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讲述了卖花女伊莉莎意图通过语音矫正和文法学习成为上层社会优雅小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伊莉莎在人生重大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人际困境和自我身份的迷失。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主人公伊莉莎做出身份选择的伦理环境,探讨伊莉莎改变自我的动机以及此后所面临的伦理身份困惑,揭示导致其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萧伯纳通过讲述伊莉莎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个体阶级身份与伦理诉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对该社会中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寄予关注,从而传递出深刻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言之道探讨真正教师的课堂教学之灵魂及其自我认同感。通过对不同类型教师课堂语言的对比分析,展现心灵之师的教学语言风格和内涵,揭示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同时探讨教师发展和改变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3.
《菊花》是斯坦贝克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被誉为"斯坦贝克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在作品中斯坦贝克细腻地描绘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作者用菊花象征伊莉莎的美和她的自我价值。笔者通过伊莉莎的抗争与被拒,"菊"之意象的解读与女性的自我的发现这三个角度,对这一经典作品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肖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其五幕传奇喜剧《卖花女》描写了一位有声望的语言学家息金斯教授用五英磅买了一个出身贫寒的街头卖花女伊莉莎作试验、作赌注,企图想改变她的语言,包装她的外表,让她变成一位似乎出身于豪门贵族的小姐,但是出身贫寒的伊莉莎不愿过着这种受人摆布的生活和精神虐待,要求重返原来生活,从而表现了作“尊自尊,贱自贱”不可逆转的费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匹格马利翁>中女主人公伊莉莎反抗权势、要求独立、追求平等的精神.体现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文章从女性主义视角,针对伊莉莎的个性特征、理想追求方式以及强烈的反抗意识表现采审视她女性意识觉醒的背景条件和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言语产出理论与社会语言学家所归纳出的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特点出发,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自我修正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的核心问题是:(1)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的自我修正行为与性别差异是否相关?(2)在自我修正行为方面女生多于男生还是相反?(3)性别差异与自我修正行为的各个次范畴的具体关系?本研究为定性个案研究,所采取的主要研究工具为课堂观察、录音与做笔记.通过对录音采样的分析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的自我修正行为和性别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不同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分析入手,剖析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提出改变家庭教养方式的策略,提倡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作者认为,语音影响语言学习者的自我形象.克服外语学习者语音心理障碍的关键是学好英语语音.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减少学生的语音心理压力,树立学生良好的外语学习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自我是教师在作为学生和作为教师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起来的对自己教师身份的认同。漠视教师内在自我的激发与建构的校本改革或者区域教育政策,会误导教师进行外部自我认同。内在自我是教师发展的发起者、维持者和加速者。教育改革需要个体从内部入手,从改变自己的内在经验入手开始。在当前的教育情境中,认识和重构自我需要在关系中进行:改变教师与自我的关系;确立师生之间的"帮学"关系;重建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重塑学生与环境的关系;创造个体与领域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英语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淮街,笔者结合实践并试图从学生自我评价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让学生参与对其作文的评价,一定能达到增强学生语言输出技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和伍尔夫"雌雄同体"理论,丁玲的创作可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时期.丁玲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身遭遇而凸凹不平,这种双性人格特征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写作,在她的小说文本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丁玲不断地用理性压抑本我意识,克制自己的女性意识,用理智来从事写作,压制本我,表现自我,走向超我,最终创作出一部描写解放区土地改革最高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2.
马库斯关于自我图式、可能自我、工作的自我概念等观点形成了自我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图式是个体对源于过去经验的自我的认知类化,能够组织和引导个体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过程。可能自我代表了个体可能成为的、喜欢成为的、担心成为的自我,它具有联系自我认知与动机、与自我情感的重要作用。工作的自我概念是在当前的思维和记忆中处于活跃状态的自我概念。马库斯及其同事的跨文化研究表明,文化与人格是相互建构的。  相似文献   

13.
萧伯纳的剧作<卖花女>以奥维德的匹格马利翁的神话故事为原型,同时又为它增添了新的内涵.从作品本身和人物分析来看,息金斯是匹格马利翁式的窒息生命活力的精灵的象征,而伊莉莎却正好是这种精神的反面.剧本展现了卖花女自我认识和心灵发展的心路历程,为古典传统赋予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Emily Bronte created one of the greatest novels in19th British literary history---Wuthering Heights.Through this works,the writers tries to severely criticize the feature in western civilization:negation of the self.  相似文献   

15.
Each counsellor brings his or her personal qualities or wha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in the literature as the “counsellor's self,” when working with client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highlight the theoretical, clinical and research work regarding the self of the counsellor, and to indicate gaps within such work. It is argued here that while the person of the counsellor is vital to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more work needs to be directed at defining this concept, and describing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counsellor engages his or her self whilst working with clients, particularly from a trans-theoretical perspective. Such research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of counsellors, as well as providing potentially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future studies that focus on counsellor variables, particularly those associated with developing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相似文献   

16.
Murray Bowen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时确立的"自我"水平可通过自我本人作出长期的努力去改变。《飘》的主人公斯佳丽由于家庭影响而呈现出较低的原生自我分化力,但在经历了三次婚姻、几经努力后,最终实现了自我分化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埃德娜是一位具有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寻求自我的女性。作为一位女性,埃德娜在男权社会中努力寻求主体意识及自由独立的过程中遭遇到三重人格,即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和冲突,无法摆脱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无法真正实现自我解放,只能走向自我毁灭。她的自我毁灭一方面消解了她为追求自我而作的努力,另一方面又象征着自由和新生。  相似文献   

18.
希克厉替补恩肖亡儿死亡空位后形成的死亡意象对凯瑟琳生存本能的威胁,以及对林敦所代表的凯瑟琳人格双重自我中理想自我的心理认同,使凯瑟琳拒嫁希克厉。而凯瑟琳的死亡本能对希克厉死神意象的心理认同,以及其对真实自我的外在匹配物希克厉的潜意识心理认同,使凯瑟琳迷恋希克厉。  相似文献   

19.
模糊限制语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之中,是自然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学家们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仅限于对它的定义和分类的研究,而没有深入具体地研究某一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表示自我观点的这种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定义和细分,并试图在顺应论的框架下探讨了这一类模糊限制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