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保中是白族优秀儿女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位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中都立下了不朽功绩.他革命的一生,是一个白族人追求光明、艰苦奋斗的一生,是为了祖国和民族利益无私奉献的一生.他艰苦卓绝的人生探索和光辉璀璨的革命历程,都值得我们深情怀念.  相似文献   

2.
周保中是白族优秀儿女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位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中都立下了不朽功绩。他革命的一生,是一个白族人追求光明、艰苦奋斗的一生,是为了祖国和民族利益无私奉献的一生。他艰苦卓绝的人生探索和光辉璀璨的革命历程,都值得我们深情怀念。  相似文献   

3.
杨世明 《大理文化》2012,(3):98-100
“禁忌”一词在现代汉语里的解释是“犯忌讳的话和行动”。千百年来,以厚道和宽容的心态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的洱源白族人家在漫长的生产生活的历程中,与世无争,一生只求“平安”二字。在祈求平安的过程之中演绎出来许多禁忌风俗。  相似文献   

4.
李霁宇 《大理文化》2011,(5):90-103
从洱源到法国杨达宽出生在大理洱源罗坪山麓、黑江畔的乔后小镇一个普通白族人家。杨达宽虽然出生在贫困年代、普通家庭,但幸运的是,杨达宽的父亲是位颇有学识和涵养的"教书先生",在当时好多农家都没有识字的人,  相似文献   

5.
1956年秋天,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伊始,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位女专家李星华专程前来大理采风。李星华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的女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贾芝的夫人。李星华的这次大理之行,使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到大理采集民间文艺、抢救白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第一人。她走遍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又北上洱源、剑川,历时三个月,走遍村村寨寨,亲自采集了许多优秀的、流传最广的、最具代表性的故事,编成一本《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不仅在国内一版再版,1980年还被君岛久子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在国外影响较大。李星华开了大理白族民间文艺的先河,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培养了一批大理民间文艺家,  相似文献   

6.
在滇西北大理洱海之源的洱源县,唢呐是当地白、汉、彝群众喜爱且极具典型性的民间吹管乐器,无论是婚丧嫁娶、岁时节庆,还是民间社火、宗教礼仪等各种场合,都离不开唢呐那高亢嘹亮、热情奔放的演奏.同时,它还是白族古老的吹吹腔戏的唯一伴奏乐器.可以说,洱源人深爱着唢呐,洱源人也不能没有唢呐,无论是喜庆还是忧伤,唢呐吹奏都是他们表达感情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7.
钱伟 《世界文化》2023,(1):14-17
<正>在1000元的韩国纸币上印有一位儒士头像。他便是该国家喻户晓的古代儒学泰斗——李滉。李滉,字季浩、景浩,号退溪、陶叟、陶翁,别号“清凉山人”,谥号“文纯”。1501年(相当于明孝宗弘治十四年),他出生于庆尚北道礼安县(现安东郡陶山面)。李滉之父是位满腹经纶的进士,  相似文献   

8.
“调子不会唱,不好找对象”,“若要谈婚嫁,先把山歌唱”。这是流行在洱源西山白族地区的一个有趣民谣。  相似文献   

9.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古称浪穹诏、浪穹县,是白族发祥地之一.群山环抱,且到处是溪流和树木的洱源,有不少村子酷似成都平原美丽的乡村.明代嘉靖年间谪居云南的状元杨慎,一来到浪穹,就写下了"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归故乡"的诗句.  相似文献   

10.
古镇寻踪     
在大理州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剑川沙溪复兴工程庆典"背景材料中介绍:剑川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云龙、兰坪,北靠丽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也是连接川、滇、藏三省和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四地州市的交通要衢;境内有白、汉、彝、回、纳西等十六个世居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  相似文献   

11.
李明璋(公元1936年一1985年),云南省大理市海东名庄人,白族,是建国后自学成才的白族民间艺人,是广大白族人民公认的白族大本曲演唱家,经过不断发掘和创新,他对白族大本曲唱腔、曲调研究有自己的独到的创意.生前创作改编了一大批反映新生活,为白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大本曲唱段和本子,他常年深入广大白族农村演唱,汲取了大本曲南腔、北腔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对白族大本曲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被誉为大本曲艺人中的"后起之秀".  相似文献   

12.
白族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人口有160多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思是“白人“、“白家“.显而易见,白族在未形成以前,先民就与“白“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无论男女均喜欢穿白色上衣.&;lt;三朝北盟会盟&;gt;卷三记载:“(白蛮)其衣服,则衣布好白,衣短而左衽.“由于长期心理积淀的影响,如今白族服饰中,白色仍是主流色彩,剑川、洱源、鹤庆一带的妇女还喜欢背披白羊皮,姑娘出嫁时,父母赠送一张纯白羊皮,作必备嫁妆.纯白的羊皮代表着吉祥、幸福和纯洁美好的爱情,如羊毛不纯,就会被视为不吉利.……  相似文献   

13.
正(1916年-2005年)杜乙简,大理洱源人,白族学者,著名书法家。1938年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师从甲骨文学者董作宾先生主攻考古、金石;从事考古及古文字研究,编著有《甲骨文简编》《殷历谱》等著作。解放前后,曾在滇西多所中学、师范任教,讲授文史。生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相似文献   

14.
洱源西湖:一个被人称之为“高原水乡”的泽国,一个在史籍中被反复提及的“烟渚渔村”,一个有着芦获泛鲜、苇岸青青的绿色家团,一个六村七岛相望、舟楫往来、渔歌互答的白族渔乡。  相似文献   

15.
一门出三将     
洱源,山清水秀,地灵人杰,从古至今,孕育出许多有名人物,其中民国时期的茈碧大果村的白族马金墀家一门出三将(长子马中将、次子马中将、三子马少将),享誉全滇,被称为"一门三将,三迤一家"。  相似文献   

16.
西湖游记     
正西湖,不是浙江省杭州的那个西湖。它是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邓川坝的一个湖。但我不知它为什么叫西湖,也不需要去翻史查证,只知她是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邓川坝西边,当地白族群众一直叫她西湖的一个有9平方公里的小湖。这湖其实远在宋朝时,白族渔民就"连芜为畦,植柳为岸,结庐其上,打港相同,曲折成趣"了,可见这西湖的历史不是一天两天了。  相似文献   

17.
杨亮才  赵寅松 《大理文化》2013,(10):103-111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有人口近200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中以洱海周围的大理、洱源、云龙、剑川、鹤庆、宾川等县市为最。其次是怒江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此外,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市、丽江市、楚雄州、昆明市、玉溪市及湖南省桑植、沅陵,贵州省安顺、毕节、威宁,四川省西昌均有分布。白族尚白,故自称"白"、"白人"、"白子白女"等。历史上的"僰"、"白蛮"、"河蛮"、"白爨"等,通  相似文献   

18.
正公元1639年,也就是明崇祯十二年的二月十八日,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老先生长衫飘飘、步履矫健,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浪穹(今洱源)城。也许,在他大半生的游历时光中,浪穹之行是他最不能忘记的。在小城里稍事休整以后,他跨过石桥,泛舟于波光潋滟的茈碧湖上。1639年的茈碧湖,涵盖了小城以东、以北的大片水域,现在洱源县城腾飞路、温泉小区以及一大段繁华的新区,都属于原来茈碧湖的"势力范围",从现在的东门大桥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当代诗坛和少数民族文学界,活跃着这样一位作家,他用三副笔墨写作,主要写诗,搞文学理论批评,也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他集杰出诗人、优秀的诗歌评论家和任劳任怨的文学组织工作者于一身,可以说"三位一体".他就是大家熟悉的白族诗人晓雪.  相似文献   

20.
凤羽田家乐     
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之为桃花源的洱源凤羽,每年栽插结束后,坝子中的十八村都要组织一次由本村农民参与的大型群众性娱乐活动,当地白族话叫"伞止",汉语意译为"田家乐"。游者择时观赏,定有收获。起源"田家乐"顾名思义就是由农人自发组织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