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父母恩情的感念和内心的愧疚,是普通人出于天性的表现,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更是人世间最动人的情感. 父亲或许是"望子成龙"心切而喜欢"嗔喝",或许是父爱粗犷而不细腻,古代诗歌中多是父亲主动表达自己的亲子爱子之情,如左思《娇女诗》、李商隐《骄儿诗》、陈师道《别三子》等.  相似文献   

2.
元祐六年(1091年),为远离朝堂之争苏轼自请知颍,他在知颍期间创作的诗歌被称为"颍州诗".苏轼"颍州诗"涉及关怀民生、吟咏自然风光、叙写与友交游等题材,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情趣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苏轼在"颍州诗"中多次描写颍州地方风物,追思先贤,怀念恩师,促进了颍州文学的发展,对颍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任渊注陈师道诗,保留了魏衍所编的陈师道集原来面貌,在魏衍编本失传的前提下,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任渊注黄庭坚诗,以洪炎所编的《豫章黄先生集》为根据,将洪炎本的分体体例改为编年。  相似文献   

4.
近代学者冒广生撰写<后山诗注补笺>,对宋代任渊<后山诗注>进行补正.冒广生利用许多任渊当时还来不及看到的资料,侧重从北宋后期的社会政治背景与陈师道的交游入手进行补笺,主要贡献在于补充典故出处、人物交游、宋代史实、典制、地名、他人对陈师道诗的评价,纠正任注与史籍记载之误等八个方面.<后山诗注补笺>对文学史、社会史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师道传世词54首,共计语汇1 564条。通过隐喻、并置、关联等手法,用花鸟闺阁物象类语汇营造出朦胧而艳丽的词境,彰显了陈师道词的“花间”渊源。受“花间”审美对象影响,其词空间类语汇多指向狭窄、深幽的庭院筵席,且以男性视角聚焦于女性日常行为或筵席间歌伎的舞乐与别离。至于精致刻画女性体态情貌的语汇的使用,则彰显了花间词的香艳特色,这使得陈师道词整体呈现出纤艳的风格,有别于他的拙朴诗风,展现出安贫乐道的陈师道内心世界的另一种期盼。意绪类语汇主要指向哀怨的情感基调,这与陈师道的词学理念及个人生活贫苦、多经别离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书写真率的生命体验、自恃其词为词体文学之正统,以及当时词坛对本色词的充分认可,成就了陈师道对其词的充分自负。  相似文献   

6.
郑珍以忧国忧民之情融入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其诗被称为郑珍时代的"诗史"一点也不为过。郑珍诗与杜甫诗不仅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诗歌所反映出的生命悲剧意识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在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及思乡孤独的个体之悲和社会之悲两大方面,体现了郑珍和杜甫两位诗人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夺胎换骨”法与陈师道《次韵答秦少章》诗中提出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是宋代诗论中两种不同的“换骨”说。前者源于佛禅话语,是以禅喻诗的著名诗论;后者出自道教内丹学说,是以仙道论诗的典型诗论。陈师道“换骨”说与黄庭坚“学诗如学道”有联系,是指学诗的艺术修养过程,通过勤奋、艰苦的研习,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陈师道“换骨”说与内丹炼养有共通性,突出表现在勤奋苦修和养气静心两方面。它对以禅喻诗习气的形成具有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师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师道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陈师道对当时所盛行的诗、词、文、赋、诗话、笔记等各种文体都有所涉猎,而其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就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陈师道及其诗歌创作、陈师道的词及词论、《后山诗话》作者真伪、陈师道著述的版本流传考等四个方面。对其研究状况做一个综述,将有利于研究者把握现阶段的研究动向,推动陈师道研究进入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陈师道一生仕途偃蹇、生活困顿,生平经历与本朝前辈诗人梅尧臣有着惊人的相似。诗歌创作方面,陈师道曾受到过梅尧臣的影响。闭门觅句、喜好苦吟传承着梅尧臣做诗力主于勤、精雕细琢的写作特征,诗中追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审美趣味和以此为目的所采取的创作手法则直接效法梅尧臣。另外,陈诗讲究真情实感则是对梅诗核心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与颍州有不解之缘,形成了挥之不去的颍州情结。颍州的风土人情使遭受仕途打击的欧阳修获得巨大的精神安慰,把它当作心灵的净土。政治上打击与磨难,也让欧阳修心有余悸,逐渐形成归隐思想。欧阳修晚年虽身居高位,却壮志难酬,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内心的社会责任感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自责之中。欧阳修的身体状况与亲朋故旧的相继凋零,加深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增强了他对淡泊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些因素促使他形成颍州情结,将颍州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