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拉祜族多居住在修竹茂林,幽深僻远的山岳地带。这些地带虽属亚热带,但早晚气温都比较低,尤其是冬春季的早晨和夜间,还颇有点凉,偶尔还会下霜。所以拉祜族家家都有一个火塘。当然,火塘也是拉祜族作为高寒山区青甘高原羌人遗裔的一个化昭示。  相似文献   

2.
安羽 《大理文化》2022,(5):88-91
金顶听雪 鸡足山天柱峰上的"绝顶四观",让历览天下、任意东西的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大为惊奇.明崇祯十一年(1638)12月22日,徐霞客第一次登上云南宾川鸡足山,当他登临最高峰——天柱峰,站在金顶之上,东观日出,西望苍山洱海,南睹祥云,北眺玉龙雪山,他被眼前的景致所折服,不禁惊叹:"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  相似文献   

3.
哀牢火塘     
云南南部的哀牢山,群山起伏连绵,巍峨苍郁,层峦叠蟑,山高谷深,素以“一山分四季,隔河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著称。山麓赤日炎炎,四季皆夏;山腰暧风和畅,四季如春;山头云遮雾障,四季隆冬。但无论是聚居在山区河谷热坎的傣族,还是世居山腰的族、哈尼族同胞,或是生活在高山寒林边缘的瑶族、拉祜族兄弟,各民族群众的家中,都有一个火塘,一年到头一刻不熄,所以当地兄弟民族把它称之为“永不熄灭的火塘”。有的火塘是就地挖坑而成,有的火塘是用石头镶嵌而就。火塘有方有圆,深约五寸左右。居住在山腰及山头上的族、哈尼族和拉祜族、…  相似文献   

4.
雷响茶     
"雷响茶"是一种烤茶.白族老人每天早上、中午、下午三次都习惯在火塘边饮用"雷响茶".烤茶所用的砂陶罐,黄皮梨般大小,有把,有嘴,放几片茶叶进去,慢悠悠地反复在炭火上转来转去烤,翻来复去地抖动,所以又叫"百抖茶".待茶罐中的茶叶香气扑鼻,才把滚烫的开水冲进去.这时,小茶罐里就"咕碌碌"地响起来,其声颇似远处隐隐作响的春雷,故名"雷响茶".  相似文献   

5.
茶会是藏族男女青年在许多节日期间群体相邀以茶为媒的聚会.即事先约定在女方某一主人家客厅的火塘边上,通过品茶、对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农民常在田里插上稻草人来吓唬"不速之客"小鸟,往往一开始有点效果,可时间一长,小鸟便看透这鬼把戏,不怕稻草人了.  相似文献   

7.
<正>十多年前,我在一家百货商场里做销售员。除了销售商品之外,我还需要搬运货物、整理仓库、打扫卫生,说实话,我有点厌倦这份工作,不仅因为低廉的薪水,还因为我感受不到工作的快乐以及自己的价值。一次聊天时,组长无意中告诉我们,老板正在招聘一名会计。他说完突然看看我:"也许你可以去试试。""不,我不行,我不够格。"我想都没有想,连连摆手拒绝了。我知道组长为什么会这样说。没错,我很擅长管理  相似文献   

8.
巴陵 《大理文化》2005,(1):17-18
我并不是要故弄玄虚地选择"灵魂"这个让人沉重的词汇来表达阅读李智红散文后的感受,但是,我确实难以找到更加合适的另一个词替代它.虽然想写一点阅读李智红先生散文感受的想法很有些时日了,却一直很难动笔.一则担心自己的水平太低,不能正确地解读他丰富的文章内涵;二则是我认为不管是深刻还是浮浅的思想,一旦说出来就变得滑稽了.是故,始终犹豫不决.今天,在很多朋友多次热情的鼓励和热切的支持下,现就李智红先生的散文,谈一点个人阅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相似文献   

9.
生活小札     
粉盒 三燕来约二丫进城去打工,说城里可是个好地方,城里的人可有钱了,九红上次回来就给了我她的电话号码,你看看九红都已经有自己的电话了,九红还说,我们一进城去就找她,在她那儿吃,在她那儿住,你知道吗?九红可有钱了,她还送我一盒外国粉呢!要用香皂洗完脸后才能搽,你看看,你闻闻,多香啊!二丫在往火塘里凑柴,透过火塘里升起的缕缕青烟,她看见了三燕手里的粉盒很漂亮,不过她知道现在她最需要的不是粉盒,而是钱,爹有病,妈又死得早,两个弟弟要  相似文献   

10.
世象三题     
白发 他和丽娜缱绻缠绵之后,带着一脸的快慰满足站在镜子前穿衣服,不经意间,发现耳际一撮银白,他以为是沾了丽娜的脂粉,用手抹了抹,银白仍在,且有点挑衅似地支楞着. "我长白头发了!"蓦然明白后他有些惊惶,不由自主地喊出这么一句. 丽娜躺在床上伸了个懒腰,然后爬起来,睁着那双涂了浓蓝眼影的眼睛说:"白头发?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巴陵 《大理文化》2005,(6):39-41
散文的诗性智慧,是构成散文文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前提是"诗性"的,是创造性、超验性和审美性的相互融合,而智慧则是对已知知识的反思和超越,是对感受和体验的追问和审视.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偏重于"以心传心"、"意会"、"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相对来说,李智红散文的诗性智慧带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诗与思的相通和交融.这就使作者自觉并且积极有效地限制了散文创作中的"滥情"倾向,极大地提高了散文的思想格调,有力地消解了民族、宗教、地区文化的距离和相互隔阂,阅读李智红的散文作品,我们不时可以感觉到作品与读者之间有一种灵性共识、心智交融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的民居,宛若是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折射出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和民族文化.白族"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住宅,像一幅由风、花、雪、月组绘而成的淡墨画,旖旎而含蓄.傣族的竹楼,像一首朦胧诗,袅娜中又有点清新.彝族的板房,像一首古老的歌,粗犷而又朴拙.利仆人们的"树窝",宛若是悬挂在大树上的蜂巢,风韵无限,谲美神秘.多少年来,巢居于"树窝"中的彝族支系利仆人的奇风,吸引了多少人前往探秘.在建国前夕的头年仲春,我有幸前往云南四角山鹤庆县境内的"陆姆"小村采风,领略了"树窝"奇趣.  相似文献   

13.
祖母的竹椅     
张颖 《大理文化》2011,(6):41-43
从我小时候能记事起,那把竹椅就在灶台那里了。寂静、内敛,没人触碰时安静得没有一丝声响。在灶台鲜艳的火焰映照下,坐在竹椅上不停地往火塘里添柴的老祖母,这是在我家老宅厨房里最常见到的一个画面。安静、平和却又温暖异常。  相似文献   

14.
汤伏祥 《寻根》2006,(3):44-53
莫理循这个名字,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人们所遗忘.重新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多少有点苦涩,多少有点感慨.莫理循1893年来到中国,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袁世凯死后,继续为中华民国政府效力,直到1919年离开中国.在中国,他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20多年青春岁月.  相似文献   

15.
在2008年举办的一次关于"非遗"保护工程的研讨会上,我曾以(<"非遗"保护热潮中的困惑与思考>为题发言,随后把文章发表在辽宁的<文化学刊>上.文章提出了值得密切关注的几个问题,即"精华"与"糟粕"的辨析、文化功能的演变及旅游开发的得失等问题,以期对"非遗"项目的申报评审和保护利用有所裨益.现在就我近年参与相关活动的实际感受,继续就上述问题进一步申述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6.
徜徉苍洱间     
张光 《大理文化》2021,(6):85-87
1 一路向西去拥抱"风花雪月",享受"自在大理".不问世事,不问繁华.冬日夏云,只为"宅"在大理享受冬日里的那抹暖阳,感受那味道浓郁的年节.只有一个地方让我变得如此的慵懒,能够"猫"在大理晒晒太阳,享受一下日光浴,由衷地感谢来自苍天的恩赐.大理的冬日,风的季节.行走于下关的风,让我感知年节里的天朗气清.喜欢"望夫云"云卷云舒的变幻莫测.远眺苍山玉局峰,如若有云朵加盖,就可知"下关风"必将是今天天气的"主角",出行定要"重装上阵",不然就会变成瑟瑟发抖"表情包"的代言人."望云知变,闻风而动".我想,这便是望云知天气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重出文坛,在今天看来也是一方奇异的风景.人们都明了汪曾祺的散文有着唐诗的意蕴美和中国水墨画的笔趣,但谁都学不了汪曾祺.汪曾祺不似后来的"文化散文"、"小女人散文"、"旅游散文"那般易于模仿而成为时尚和风潮.所以,汪曾祺那飘逸、淡远、空灵的散文,于有缘读到它的读者都是一份独特的礼物.他发表小说<受戒>时,人们惊叹"小说竟可以这样写",读他的散文也一定会有心中一颤,豁然开朗的感受吧.  相似文献   

18.
舍利 《大理文化》2001,(1):26-27
一 1999年7月4日,在昆明世博园听到禾雨生病住院的消息,我立即赶到昆医附二院内科病房看望.进病房,见他鼻插氧气管,坐靠在床头.一见我来,他要拔氧气管下床,我马上前去劝止,他说没事,患肺心病,有点喘,但经医院精心治疗,好多了.看他脸面、嘴唇有点发紫,但目光一样炯炯有神,笑容可掬,言谈侃侃,自信不久就可以出院.我为他早日康复默祷!  相似文献   

19.
爱花的理由     
我总是有点疑心自己这么爱养花是受外公影响的缘故.虽然这个话题从来也不敢在外婆和妈妈面前提起.  相似文献   

20.
正去年的正月十五那一天,我和先生开启了欧洲之旅。有人说:在欧洲所要看的不过是"宫保鸡丁"。"宫"就是"皇宫","保"就是"城堡","鸡"就是"基督教堂","丁"的意思有点牵强,就是"国家议会大厅"。我对自然风光的痴迷,远远不及对欧洲建筑的喜爱。如今也走了十几个国家,参观各国的"宫保鸡丁"是必不可少的项目。此次欧洲之行也免不了去参观教堂。在德国的德累斯顿,我站在圣母大教堂前,凝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