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历史小说《走向共和》是今年初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自从5月以来,由于与影视联动,这本书的发行取得了不菲的销售业绩。这本图书的编辑加工和发行策划,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呢? 把握作品主题,切实驾驭重大题材 《走向共和》的主题是“走向共和”,这是一个具有震撼力的主题。本书以中国各阶级对挽救中华民族衰败落后的局面所采取的不同行动为主线,展现了清末民初中国历史转折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矛盾冲突内幕,写出各种政治势  相似文献   

2.
沈平 《今传媒》2003,(5):25-26
电视剧《走向共和》对近代史上众多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新的诠释,其中李鸿章一改过去的“卖国贼”形象,被塑造成“忧国忧民、忍辱负重的忠臣。许多报纸刊登文章,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认为这是“矫枉过正”,是替卖国贼翻案。5月9日、5月14日,《西安晚报》、《陕西广播电视报》不甘寂寞,分别刊登《〈走向共和〉编剧:愿为创作的李鸿章负责》、《〈走向共和〉不以道德论英  相似文献   

3.
傅宁 《声屏世界》2003,(9):36-37
荧屏上热播(每晚播三集),观众们热看(创收视率新高),评论界热争——这就是“非典”时期在央视一套播放的电视剧《走向共和》的”三热”。这场热烈争论也有一个奇怪现象,即不争论演员表演,不争论摄制水平,不争论艺术质量(都认为演得好,拍得好,很好看),而是争论历史,争论政  相似文献   

4.
学界     
历史学家袁伟时近日撰文认为,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大型历史剧《走向共和》,“带有重新发现历史的意味”,深受观众欢迎;剧中对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翻案”,“实质是肃清错误思潮在历史领域中的流毒”。 袁伟时指出,学术研究包括历史研究在内,本来就应如胡适所说“在不疑处有  相似文献   

5.
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不能忽略的人物,她曾经三次垂帘听政,操控清末的政权,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作为一个女人,她在勾心斗角,杀机四伏的皇宫里凭借自己的技巧终达权力巅峰;作为皇太后她在男权世界里纵横捭阖,操权柄于股掌之中;作为晚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她不仅要面对世界列强的欺凌,更要应付国内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的局面。她百般挣扎,却难挽颓势。慈禧到底经历了怎样不同寻常的一生,她又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数千年未见之变局”呢?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历史题材电视剧成为当代艺术家精神投入的创造性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热忱欢迎与潮流追捧,不仅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共情力,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激烈争议与文化批评,其中《大秦帝国》《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是代表作品。优秀历史电视剧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创作价值,这些创作价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追求艺术高质量时代,我们更要继承发扬优秀历史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并发挥其重要的艺术感化与批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共和之殇     
民国初年的政治,风潮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满着戏剧的元素。1912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到底走向何处?共和的实现,是大势所趋还是偶然?共和的失败,是人事所误还是必然?本文选编自该书。  相似文献   

8.
贾枭 《声屏世界》2003,(9):34-35
引言 从4月12日到5月19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5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展示的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张勋复辟这段中国近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最全面、最深刻、最剧烈的转型时期的历史画面,其场面之壮观,人物故事之错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走向共和》正在热播,和以往一样,一部历史剧必然会在观众和历史学家中引起热烈的争论。电视剧表现的是历史真实吗?它会误导人们理解历史吗?它有阐释历史的义务吗?  相似文献   

10.
爷爷告诉我,虽然历史给了人们太多的暗示,但是应该说没有人会否认慈禧作为一个女人,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作为一个后辈,在历史沉淀了这么多年后,总是能沉下心来,希望能够客观地对她作一个评价。应该说历史上能有慈禧一席之地,跟她嫁给一个平庸无能的丈夫不无关系。如果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来看,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根本不可能给女人参政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逼近历史真实,颠覆人物模型”,是电视剧《走向共和》开播前的宣传主题词,有的还说成是“还原历史真实”。这样的宣传别出心裁,新人耳目,极富吸引力。这也成为该剧后来引起空前争论的焦点所在。不知是电视剧本身的魅力,还是争论激起了好奇心,眼球是越来越多地被粘在《走向共和》上了。从宣传或曰炒作的角度看,这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谁不想窥视真相,而且还可以看表演。但从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对如此宣传的社会效果来说,却是未必妥当的,实际上也未必就是那么回事。首先编剧就未必这么有能耐。虽说编剧“喜欢研究历史”,曾用10年时间写了一本晚…  相似文献   

12.
《西安晚报》4月14日在《三秦纵横·天天影视》专版发表斯洋写的一篇访谈录,主题是《我为李鸿章洒下热泪》,副题是《编剧盛和煜谈〈走向共和〉》。很显然,这是记录电视剧《走向共和》的编剧谈创作体会的文章。但看了全文以后,感到文章起的这个主标题既没准确地体现电视剧的中心思想,也没有概括编剧谈话的内容,反而给人留下了有意突出李鸿章的正面影响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孔未名 《北京档案》2005,(10):48-49
慈禧自18岁入宫到74岁离世,居紫禁城56之久,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她经历了两次王朝更替,并且三度垂帘听政,扮演了继汉代吕雉、唐代武则天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女皇"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大家好,今天上图讲座中心给我出了一个题目:<学习历史,感悟人生>.历史这门科学,我认为所有的人都要学,时间多了多学,时间少了少学,文化程度高的往深里学,文化程度不高的往浅里学,人人都要学,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好的电视政论片是史与诗完美结合,情偕理和谐交融,声和像相得益彰。它直抒人民大众胸臆,吹响社会进步号角,使居于“庙堂之高”的理论走向寻常百姓,“专家看了不浅、百姓看了不深”,具有深刻的导向性和丰富的感染力。由湖南省委和央视联合制作的《走向和谐》,围绕党的十七大主题,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结合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党建等领域,第一次运用电视艺术手段对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理论进行了多层面、全方位、全景式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媒体对巴巴多斯"走向共和"的大面积报道,在政治、地理、历史和自然等领域分别出现了混淆属种、不分畛域、穿越误算以及臆造硬译等事实性差错。  相似文献   

17.
慈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位有重要影响且很有争议的人物,也是位有很多传说的人物。清末以来社会不仅对她的功过是非有各种评议,对她的生平事迹、家世出身等细节也都有各种传说。所以,本文就慈禧到底生于何处;慈禧称“老佛爷”时间这两个问题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8.
<正>编辑部改组事件是俄国社会主工党(布)《真理报》历史上的一次关乎其发展和走向的转折性事件。列宁非常重视《真理报》的工作,认为它是"团  相似文献   

19.
冯异 《出版视野》2004,(3):36-36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清末稗史丛书》收入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等,这对我们后人研究清史提供了一份重要史料。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尚未播完,观众就对剧中的李鸿章形象表示不满。这是可以理解的。过去无论历史著作还是小说、戏剧、李鸿章都是以一个卖国者的形象出现的,《辞海》上就  相似文献   

20.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