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在2022年全国高考作文中,全国甲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的关键核心词分别是“移用·化用·独创”“本手·妙手·俗手”“选择·创造·未来”。从命题特点来看,以上三则材料在审题上主要是明确各关键词之间的辩证思维关系,属于三元思辨关系型作文。众所周知,高考作文思辨性写作很重要,但事实是,在具体的阐述过程中,相当部分的考生更多停留在对事例论据的概述上,语言看似洋洋洒洒,但从思辨的角度来看,其力度不足。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题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多元思辨材料作文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如2020年新高考I卷“距离与联系”、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和2021年新高考I卷“至弱与至强”是二元思辨;2022年新高考I卷“本手、妙手、俗手”、2022年新高考II卷“选择·创造·未来”和2022年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是三元思辨;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是四元思辨。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沿袭近年多元思辨材料作文命题趋势,是“技术、时间与人”三元思辨材料作文。  相似文献   

3.
探究型作文挑战考生的审题立意能力 2009年高考语文江西卷一道探究型作文题赫然登场,令习惯于一般材料作文写作的考生措手不及.面对独立审题立意能力的强有力的挑战,一些写作高手中箭落马,败下阵来.这道题是:  相似文献   

4.
结构混乱是学生作文的一个突出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实质是思维混乱。文章以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指导为例,探讨作文谋篇布局、排列组合的路径,明确写作的落脚点,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先运用发散思维理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然后排列组合,建构文章大框架;再在大框架中对每一段谋划,写好每一段及过渡句;最后注意文从字顺,整体呈现。  相似文献   

5.
<正>2022年中考河南省卷作文题之一——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有考生的选材是爸爸给“我”讲故事;2022年中考北京市卷作文题之一——以“那个星期天”为题作文,有考生的选材是给过生日的爸爸煎鸡蛋;2022年中考上海市卷作文题——以“这不过是个开场”为题写一篇文章,有考生直接写“中考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开场”……以上作文的选材并无多少新鲜、独特之处,说司空见惯、平淡无奇似乎也不为过,但这些考生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写进作文,且都得了高分。  相似文献   

6.
探究型作文挑战考生的审题立意能力 2009年高考语文江西卷一道探究型作文题赫然登场.令习惯于一般材料作文写作的考生措手不及。面对独立审题立意能力的强有力的挑战.一些写作高手中箭落马,败下阵来。这道题是:  相似文献   

7.
<正>200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语文命题组在原有材料作文题的基础上,推出了新材料作文。2015年,推出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淡化了任务要求,更倾向于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材料”是为话题或主题服务的,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提炼观点的依据,构思立意的基础,生发议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Ⅱ卷的作文题和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Ⅱ卷的作文题在选材上、表述上与以往作文命题有很大的区别,呈现出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新倾向,即倾向于叙事性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类命题有以下几个特征:命题具有"时事"性;命题藏有任务性;命题凸现自我性。面对叙事性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新要求,如何更适时有效地指导考生应试呢?一、与智者同行,提升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以“好的故事”引领思考,以“好的故事”的价值取向建构表达和评价路径。这种以“好”作为审美标准的作文命题,给写、评双方提供了诸多美好的思考契机,也寄寓了命题者美好的憧憬。一、命题提供了美好的契机1.考生倾诉的契机“2017年版课标”强调,写作表达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好的故事”的命题,给“积极向上”的表达提供了倾诉契机。  相似文献   

10.
王世发 《新高考》2010,(12):4-5
一、仔细审题,选准一个立意的角度审题是作文的首要环节。不少考生不太重视这个环节,有的考生不细心审题,不认真比较,拿起笔就写,结果到了快写完甚至已出考场时才发现作文出了问题,却是悔之不及了。"审题"是考场作文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丝毫马虎不得,它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立意。拿到作文题,考生首先要理解材料和文题的含  相似文献   

11.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结束了,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作文命题.今年的作文题,命制得如何呢?请让我们来说一说吧. 今年和去年一样,总共仍然有18套语文试卷,18道高考作文题.其中,河南、河北、广西、西藏共写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新疆、青海、云南、贵州、内蒙古共写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海南、宁夏、陕西、吉林、黑龙江共写新课标卷的作文题.  相似文献   

12.
沈孟飞 《现代语文》2013,(12):160-160
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题的分值所占比重最高,“一篇文章定乾坤”在某种意义上概括了作文在高考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篇作文,首先要考虑的是写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写。而考虑写什么就需要我们审题。写什么的问题解决得好,写作思路正确,就是作文成功的开始;“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说的就是没有审好题。如何正确审题,笔者认为应走好三步。  相似文献   

13.
传统写作教学以审题立意、表达技巧等考点为纲,把作文的文题解析、写作突破视为备考的捷径。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近几年中考语文作文试题更多地引导考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完成特定的任务,回归了语文学习的本质。以2023年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题为例,关注情境意识,从学科认知、个体体验、交际实践三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写作。  相似文献   

14.
池赛霞 《求学》2023,(3):64-67
<正>2022年高考,三元关系作文成为大热点。三元关系作文,指的是作文题材料中由三个重点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作文形式。比如,新高考I卷“本手、妙手、俗手”,新高考II卷“选择·创造·未来”,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浙江卷“平台、人才、创新”。这类作文题思辨性很强,  相似文献   

15.
【作文原题】(2011山东卷)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阅卷标准】作文题历来在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上占据重要位置。山东省实行自主命题以来,一直对作文的设题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2011年高考作文采用了命题作文的形式,让考生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门槛儿,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考生,让每个考  相似文献   

16.
<正>一、2021-2022年语文高考“启示”类作文综述2022年高考,在最引人注目的作文题中,全国新高考Ⅰ卷、全国甲卷及浙江卷均以“启示”或“启示意义”为引导写作的关键词,这是继2021年的全国新高考Ⅰ卷及全国乙卷后,“启示”类作文题再次占据了全国高考卷中的半壁江山。在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启动之际,这一现象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全国卷作文题摆脱关系型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嫁接”,推出了话题式材料作文这一新命题形式。这种作文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同时又能从多个角度灵活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兼具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两者的优点。因此,这一命题形式颇受命题者青睐,但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审题的难度。从写作实际来看,不少考生倍感头疼,偏题、跑题的现象增多。要写好这类作文,审题立意是第一道“门槛”,它直接决定着作文的成败。本文就新材料作文谈一下审题立意的“三字诀”,以期对高考作文的备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高考作文能获得高分,一定是有其特色的。一般来说都比较注重四要。一、审题要选准一个立意的角度审题是作文的首要环节。不少考生不太重视这个环节,有的考生不细心审题,不认真比较,拿起笔就写,结果到了快写完的时候或者刚出考场,发现作文出了问题,此时已悔之不及了。审题是考场作文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丝毫马虎不得,它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立意。拿到作文题,考生首先要注意理解材料和文题的含意,在此基础上选准一个立意的角度。请看下面一道作文题:  相似文献   

19.
今年作文题一改近几年命题作文的形式,采用了“材料作文”,从审题的角度而言,对比以往,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并没有超出大家预料,因为今年春季高考作文题就是“材料作文”,考生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强化训练,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个题目是春季高考作文题的“惯性”使然。对比往年,今年作文题的特点很明显:  相似文献   

20.
<正>"时评类"材料作文,指试题提供社会生活里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热点人物、热点言论,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作文题。因其思想性、时效性强,有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功能,一直受到高考作文命题者的青睐。【三年真题回望】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以"老陈违规开车遭女儿举报引议论"为材料写一封信;全国新课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