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通过对中日两国谚语中与动物相关的谚语的统计,分析两国在通过动物来表达生活经验、事物道理时所具有的使用特点,比较同一种动物在两国谚语中,人们对它们的感情色彩和评价是否一致,从而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谚语中的动物影象和使用偏好。  相似文献   

2.
中韩两国都有着悠久而又灿烂的文化,其中的谚语是很丰富多彩的.它既是人民大众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得出的知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又是人民群众语言浓缩的精华、群众智慧的结晶.中韩谚语数量很多,形象生动,内涵深刻,明显地反映两国语言、文化、历史、社会、民族心理等等.本文将对中韩两国谚语的文化内涵略作比较.一、相似的中韩谚语中韩谚语当中有许多相似的一面.这样说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人类共同的认识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在各自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鬼"文化和各自对"鬼"的认识见解。反映在语言上,"鬼"形象在汉日谚语中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旨在整理和分析汉日谚语中"鬼"形象的异同,并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内涵作阐述。  相似文献   

4.
谈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语言中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谚语,动物千姿百态、特征突出,常被用来描述有关人或物的某种品质、性格,以及人们生活中所积攒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智慧。动物意象的使用使谚语的表达更加鲜明,形象更加生动,不同国家的人民对动物的某些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似的联想,然而除此之外,更多时候岂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同一动物名称在不同的语言中唤起不同的形象。我们在翻译这些含有动物意象的英语谚语尤其要注意到这些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蒋静 《文教资料》2013,(6):49-51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文章从谚语入手,分析了中日两国传统的女性文化观:追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统一的审美观念;三从四德的婚姻家庭观念等,总的特点是男尊女卑。进而分析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通过对中日女性传统谚语的比较,能更清楚地了解中日女性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两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6.
叶丽珍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3):61-63,68
文章从文化内涵角度讨论英汉成语和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比喻意义的相似、相异和相同点,在对照和比较英汉成语和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内涵及其喻义的基础上,简单地介绍了几种翻译英汉成语和谚语时较为适用的翻译法,认为只有深刻了解并熟知动物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文化内涵,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法,才能忠实地传达原成语和谚语实际运用的比喻意义,使译文传神达意。  相似文献   

7.
世界中有许多动物的形象成为人类思想和观念的主观反映和表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历史环境和宗教信仰。因此,不同的民族表示同一个动物形象的语言符号也可能引起不同的情感想象,动物形象中注入了不同民族的思想和审美观。在本文中,我们利用有动物形象的成语、俗语、谚语,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分析中俄两国文学作品中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英汉谚语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谚语是英汉民间文学艺苑中的两朵奇葩,它们不仅凝聚着民族的经验和智慧、表现了英汉民族创造语言财富的艺术才华,而且由于谚语依存于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的特定历史、生活习惯、信仰,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因而英汉谚语还形象地反映了各自民族独特的文化。本文从宗教、动物、农业与航海、酒和龙凤文化几个方面对英汉谚语所反映的英汉民族文化作了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感知与认识最多最鲜明的除植物之外,恐怕非动物莫属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各民族根据动物的不同习性,不同特点,创造了大量与动物有关的表达方法,其中不乏有以动物喻人的习语,谚语。英语中这些语言文字精炼,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生动形象,涵义深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英国文化中的精华,也是英语语言文学艺术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  相似文献   

10.
李明月 《考试周刊》2012,(91):16-17
韩中两国一衣带水,交往频繁,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更是源远流长。谚语是人类智慧与经验的总结,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人的思想,讲明为人处世的道理。韩中两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本文以韩中两国关于饮食的谚语为中心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韩中两国之间衣食住谚语的相关研究,发现两国之间的差异和类似之处,希望对学习汉语的韩国人和学习韩语的中国人正确解释及使用谚语有所帮助,并且提高两国年轻人学习和使用谚语的兴趣,从而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既能了解彼此的共同性,又能尊重对方国家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百科全书式作品《人间喜剧》既是一部生动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法国社会生活史。《人间喜剧》中《风俗研究》中的《乡村生活研究》部分,具有历史人类学参考价值。作家为没有机会发声的文盲农民社会做了记录,使我们得以窥见那段鲜为人知的生活史。其中,文学和历史的互动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中法战争后期,中国曾一度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是局部的胜利毕竟改变不了整体的局势,无论从当时清政府的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来看,还是从其对人民群众抗法的态度来看,都决定了在当时情况下清政府是不可能取得中法战争最终胜利的。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中的“不败”仅是局部的胜利,清政府为了减少损失乘胜与法国议和,签订《中法新约》,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13.
在e时代的社会情境中,各种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文学被挤压到边缘地带.但文学的突围仍有许多有利条件,走向开阔地的通道也灼然可见,至关重要的是必须增强文学的精神能量:要突出文学表现生活的现实性;要揭示作品人物的精神强度;要致力于培育国民的新的文化精神.对中国文学来说,还有一层意义上的突围,即如何从世界文学的边缘走向世界文学的广阔天地.应当深入探索并表现人类文化的共同根性,把文学的民族性与普世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的中国创作,不仅对本国读者的心理吸收有极大的沁入性,而且对全球读者的心理吸收也具有很强的辐射性.  相似文献   

14.
农民问题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关键问题.法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表现出经济改革上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也表现出政治革命中的革命性和保守性.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法国农民在物质生产能力和商品交换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向现代人转变.这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问题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关键问题。法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表现出经济改革上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也表现出政治革命中的革命性和保守性。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法国农民在物质生产能力和商品交换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向现代人转变。这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民问题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关键问题。法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表现出经济改革上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也表现出政治革命中的革命性和保守性。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法国农民在物质生产能力和商品交换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向现代人转变。这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范中军 《天津教育》2021,(5):60-61,64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能随口说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语;有的人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语言,让人回味无穷;有的人说出来的话语通俗易懂……真正的语言艺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尽管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仍然是封建妇女政策。但是从许多流传至今的民歌民谣中,又表现出广大妇女在军事战斗、劳动生产、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与中国封建传统妇女显著不同的妇女形象和精神面貌,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池莉是一位对中国当代城市普通市民生活的世俗情怀有着深刻感悟的新写实小说家。她热衷于讲述平民百姓的故事,关注他们平凡琐碎的人生欲望,因此,很多人从写实角度去解读池莉的"人生三部曲"。而当我们细心品味这三部作品时会感到,作品在透过日常生活琐碎的同时出现了浪漫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范成大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作较多地被人关注的是田园风光。综合其诗作,透过秀美的田园风光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宋代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原始风貌,对于研究宋代的社会经济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结合他的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以秀美的田园风光反衬农民生之多艰,更具有意想不到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