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一、试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 名点,字皙,曾参之父;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四人均为孔子弟子.这是个单句,主语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个联合词组,谓语是“坐”,“侍”是“坐”的状语.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2.
<正>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学生相继畅谈了自己的理想。孔子对子路的"不让"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不满,对冉有、公西华一个比一个更为谦逊的回答未置可否,终喟然而叹曰:"吾与点也。"点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历来读者大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3.
一次,子路、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听到了道理之后,是否就要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能马上就去做呢?”冉有问这个问题,孔子却告诉他:“明白了道理,就应该抓紧去行动。”一直在旁边听着的公西华迷惑了:“老师,同  相似文献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生动地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讨论政治、学术、志向等问题的情景,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也传神地展示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含而不露的教育风格。 但是,作为老师的孔子对子路的那一“哂”,却实在难以让人恭维,依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是对富有豪侠个性的学生的温柔的扼杀。 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正陪孔子坐着,孔子很随意地问起他们各自的志向:“你们平常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想干什么事情呢?”老师的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轻…  相似文献   

5.
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一个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可是孔子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对冉有却说:“闻斯行之。”可见,孔子对两个个性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答案。而中国之大,纵横万里,在这广袤土地上遍布的学校,又岂能以固定的章法来约束?  相似文献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讲到“夫子何哂由也”时,都认为子路太轻率、不谦让,故孔子“哂之”。正如孔子所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我认为这只是“哂由”的表面原因或者说是一个很次要的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哂”:微笑,这里有轻蔑、讥笑的意思。子路率先发言,虽然有点“轻率”,但我认为孔子是不会仅凭这一点而讥笑他的,因为这样做与孔子的教学思想和为人态度是相悖的,也不符合当时孔子创造的轻松、亲切、愉悦的氛围。那么孔子“哂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子路回答的话就可以了解其中…  相似文献   

7.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记录孔子与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篇章。当孔子问及弟子们的志向时,轻率直爽的子路表示自己可以做一个“千乘之国”的国相,目标是富国强兵;冉有表示自己可以做一个小国的国相,目标是“足民”,对于礼乐教化还无能为力;公西华则更谦虚,表示自己只能在祭祀或者会盟的工作中做一个小相;曾皙却出人意料地表示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几乎是要做一个隐士,优游于山林。很明显,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正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干预政治的精神,而曾皙的理…  相似文献   

8.
当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老师孔子坐,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就显得拘束,你们平时不是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你们从而任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听了老师的话,子路率先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只需三年功夫,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子路的对答,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对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也是不置可否。后来,其他几个弟子离开,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才对曾皙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特别精采 ,生动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讨论问题时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循循善诱 ,传神地表达出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那种和谐融洽畅说欲言的氛围 ,令人为之击掌叫绝。但令人遗憾的是 ,当子路发表自己的见解后 ,作为老师的孔子有意或无意地那一“哂之” ,却让人感到有些残忍和不平。这温柔的一“哂” ,“哂”掉了孔子作为“圣人”应有的大度和宽容 ,“哂”出了古代教育思想存在的弊端和缺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正陪孔子坐着 ,孔子很自然地问起各位弟子的志向 ,孔子说 :“你们平…  相似文献   

1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选自《论语·先进》的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它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思想。如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及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因而,对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  相似文献   

11.
笔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时候,总觉得课最后部分“夫子评志”中孔子的话有点“语无伦次”,令人费解。原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教授的《论语》的经典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连串问题:子路说了哪些话?揣摩他会以怎样的神态或语气说出这番话?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这一连串抛出的小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等到分析曾皙、冉有、公西华时,教师又进行了重复性的发问,感觉问得琐碎,如果把问题换一下,可以这样发问:“文中孔子有四个学生,你能否谈谈对其中一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一批驳一鼓励,并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见《论语·先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每一个老师亦应三思进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4.
吴锦 《文教资料》2006,(33):1-2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15.
正一天,子路问老师孔子:"他人的建议听到了就实行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实行呢?"不久,冉有又问孔子:"他人的建议听到了就实行吗?"孔子说:"自然是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子路和冉有请教孔子的时候,公西华都在场,针对老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他请教老师,说:"子路问‘听到了就实行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有问‘听到了就实行吗’,您说‘听到了就实  相似文献   

16.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让学生谈谈各自的理想志趣,问题提出之后,子路率尔而对:“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用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夫子笑了,这就是老师对学生回答的态度,这就是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尊重而又友好 !   其实,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并不欣赏,这是我们从全文中就能够看出来的,但他还是以笑来对待子路,以笑来评价子路,一派师者风范,即使不欣赏,也没有丝毫不满意的情绪。正因为此,子路他们才勇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见…  相似文献   

17.
《新作文》2006,(3)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以后就可以行动吗?”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能一听到就行动?”又一次.冉有也问孔子:“听到以后就可以行动吗?”孔子回答:“是的,听到以后就可以行动。”孔子另一弟子公西华不解,问为什么同样问题回答不一。孔子告诉他说:  相似文献   

18.
在《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中,子路和冉有一起去拜见孔子,告诉他“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师徒之间在该不该讨伐颛臾的问题上展开了三次对话,可每次孔子只单独点出冉有之名进行猛烈批责,对与之同来的子路则无—“明”字指斥。  相似文献   

1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相似文献   

2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畅谈人生理想,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谈了自己的理想之后.曾皙最后一个发言,“异乎三子者之撰”.就是和他们三个的意见都不相同,他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