强烈,这些都是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曹禺,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他的处女作《雷雨》被认为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雷雨》的诞生奠定了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第一人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戏剧发展开拓了道路。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将两部戏剧的悲剧主题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更深入地解读两部作品,从而更好地了解两住剧作家的创作思想及中美文化背景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曹禺和尤金·奥尼尔是二十世纪东西方戏剧届的领军人物。尤金·奥尼尔的创作使美国戏剧真正跨进世界行列并对世界戏剧做出贡献,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曹禺因其一系列经典的剧作被人们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雷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从草创期走向成熟,自上映后便在世界各地进行演绎。把《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的悲剧冲突进行比较分析,可见曹禺和奥尼尔虽身处不同的国家、浸染着不同的文化,但他们的创作所蕴含的悲剧观念却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曹禺的著名悲剧《雷雨》为阐释对象,从悲剧类型、悲剧模式等方面对《雷雨》的悲剧艺术进行阐释,认为该剧属悲剧类型中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融合,侍萍的悲剧属命运悲剧,蘩漪的悲剧则属性格悲剧,全剧笼罩在浓重的命运悲剧气氛之中。其悲剧模式属由《氓》始的夫弃模式的现代重版,并由两个夫弃模式叠构而成,其对中国古代悲剧模式和两方悲剧模式有继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曹禺的《雷雨》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突破了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戏剧模式 ,而且完全超越了“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三种模式 ,独创了“生存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伦理的类别以及伦理与悲剧的联系 ,对《哈姆雷特》和《雷雨》这两部戏剧作品进行粗略的比较研究 ,并指出伦理在悲剧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西传统悲剧之比较--中西传统悲剧的特征与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传统悲剧从古到今一直展现着无穷的魅力。但是由于各自的民族意识不同、人格价值不同,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特征与模式也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2.
中西传统悲剧从古到今一直展现着无穷的魅力.但是由于各自的民族意识不同、人格价值不同,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特征与模式也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3.
从悲剧人物形象、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三方面阐述了黑格尔悲剧观的基本内容,并比较论述了与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异同,指出了他的悲剧理论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剖析了他对东方悲剧的误解,同时分析了中西悲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精品。可与莎士比亚大师的四大悲剧相媲美。剖析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创作者和观众不同的审美心理特征,我们会发现,二者在悲剧结局的创作上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前者的悲剧结局大多“带一条大团圆的尾巴”:后者则呈现出“毁灭式”的纯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5.
中西古典爱情诗不同,表现在中国古典爱情诗委婉、深沉,西方爱情诗热烈,奔放。表现在离别诗上,中国诗我浓重的悲剧色彩,而西方爱情离别诗虽伤感,却充满喜剧色彩、乐观。此外,中国古典爱情诗中出现了一类怨妇诗,而西方爱情诗中充满了对女性的赞美与崇拜。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标志着海明威悲剧艺术的巅峰。小说既融合了悲剧的精神理念,又蕴含了喜剧性的生态智慧,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待自然矛盾复杂的态度。在彰显了人类精神力量之伟大的同时,小说也反映了作者的生态整体意识和对悲剧个人主义的反思。小说反高潮的结局颠覆了西方悲剧思维模式,将征服自然的英雄神话转化为警示现代生态危机的寓言。  相似文献   

17.
爱情和婚姻作为人类重要的日常生活内容,历来是中外文学作品中重要的题材和主题,而爱情中的男女主人公也一直是文人们关注的对象。运用文学比较的方法,研究处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土壤中东西方两个女性——海斯特·白兰与潘金莲悲剧命运的原因,可以看出中西女性悲剧命运的共同性成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画的现代化转型并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它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而逐渐形成异于传统书画的面貌,这种转型无疑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的被迫回应和文化主动选择的结果。伴随着中国社会惨烈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书画分别走上了不同的转型之路,一是复古而求新,一是借鉴西洋写实主义传统,这两者都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现代化结果。  相似文献   

19.
尤三姐与苔丝是中外文学史上两个著名的悲剧人物,两个人物的悲剧都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同时也是命运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曹禺的剧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典戏剧贯有的“大团圆”的人为结局。他不满足于单纯地叙述悲剧情节和塑造悲剧性的人物形象,而是借鉴了西方美学思想和现代创作理念,以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对悲剧意识的建构。他设置了距离感来淡化悲剧发生的时间、空间,以加大悲剧的涵病因同,将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和现实主义创作巧妙地结合,并把观众或读的情感与理智内在地融汇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