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是为了让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掌握知识情报的意识,具有获取与利用文献的技能。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从一九八二年起就承担了在中文系和历史系开《中文工具书》课的任务。一九八四年二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后,在学校的支持下,我馆于一九八五年在全校文科和理科各个专业分别开了《社科  相似文献   

2.
<正> 有资料统计,自教育部(84)高教一字04号《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文件下达后,仅85年期间,全国就有几十所高校分别以必修、选修与专题之形式增设了《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据调查,就这门课本身而言,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起步是令人欣慰和鼓舞的。然而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以哪一年级开课最为妥当?安排多少课时?怎样进行实习?目前究竟使用何种文献  相似文献   

3.
谈《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高校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创新人才的教育质量,必须根据时代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1985)065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中指出:“把(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列为高等学校的必修课,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措施,是信息时代赋予高校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4.
1984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齐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下达后,引起了各高等学校的重视。不少高校图书馆组织本馆专业人员,聘请有关系科教师为刚入学的新生开设《怎样利用图书馆》课,迈开了《文献检索与利用》的第一步。事实证明,这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谈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教学中情报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2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后,各高校很快开设了这门课程,化工院校也根据自己的专业性质,开设了(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并成为必修课,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和欢迎;但通过教学,有些问题也随之不断暴露,需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献与子母工具书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春,国家教委转发了原教育部(84)教高一字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其附件指出:“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情报意识,掌握利用文献与情报的技能,它不仅有助于当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全国许多高校已将“文献检索与利用”作为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献检索是指从一个文献集合中查找出专门文献的活动、方法与程序。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1984年2月22日原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简称“文献课”)的意见》通知,指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是造就四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学改革应当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作为必修课,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作为选修课或先开设专题讲座,然  相似文献   

8.
自从全国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以来,对这门学科的探讨就成为高校,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一个研究热点。但是,我们看到,对于这门学科的研究似乎还存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这就是高等师范院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目的及其师范性。 国家教委明确规定,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和研究生增强情报意识,初步掌握利用文献与情报的技能”,同时,“为跟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步伐,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在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培养学  相似文献   

9.
一、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历史回顾1984年2月,原教育部颁发了《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通知对文献检索课(以下简称文检课)的内容、目的要求、教学方式方法、教师队伍、教材建设等作了原则规定,对启动我国高校文检课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原教育部下达《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意见》的通知后,高校大都先后开设了该课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最近几年,交通、机械、化工等系统的中专学校也纷纷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作为培养中级水利人才的重要基地的水利学校,除了个别学校开设了这一课程外,大都对此未能引起重视。 水利中专学校是我国培养中级水利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大力发展水利职业技术教育中起骨干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文献大量涌现,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文善武的中级水利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11.
<正> 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以下简称文献课)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广大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员及教师们的普遍欢迎。文献课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它的开设,如同开设英语、计算机课程一样,将不断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国家教育部、国家教委两次行文,要求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以下简称文献课)。这些文件在高等学校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我校生物资料室自1978年以来先后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设了文献课,并收到一定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拟就高师院校如何开设文献课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自教育部发布教高一字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以来,全国各高校图书馆陆续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以下简称“文检课”)。文检课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高校文检课1986—1987年是一个发展高潮,但1988年以来进展不理想。目前是“逆水行舟”。处于滑坡状态,做为高校之一的我们邢台师专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我校开设文检课起步较晚,从88年下半年起先后在中文系,政史系断断续续开了5个学年,目前,文检课处于停顿状态。我对讲授文检课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师范专科学校开设文检课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教委的文件精神,大专院校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提高他们利用文献的能力,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关键。在当今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已与过去不大相伺,要求培养的人才既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又有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处理和运用情报信息的能力。文检课正是引导学生掌握情报和运用情报信息,提高检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 文献检索课在我校已开设十余年了。在这期间,该门课得到了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也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为使这门课较好地达到国家教委[1992]44号文件——《文献检索课基本要求》的要求,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我们一直积极地进行着  相似文献   

15.
自从一九八四年教育部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通知"下发后,立即受到我学院各级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并具体责成科研处科技情报编译室承担这项教学任务,按计划开出了《文献检索与利用》选修课,为八三级、八四级的近30名研究生讲授了这门选修课,讲授和实习共用了30学时.《文献检索与利用》作为一门课程出现是近代的事情.有人把《文献检索与利用》说成是"架设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桥梁".这种提法是比较恰当的,通常谈的文献是指"科技文献",是把科学文献和技术文献合在一起的习惯说法.发展科学技术离不开科学技术文献,而科学技术文献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科学  相似文献   

16.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开设,近几年在全国高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有条件的院校都先后开设了此课,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解决了一些科研和教学中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是据了解师范院校的开课情况,却不如其它高等学校,在认识上还存在分岐,有待于进一步加深对开课必要性的认识,加快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在师范院校的普及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正> 几年来我院在贯彻前教育部颁发《全国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根据普及与提高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作了初步改革,在高年级开设体育专项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自 1 98 4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以来 ,全国大部分高校均在一定范围内以各种形式进行了文献检索方面的教育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社会信息大环境的变化向文检课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 ,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学人员的当务之急。一、新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传统文献检索课带来的挑战1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运行 ,简单的文献检索已不能概括出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的强大功能。在Internet时代 ,电子文献和数字化存储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传统…  相似文献   

19.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是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情报教育课程,这门课程自开设以来由于它在增强学生情报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与研究能力方面的显著作用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与好评。文献课经历了10年的发展正处在稳定、巩固和进一步提高阶段。如何充实、发展与完善该门课程是从事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工作的同志和教学管理人员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任课教师水平的提高这一途径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市级电大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义与实践,并就该门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