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琳 《考试周刊》2009,(48):39-40
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女主人公苔丝,其悲剧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社会、性格、宿命等三个角度分析苔丝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黄华 《文教资料》2011,(2):22-24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以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为背景,审视其喜剧作品《无事生非》,展示女性的悲剧命运,以男权社会中女性天生低贱这一前提为出发点,分析女性的悲剧性身份与地位,揭示了女性的线性生存模式:低贱的性别身份→物化的社会地位→悲剧的宿命结局。  相似文献   

3.
《黄雀记》作为苏童最新的长篇力作,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高度体现了他的宿命论思想.通过对种种偶然与巧合事件的描述和对意象的多重隐喻诉说人物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危险的三角关系是导致人物宿命悲剧的重要因素.悲剧的宿命意识笼罩整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人文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王含冰 《文教资料》2014,(26):11-13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俄狄浦斯王》和《无名的裘德》就是两部探索人性本源的悲剧杰作。本文通过对比这两部旷世杰作中所揭示的宿命感,分析人与命运之间的尖锐冲突,揭示人类试图凭借"自由选择"寻觅生命终极意义的努力,最后会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5.
悲剧《哈姆莱特》中笼罩着死亡的阴郁氛围,全剧以鬼魂复仇开场,预示了结局的悲剧性。主人公宿命般的死亡结局渲染了丹麦王国的腐朽,揭示了人性的蜕化,宣扬人应该保持向善的情操。  相似文献   

6.
王愿坚的《粮食的故事》在人性的情感逻辑上和情节的合理性上远优于他的名篇《党费》;《红岩》既在文化产业和“党史小说”上是成功的,又以对人间生活世俗性的彻底否定而成为“共产主义教科书”;路遥的《人生》反映了农家子弟反抗户籍宿命的时代悲剧;王朔的《动物凶猛》在表现青春记忆上,将独到的心理学深度、无比的眷恋情绪和重新审视中所产生的质疑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刘丹 《海外英语》2013,(3X):207-208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莫比·迪克》以捕鲸船"裴廓德号"亚哈船长疯狂地向一条毁了他一条腿的白鲸报仇为主线,最后以连船带人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悲剧收场。该文从作品悲剧情节和表现出的悲剧人物的偏执自大,执迷不悟,迷信宿命以及对宗教的盲从和对金钱的盲目追求等悲剧因素入手,解析由此导致最后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人生》的魅力: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人生》通过丽个主人公写了两类悲剧,一类是在高加林身上体现的人生奋斗的悲剧,一类是巧珍身上体现的爱情悲剧。两者都带有宿命色彩,但前者更带有社会陛,而后者更富有人情味,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出身农民的作家路遥对于生活的悲剧感,同时满足了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或有底层生活经验的读者对悲情艺术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女士和老舍先生分别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社会生活和身处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独特心境,写出了不朽的短篇佳作---《金锁记》和《月牙儿》。虽然男女有别,但两位作家都以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用男性缺席的结构方式叙述故事,写出了两代女性的悲剧人生。对比《金锁记》中的长安形象和《月牙儿》中“我”的形象,发现二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何理解其相似,怎样看待这两个形象背后潜藏的时代投影,需要从“她们共同的命运注脚---缺月意象”、“母亲主导下的宿命式悲剧”、“作者身世在小说中的投影”三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十九世纪末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力作.亦是其悲剧小说的最后一部。其内容悲怆低回,感人至深。对十九世纪末腐朽的农村宗法制社会和虚伪的宗教进行了有力的控诉。本文主要通过剖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的悲剧人生来分析这部小说中强烈的悲剧气氛和宿命感,以求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有着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作家,现代的老舍与当代的阎真跨越时空奏响了共同的心灵震颤之曲:《月牙儿》中的“我”(妓女)、《沧浪之水》中的“我”(池大为)以“灵魂堕落”的自我倾诉,剖析了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宿命性的人生“真理”,从而传达出不同时代的作家对转型期知识分子前途命运共同的困惑和抗拒。  相似文献   

12.
《今古奇观》反映了明末涌动的社会思潮,虽然其中表现出了尊情尚性、挣脱束缚的新市民阶层的反抗意识,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但整体上没有摆脱因果宿命论与礼教思想的束缚。根深蒂固的果报、宿命思想,对许多小人物形成了无意识迫害,造成其命运悲剧;礼教下的女性物化和自我物化则是造成女性小人物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生存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在《狗日的粮食》中,刘恒以曹杏花为典型,对处于生存困境的洪水峡村民与粮食的抗争进行了深刻的描写。本文试图从物质极端匮乏的生存空间,粮食抗争所带来的人性悲剧以及人不可破灭和挣脱的宿命色彩三个方面来探析《狗日的粮食》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从表面上看,《红楼梦》描述了贾宝玉的人生悲剧、青年女子的爱情悲剧和贾府衰亡的家族悲剧;但从深层次上看,曹雪芹向后人揭示的却是导致上述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支撑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世袭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指向的是罪恶的皇权世袭制。  相似文献   

15.
《日出》常与《雷雨》、《原野》一起被看作是曹禺的悲剧三部曲,此看法失于表面。从对曹禺的悲剧观念、《日出》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具体解读并细加分析,会发现《日出》并未延续《雷雨》的悲剧追求,而是发生了从个体到社会的现实转向,转向并非偶然,而是艺术创新、情绪驱动和舆论导向等多重因素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边城》中,沈从文展示了湘西茶峒镇的民风民俗,文笔清新脱俗,令人神往,但也对人生命运的无常和宿命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对于牧歌式生活诗意展示的同时,又带有一丝伤感。优美的文字和悲剧的命运互相交织,使得《边城》具有了独特的美学意蕴,值得我们进行深度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农奴制改革前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而《雷雨》则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作,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大雷雨》和《雷雨》都属于悲剧范畴,但二者除了在悲剧结构方面有异有同外,在悲剧冲突和悲剧高潮方面存在较大不同,鲜明地体现出西方古典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试论贾平凹对《红楼梦》之接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平凹十分推崇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他的文学创作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在对悲剧艺术之体认、细节描写之继承、女性形象之钟爱、宿命结构之模仿、语言风格之学习、家庭日常生活题材之选择等几个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正是由于贾平凹对《红楼梦》之创作优点的接受与借鉴,使他成为当代最为著名、最有影响力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在《诗艺》中阐述的悲剧理论反映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尤其是《奥塞罗》的创作中,拟从《奥塞罗》的情节布局。即情节的严肃复杂、有机组成和结局效果等方面来看莎翁对亚氏悲剧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曹禺的《雷雨》作为一部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表演性的剧本,以触及天地的视野和现实主义题材探究生命存在的奥秘,文本内涵丰富、情节交错并蕴含着宿命观。文章运用当下国内新型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对具体的台词、情境、角色书写等要素进行细读,发现曹禺一方面通过这些要素具体书写着“命运”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的创作心理与社会背景融入文本,更增强了作品的宿命意识。在文本细读视角的整体观照下,宿命意识这一短语的属性已经逐渐从名词性过渡到动词性。它不仅是文本表现出来的某个观念,更是文本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发挥着增强悲剧美感、扩大文本张力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